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武昌起义为何能成为推翻清朝的导火索?因为清朝的崩溃已经是共识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西窗夜话的《武昌起义为何能成为推翻清朝的导火索?因为清朝的崩溃已经是共识》,希望大家喜欢。
清朝宣统三年,西元1911年秋季,用清廷的视角来看,武昌发生了兵变。而这次兵变就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武昌起义。
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武昌起义已经让自身感到麻木。因为早在光绪时期,同盟会这类组织就搞出了一堆类似的起义。但最终都被清军压制下去。所以对于武昌起义,清廷将其视为寻常的兵变。但没有料到,清军对武昌久攻不克,而且在武昌起义带动下,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独立。到了西元1912年的元旦,南方各省更是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此时的中国,北方处于清朝统治下,而南方则已经进入民国阶段。民国和清朝并存的情况大约维持不到二个月,而这种并存无疑让人存在很严重的撕裂感和反差感。
那么,似乎属于偶发事件的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为推翻清朝的导火索?其实个人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清朝的灭亡,在光绪后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而这种共识形成了一种预期。宣统帝的逊位,只不过是这种预期的兑现而已。
1、预期与兑现
相信做过股票的朋友,或者说有过一定投资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资本市场上,预期的重要性。比如说股票的价格,其实和实际价值并不一致,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更是投资者对这个公司未来的一种预期。如果投资者相信这家公司未来肯定会有爆发式增长,那么,在这种预期的刺激下,该公司的股价肯定一飞冲天。反之,如果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前景存在悲观情绪,那么,这家公司哪怕当下业绩没问题,股价也肯定会出现暴跌。
虽然股票这玩意是现代的东西,但是古人也隐约有这个概念。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和吴广,就利用狐鸣篝火来给九百多戍卒制造一个预期:那就是陈胜要成为新的君王了,因此跟着陈胜前途无限。
2、晚清的预期
晚清的很多开明士绅对于晚清其实也是存在积极预期的:那就是如果晚清的立宪如果有诚意,那么掌握社会资源的士绅们还是愿意继续辅佐清廷的。但实际上清朝贵族并不愿意释放任何权限下去,甚至还搞了个皇族内阁出来,这无疑让士绅们深感继续辅佐清朝已经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早在皇族内阁之前,晚清社会就危机重重:威望方面,晚清受到庚子国变的冲击;管理方面,清廷面对东南互保束手无策。
宣统帝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因此清朝实际上的权力掌握在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手里。但是载沣和隆裕太后都是很平庸的人,甚至载沣属于一个没有雄心的人,当然没有雄心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担当的人。这一对组合也让很多人对清廷的前景感到悲观。本来乱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铁腕君主来掌握时局,但清廷偏偏拥立了一个三岁小孩,而皇帝小也就罢了,摄政王还偏偏是一个庸才。这无疑又让人们对清廷的前景做出悲观评价。
因此早在20世纪初期,清朝的亡国迹象就已经很明显。到了宣统帝在位元年,民间就有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宣统帝在位顶多两年半,清朝就要完犊子了——事实上宣统朝廷确实维持不到三年。
当然后世看到这一幕似乎觉得很神奇:这不是未卜先知么?但其实相信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人,如果观察力敏锐,往往也能根据一些细节或者说蛛丝马迹来判断出一家公司是出于增长期还是衰败期。晚清在庚子国变之后,崩盘基本上是时间问题。而宣统初年的清廷权力格局,更坐实了人们的这种判断。所以,民间才普遍存在对清廷前景存在消极预期。
而武昌起义的爆发,在负面预期的影响下,无疑起义对清廷的冲击会产生加强和加速的状态。因此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方也有很多省份出现反清活动。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隆裕太后只能宣布宣统帝逊位,清廷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