敦煌旅游写古代地名怎么写(敦煌古时候称什么)
一、敦煌地名歇后语
芝麻大的灯笼--难糊(敦煌地名"南湖")骆驼跌的井里咧--难抬(敦煌地名"南台")三斤面的锅盔--至厚不薄。
二、敦煌古时候称什么
敦煌,甘肃省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面积有3.12万平方公里。敦煌从战国开始就称为“沙州”,到西汉初年设敦煌郡,意为“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也非常丰富,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莫高窟,有鸣沙山,月牙泉等风景名胜。
三、敦煌的地名的由来
敦煌,匈奴语中繁华和盛大的城市。敦煌,从字面意思解释,认为“敦”意为“大”,“煌”意为“盛”。汉朝人选择“敦煌”两字,不仅仅是音译,也是意译。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地名是三危山。敦煌称为正式的地名是在汉武帝时,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是当地土著的音译,有匈奴语、吐火罗语、羌语音、希腊等多种说法。所以目前来说尚无定论。
四、敦煌地名的来历
地名由来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