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人类文明|石湾制陶源远流长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美科学的《人类文明|石湾制陶源远流长》,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序
言
石湾制陶
Shi Wan Zhi Tao
石湾的制陶历史,清代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少有记载。至清代,石湾窑还包含在模糊不清的“广窑”概念之内,论述也不确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博专家通过考古和深入的田野调查,初步理清了石湾制陶的历史脉络距今七八千年前,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出现了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8年,在现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出土了包含新石器早期、中期、晚期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考古学界后来定名为“西樵山文化”。当地出土的绳纹、刻划纹夹砂陶和泥质、夹砂几何印纹陶,证明石湾制陶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石湾制陶
一、成长期:从远古到唐宋
1977年,在佛山市郊河岩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出土夹砂陶、软陶、白陶、彩陶和硬陶近4万片发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63个共44种,几何印纹种类达30多种,“河宕遗址制陶业的年代可以达到距今4200一3500年前。”这一发现可以看作佛山地区早期制陶的历史见证。
▲ 1978年河岩贝丘遗址发掘现场
▲ 新石器时期河岩贝丘遗址印纹陶片
1957 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佛山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组在石湾东部的大雾岗发现了唐宋时期的陶瓷堆积。1962 年,广东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调查挖掘。唐代古窑遗物堆积层平均厚度为 0.5米,宋代窑址遗物堆积层为1一1.25米,证实了大雾岗是石湾唐宋时期的陶瓷窑址。唐代窑址出土的碗、碟盆、坛等胎质有灰白和灰色两种,坯胎厚重、胎质较松、吸水率较大,釉色有青釉和酱黄釉两种。宋代窑址除出土碗、杯、罐、炉外,还有匣钵,支垫等窑具,胎质可分灰胎、灰白胎、淡黄胎和砖红胎四种,硬度较强,吸水率不大,釉色则有酱黑、酱黄、酱褐、青釉和白釉五种。
▲ 陶坛 宋代
石湾制陶
二 、发展繁荣时期:明清民国
元代,石湾陶业发展缓慢,到明代进入了繁荣时期,产品种类繁多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体系,这得益于佛山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据记载,明代天启年间石湾制陶业已“初分八行”,按产品划分为大盆边钵(饭煲 )、黑釉、横耳(粥煲 )、猪煲、白釉、埋(坛、瓮)、钵行,互不混淆,生产区域也相对集中,有效地促进了制陶技艺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其中,原料处理、釉料制备、成型方式和烧成工艺都有所提高与改进明代陶工还创造性地把烧制陶器的大型生产设施一一龙察拱背上的投柴孔从过去的旁边各一个,增加到了一列共五个,有效地减少了窑内温差,提高了产品质量,是中国龙窑型制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明代石湾制陶技艺的进步,还表现在观赏类艺术陶器的异军突起。明代中叶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商贾工大夫以鉴藏古董文玩为流行时尚。石湾陶工在唐宋日用陶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北方名窑陶瓷主富多彩的造型和釉色,并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岭南文化的官美情趣,自成一家,脱颖而出石湾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了当地陶土塑性好的优势,塑造了神仙道佛、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市井人物的形象以及飞禽走兽、花产蔬果等陶器,还因地制宜,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众炊事产生的冬种草木灰和当地手工作坊里废弃的各种金属、玉石的残渣废料,研制了丰富多彩的陶瓷釉料。其中,借鉴河南钩窑技术烧制出的“广钧釉”,赢得了“钧窑以紫胜,广钧以蓝胜”的赞誉,使石湾窑成为中国艺术陶瓷产区的后起之秀。
清代是石湾制陶业的鼎盛时期。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佛山则为全国商品流通的“四大聚”’之一。清初刘献延在《广阳杂记》中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陶业的发展。“查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一百零七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制陶行业从天启时的8行增至28行,还有服务陶业的行会8个。鼎盛时各行业店号超过500家,大小陶坊共3000余所。
▲ 蓝钧釉梅瓶 清代
明清时期石湾陶器产量大,销路广。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石湾多陶业,陶者亦必侯其工而求之,其尊奉之一如冶。故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日: 石湾缸瓦,胜于天下”。清末民初,石湾边钵行日产边钵( 饭煲 ) 1000 担(每担50个),茶煲行旺季时日产茶煲近10万个,产品销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石湾窑的日用陶器从宋代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东南亚各国。石湾产的大花塔(俗称龙鸡缸) 成为南洋著贮存衣物和金钱财宝的高贵用品。广东省博物馆曾广亿研究员曾撰文介绍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土的宋代石湾窑产品。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讲述了他在至正年间随中国商船远航数十国的所见与当地贸易的情况。厦门大学叶文程教授指出《岛夷志略》所列的陶制品,如埋、瓮、坛、罐、垒之类,在元代对外贸易中也是一项重要商品,在外销陶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制品是福建和厂东的产品,更具体的说是晋江磁灶窑和广东石湾窑所烧造的。”清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又有明显进步。成型工艺除了沿用传统的轮制成型外,还在花盆、白釉、缸、茶煲、边钵等行中普遍采用了印坏成型工艺,既降低了生产难度,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便于装饰图案的复印。
清代石湾制陶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观赏类艺术陶器的成熟和繁荣。生产艺术类陶器的行会除花盆行和白釉行外,还有专门生产人物、动物陶塑和山公微塑的古玩行(同庆堂)。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到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堂名为“陶陶”的古玩行,与同庆堂合为“同庆陶陶”,从业人员近600人,从原来的小行跃升为大行。
清代石湾制陶业鼎盛的一个标志是出现了以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为代表的陶塑名家。他们突破了手工艺人的局限,把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融汇到岭南民间艺术的形式中,形成了朴拙传神、浑厚生动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清代石湾陶塑人物一改过去人脸施厚釉以致五官模糊的缺点,面部和肌肤以胎泥塑成,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的感情。动物陶塑的“胎毛技法”借鉴中国工笔翎毛画法,纤毫毕现,丰富了中国陶塑的表现手法,使“石湾公仔”雅俗共赏,为士大夫收藏家和平民百姓喜闻乐见,享誉奥、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 金丝猫 清代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石湾陶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400多个体陶户组成陶器业联营社18个,花盆联营组11个,玩具联营组10个。1957年陶瓷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近5倍1957年国营石湾电瓷和建筑陶瓷,公私合营石湾耐酸陶资成立,1956年,石湾美术陶瓷厂、石湾日用陶瓷一厂成立。此后,陆续建立的还有工业陶瓷厂,化工陶瓷,日用陶瓷二厂、三厂等。至1961年,这些企业先后转为国有企业。1958年,石湾陶瓷实验室成立,后改为石湾陶瓷研究所至此,石湾制陶业从过去长期以日用陶瓷为主、美术陶瓷为辅的产品结构发展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需要的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美术陶瓷四大系统。石湾也成为门类齐全的中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开始向机械化自动化的现代生产转型。“文化大革命”十年,石湾制陶业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仍保持了生产的正常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适应市场经济的巨大需求,石湾陶瓷调整了产业结构,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1978年石湾建筑陶瓷,和石湾化工陶瓷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现代彩釉墙地砖,1983年石湾利华陶瓷从意大利引进全国第一条全自动化彩釉砖生产线,揭开了石湾陶瓷产业腾飞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石湾的日用陶瓷和工业陶瓷厂纷纷转产建筑卫生陶瓷,民营企业逐步取代国有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改革开放以来,从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到自主消化吸收,形成了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机械制造、色釉料制备等配套完备的产业链。佛山市在21世纪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产量曾占全国的40%、世界的30%,生产工艺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石湾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将在下篇作简要论述。今天的石湾东平河码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湾陶业的繁荣。
更多请看,好书推荐
关注公众号
大美科学
TRIP 2023
往期精彩......
1
人类文明 | 神秘消失的绝美西域
11.16 热文
2
人类文明 | 古人农耕的智慧
11.13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