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秦国”扒一扒秦灭六国的经济战!从经济战的角度,看秦国如何横扫天下

“秦国”扒一扒秦灭六国的经济战!从经济战的角度,看秦国如何横扫天下

时间:2023-11-12 10:35:35来源:历史大炸烩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大炸烩的《扒一扒秦灭六国的经济战!从经济战的角度,看秦国如何横扫天下》,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秦灭六国这段历史,很多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大秦帝国的几部电视剧,先后被搬上荧幕,大家对这段历史了解的就更多了。

不过,大多数人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主要关注点还是在秦国的正面战场上面。对于秦国如何正面击败其他六国,比如说长平之战、秦始皇灭六国这种经典战役,大家了解得都比较多。但是对于秦灭六国的经济战,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忽视了。

实际上,战争其实是政治的延续,更是经济的竞赛。在秦国正面击败六国之前,其实秦国已经先一步在经济战方面,击溃了六国。秦始皇最后横扫六国的战争,其实就是秦国在经济战争当中获胜的实际体现。而且,秦灭六国的过程当中,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很多经济原因。

秦国和六国之间的经济战,这事其实还得从商鞅变法之前说起。

话说当年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持续衰落,中原地区几个大国开始持续崛起。在这其中,秦晋齐楚这几个大国,首先脱颖而出,成了自身所在区域的霸主。等到几个大国彻底崛起,并且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后,接下来就是几大强国相互争霸的历史了。

其他国家我们暂且不说,只说秦国。在春秋初期的时候,秦国开始在关中地区崛起。经过近百年的扩张之后,秦国逐渐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成为了西方的第一大国。

但是,随着秦国统一关中,接下来,秦国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他想继续向东发展的话,就势必要和晋国打交道。当时晋国的地盘,就在今天的山西地区,恰好位于秦国的东侧。只要秦国想往中原地区发展,根本就不可能绕过晋国。

为了能够从晋国手里,得到东出的通道,当时秦国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能用的手段都用了。从和亲到正面开战,所有能试的办法,秦国都试了一遍。结果试了一圈之后,秦国终于悲哀的发现,除非秦国能把整个晋国都灭了,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东出。

所以,从秦穆公在位后期开始,秦国就放弃了东出的念头,开始老老实实在西边发展了。因为当时晋国实在是太强,别说灭了晋国,以秦国的国力来说,就算是击败晋国,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自然只能放弃东出的念头了。

而晋国这边,当时则是很好地利用了这种优势。晋国很清楚,如果要是让秦国深入中原的话,那对于晋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大麻烦。当时晋国虽然很强,但他需要面对的挑战者也很多。比如秦国、齐国和楚国,这些国家,或许单拿出一个,未必是晋国的对手。但他们如果联手的话,能把晋国灭好几个来回了。

就算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晋国也必须得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把秦国死死堵在函谷关以西,绝对不能让秦国东出。所以,此后整个春秋中后期,晋国一直在利用这个优势,对秦国进行长达上百年的封锁。

晋国当时的封锁,涵盖了文化、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只要秦国想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基本上大半都要通过晋国。那晋国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中间插一杠子,赚取丰厚的利润。晋国多赚钱了,那秦国自然就被持续放血了。除此之外,晋国还在中原各国之间,大范围散布消息,说秦国人都是野蛮人,根本就不懂礼数。

被晋国这么一抹黑,再加上晋国又用各种手段,阻碍各国的人才入秦。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里,一直到战国初期,秦国一直在被持续放血。而且,这种放血,秦国还无可奈何,因为秦国根本就绕不开晋国。大部分的贸易渠道,基本上必须要经过晋国的领土。

就这样,持续走了上百年的下坡路之后,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忽然发现,情况好像有所变化了。

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原本强大的晋国,忽然解体了,分裂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对于秦国来说,自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本晋国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堵在秦国的家门口,导致秦国无法东出。那如今,晋国分裂了,秦国是不是就有机会东出了呢?

一个整体的晋国,我打不过;那三分之一的晋国,我总算能打得过了吧?

接下来,秦国试着进攻了一下魏国。作为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魏国继承晋国的地盘,比较靠近秦国,正好堵在函谷关东边。所以当时秦国为了东出,很快就对上魏国了。

但是双方交手之后,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整整五十万秦军,愣是让魏国用五万新兵,给打崩溃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

阴晋之战,秦国之所以会惨败,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大体上来说,其实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当时魏国已经进行了变法,国内的社会制度开始领先于秦国。不光国家的整体生产力要高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要更强。

二是因为之前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被晋国堵在西边,持续放血。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国失去了大量的财富,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再加上秦国当时还没进行变法,国家还是以奴隶制社会体制为主体,不管是社会制度,还是国家生产力,都远不如魏国。

如此一来,秦国打不过魏国,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一战,不但把秦国给打懵了,同时也把其他国家给打懵了。原本在大家的印象当中,秦国虽然很野蛮,但至少还算强大。毕竟在春秋时期,秦国也算是四大强国之一。但是这一战之后,大家忽然发现,秦国好像也不过如此。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都想直接灭了秦国。毕竟,秦国的地盘还是很大的,对各国来说都很有诱惑。只不过,当时和秦国主要接壤的强国,也就只有魏国和楚国而已。而楚国当时也被魏国打得够呛,被迫和秦国联手。在秦楚联手之下,魏国虽然很强,但一时之间也吞不下整个秦国,最多只能让秦国割让大片土地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无疑是到了最危险的一个关键点。如果秦国再衰落下去,肯定就要亡国了。而当时的魏国,其实也想着要灭了秦国,彻底杜绝自己在西边的隐患。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秦国对其他国家经济战,正式开始了。

在第一个阶段,崛起的过程当中,刚开始的时候,秦国被打得节节败退,已经濒临亡国了。这个时候,魏国有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给魏国提了一个特别损的法子。

这个人,就是商鞅。

很多人都知道,商鞅后来主持了秦国的变法,并且帮助秦国彻底强大了起来。但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商鞅其实是在魏国做官的,他是魏国的丞相公叔痤的学生。

当时商鞅虽然在魏国的地位不高,但是却给魏国高层提出了两条灭秦的建议:第一,要利用魏国的地理优势,延续当年晋国执行的经济封锁。魏国可以利用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及地理优势,威慑其他国家,确保秦国无法大规模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当一个国家无法开展对外贸易,自身的产业结构又不完善,国内很多东西无法自给自足的时候,肯定会爆发经济危机。这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常识。不过在战国时期,这个想法就很先进了。

第二,商鞅又提出,让魏国每年春天的时候,对秦国发起袭扰战。如此一来,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秦国的农业,让秦国百姓错过耕种的时间。多来几次之后,秦国国内的粮食耗尽,又无法通过贸易和其他国家换取粮食。这样一来,彻底断了粮食的秦国,自然就只剩下束手就擒的份了。

简单来说,商鞅当时提出的灭秦之法的核心,就是贸易和粮食。只要在这上面取得了胜利,秦国必死无疑。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当时魏国真的采用了商鞅的建议,那后来的历史,可能就没秦国什么事了。但可惜的是,当时掌权的魏国高层,因为魏国需要打压其他国家,再加上轻视商鞅这个年轻人,所以最后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然后,商鞅觉得气不过,就跑秦国去了。

到了秦国之后,商鞅就把自己之前给魏国出的这个主意,给当时在位的秦孝公说了一遍。秦孝公听了之后,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作为秦国的王,他自然知道,如果魏国真的采取了这个办法,那秦国就彻底没了。而此时的魏国,虽然没采取这个办法,但不代表着以后不会这么做。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尽量弥补这些短板,避免再出现这种危机。

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商鞅就再次说话了。商鞅既然能帮魏国灭秦,自然也想好了如何帮秦国弥补这些短板。接下来,商鞅提出了一整套计划。而商鞅的这套计划,我们其实可以称之为‘秦国经济独立计划’。

简单来说,商鞅的思路很直接。既然短时间内,秦国无法击败魏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会存在被其他国家封锁经济的危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把秦国建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只要秦国能够自给自足,就算其他国家,联手对秦国进行经济封锁,秦国也不怕了。

而如果秦国如果想要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有三种资源,是必须要自给自足的。这三种资源,分别是粮食、盐、铜铁。

没有粮食,秦国人会直接饿死;没有盐,秦国人就吃不下饭,勉强吃饭也容易会营养不良;没有铜铁,秦国就无法锻造武器。想要让秦国彻底崛起,就必须彻底解决这三种资源的‘卡脖子’问题,必须确保其他国家,无法在这三个问题上,制约秦国。

但问题是,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秦国国内基本没有大的盐矿,而且还不靠海。盐这种东西,基本上都只能从国外买。铜铁亦是如此,当时秦国境内,并没有大量的铜矿和铁矿。想要获得铜铁,依然还是只能通过贸易。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自然就只有粮食问题了。至于铜铁和盐,既然要通过贸易的话,那选择贸易的对象就很容易了。魏国或者韩赵等国家,可以作为贸易对象,但不能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因为怕被卡脖子。最合适的贸易对象,只有楚国。

因为楚国不但和秦国接壤,而且当时为了对抗魏国和三晋联盟,秦国和楚国又是背靠背的盟友关系。最关键的是,楚国国内不但有铜矿和铁矿,而且还有盐矿,完全可以满足贸易需求。

为了保证贸易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必须保持和楚国的友好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秦孝公之后,接下来即位的秦惠文王,会直接娶一个楚国女子芈月做妻子的原因。除了秦王本人和楚国联姻之外,当时秦国高层贵族,其实也开始大规模和楚国联姻,这才导致后来秦始皇登基的时候,秦国内部,楚系力量特别强大的结果。

说到底,其实都是为了利益。

盐铁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但是粮食的问题,显然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接下来商鞅开始变法之后,直接重新塑造了秦国的经济体系,给秦国设计了一套耕战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平民可以靠着军功,或者种地给国家多缴纳粮食,赚取功勋,获得爵位。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体系,秦国百姓开始热衷于种地和打仗。因为这两件事,可以直接让他们提升社会地位,并且获得财富。如此一来,秦国的粮食产量,自然就越来越高,粮食危机自然也就解决了。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如果再想通过之前商鞅的办法,来制裁秦国的话,已经行不通了。而秦国这边,内部保证了粮食安全,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则是保证了盐铁安全。所以此时的秦国,已经处于一个半独立经济体的状态,不怕魏国卡脖子了。

如此一来,只要秦国有了强大的军队,自然就可以再次对魏国发起挑战,夺回昔日的失地。

不久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时魏国和东方的齐国开战,先后打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大战。两场大战之后,因为魏国决策失误,导致魏国的主力精锐,几乎被齐国消灭殆尽。

此时的秦国,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时秦国刚刚完成了变法,粮食危机解决了,新式军队也训练出来了。所以接下来,商鞅就带领着秦国的大军,再次向魏国发起挑战,准备夺回当年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

经过一番大战之后,刚刚战败的魏国,自然打不过养精蓄锐多年的秦国。所以最终,一场河西之战,魏国再次惨败,商鞅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而这场河西之战的胜利,对于秦国来说,也标志着秦国再度崛起了。

至此,秦国的崛起阶段,算是顺利完成了。而秦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也算是成功了。在崛起的这个阶段当中,秦国从一个任人宰割、很容易被人在关键资源上面卡脖子的经济体,变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经济体。

而接下来,秦国的任务,就是从半独立经济体,变成一个彻底独立的经济体。这个过程,恰好是秦国争霸的阶段。

河西之战打完之后,没过几年,随着秦孝公去世,秦国的旧贵族开始报复商鞅,最终导致商鞅含冤而死。此后,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登基。秦惠文王登基之后,虽然以叛乱的罪名,处死了商鞅,但是他却继承了商鞅设计的这套耕战体系。

因为秦惠文王知道,只有这套体系,才能让秦国彻底强大起来。

秦惠文王登基的时候,秦国已经完成了变法,再次崛起,并且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经济体。至少在粮食问题方面,秦国是不用再担心了。但问题是,盐铁两种资源,自然还需要通过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来获取。

虽说当下秦国和楚国的关系不错,可以保证盐铁安全。但秦国只要想继续扩张,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境内,可以出产这两种资源。要不然,未来一旦和楚国翻脸,其他国家再落井下石,秦国瞬间又会失去这两种资源的来源。

那么,到底要去哪里,寻找这两种资源的产地呢?

当时比较有名的盐矿铁矿铜矿,基本上都掌握在几个大国手里。秦国如果想去夺取这些资源点,就势必要和几个大国开战,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不管打哪个国家,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最后其他国家组建联盟一起围殴秦国。

那除了去其他国家夺取资源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法子呢?或者说,除了韩赵魏楚这几个和秦国接壤的国家之外,其他方向,能不能再找到盐矿和铜矿铁矿呢?

找了一圈之后,秦国忽然发现了一个好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四川地区。

当时在中原各国眼里,四川地区几乎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人口又少,也不适合耕种,而且水患频发,地理位置又很偏,所以大家之前都没注意这块地方。但是秦国当时却意识到,这地方是有盐矿和铁矿的。只要拿下了这块地方,秦国被卡脖子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而且还能得到超大的战略纵深!

所以,接下来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以及接下来的秦武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就开始朝巴蜀地区发力。最终,经过三位秦王的开拓之后,秦国彻底控制了整个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有好几个著名的大盐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才有了盐巴这个词。至于铁矿和铜矿,巴蜀地区同样也有!

如此一来,占领了巴蜀地区之后,秦国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彻底独立的经济体了。此时的秦国,已经完全不怕其他国家的经济封锁。就算是楚国翻脸,秦国也无惧了。

当然,在秦国攻略巴蜀期间,楚国其实也意识到巴蜀地区的重要性,也开始把势力范围扩张到四川地区。所以,秦惠文王在位的时候,秦国和楚国都是刚刚涉足巴蜀之地,利益冲突还不太大,还能保持大体上的和平。但是等到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为了争夺巴蜀之地,秦国和楚国就彻底撕破脸了。

既然撕破脸了,那能怎么办?反正当时秦国已经控制了巴蜀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已经不怕楚国翻脸了。所以,秦昭襄王即位数年之后,先是以和谈为名,把楚国的楚怀王骗到了秦国,将其软禁起来。然后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控制住了整个巴蜀。

除此之外,在秦国攻略巴蜀期间,秦国还对自己西边的义渠国发力。秦惠文王时代,秦国通过战争,打服了义渠国。而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昭襄王他母亲芈月,直接和义渠王结婚了,然后吞下了整个义渠。

秦国吞下义渠之后,不但就此保证自此之后,秦国西方再无威胁之外。在经济方面,秦国也获得了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马匹!

秦国本来就是靠养马起家,最擅长养马,国境内部又有很多地方适合养马。等到秦国灭了义渠之后,西方所有的养马地点,几乎都是秦国的地盘了。此时列国之中,几乎只有赵国和秦国,可以大规模养马。

如此一来,马这种东西,就成了秦国的优势资源。如果秦国和赵国联手的话,甚至可以对其他国家,形成马匹资源垄断。

到了这个时候,自身可以生产粮食盐铁,独立自给。然后又可以通过战马这种优质资源,和其他国家打贸易战。此时的秦国,不但彻底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还成了一个超强的经济体。

另外,到了这个时候之后,秦国忽然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其他国家,已经有经济优势了。相对来说,燕、韩、赵、魏这四个国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经济短板。燕国地处北方,粮食生产始终是个大问题;赵国盛产马匹,但是因为耕地有限,粮食优势不明显。韩魏两国,同样也是如此。

唯有楚国和齐国,此时在资源产出方面,可以和秦国比肩。

所以,秦国如果想制霸六国,首先需要在经济上称霸六国;而想要在经济上制霸六国,那就必须要先在经济上,击败楚国和齐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秦国开始通过外交手段,准备打击齐国。后来,因为齐国在外交战场上失误,导致秦国和韩赵魏燕四国,组成了一个五国同盟,一起围殴齐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结束后,齐国经济瞬间被打垮了。虽然后来因为齐国人比较有骨气,最后艰难复国了。但是经济这种东西,向来都是破坏容易重建难。所以,此战之后,齐国在经济上,也很难再保持和秦国争霸的优势,只能龟缩在东方,趁着秦国和其他国家打仗,找机会喝点汤了。

齐国被打趴下之后,接下来楚国就成了秦国唯一的经济对手了。而对于楚国,秦国想出来的办法更狠,那就是直接打他的资源点。只要占领了楚国的盐矿和铁矿铜矿,看你楚国以后还怎么办?

如此,五国伐齐结束之后,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秦国开始不断打其他国家的资源点。当然,在这之前,秦国其实已经开始这个行动了。

所以,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击败了韩国,从韩国手里夺下了宜阳。宜阳是韩国最重要的铁矿产地,此战之后,秦国得到了一座超大的铁矿,反倒是韩国开始缺铁了。魏国这边,秦国又夺下了安邑。安邑有一座解池,这是魏国最重要的产盐地。而且据说当年炎帝和黄帝打仗,就是在这个地方,目的就是为了争夺这座盐矿。此战之后,秦国多了一座大盐矿,反倒是魏国开始缺盐了。

然后,秦国又开始大规模进攻楚国。一场鄢陵之战打完,白起一战消灭了楚国数十万人,而且夺取了楚国好几个大的资源点。此战之后,楚国不但人口损失很多,还丢掉了自己的首都。资源点的丢失,亦是非常惨重。自此之后,楚国在资源产出方面,对于秦国也没有优势了。

在对外争夺资源点的同时,秦国也没忘了对内提升资源优势。拿下了四川地区之后,秦国又派李冰父子,修造了都江堰。都江堰虽然耗费了秦国巨大的国力,但是都江堰建成之后,原本水灾频繁的四川地区,瞬间就成了天府之国,可以为秦国多产出海量的粮食。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在粮食、马匹、盐、铜铁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此时的秦国,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对其他六国打贸易战了。有了资源上的优势,接下来我就可以通过打价格战,再控制你的市场。

就这样,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在秦国的大军统一天下之前,秦国其实已经先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制度优势,打垮了其他国家的经济,控制住了其他国家的市场。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在经济战方面,已经彻底称霸了。除非其他所有国家联合,否则的话,单凭一两个国家,已经无法动摇秦国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了。

而称霸阶段结束的标志,就是历史上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发生,虽然是一连串的意外所导致的,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因为当时其他几个国家,在经济上都已经被秦国击败了。唯有赵国,还能通过马匹这个优势资源,和秦国稍微抗衡一下。所以,秦赵两国的决战,其实是一个必然。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一场长平之战,秦国消灭了四十万赵国主力精锐,直接把赵国打得瞬间由盛转衰。虽然此战之后,秦国因为粮草补给不足,再加上各国开始援助赵国,秦国不得不撤兵。但这场大战结束之后,秦国在列国之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了。

这种优势,不光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更是在经济上。

所以,长平之战结束后,接下来秦国的历史,就是想着如何统一天下了。

在这个阶段,想要统一天下,首先得打垮并且控制六国的市场。而想要控制市场,这就涉及到一个更加核心的资源。

这个资源,就是人口。

相比粮食、盐铁之类的资源,人口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没有人,单纯的铁矿盐矿,或者金山银山,其实都没有任何意义。人口,才是一个国家和文明的根本。所以,秦国如果想要获得绝对的市场统治地位,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如何争夺更多的人口。

对此,秦国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利用秦国的经济优势,去打垮其他国家的经济。其他国家的经济崩溃之后,秦国再放出比较好的经济条件,来吸引六国百姓移民关中。到了这个时候,此消彼长之下,秦国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多了之后,其他资源的产出更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几个收割潮汐之后,六国的百姓,都会心向秦国。他们会觉得,秦国的制度更先进,让秦国统治他们,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到了这个时候,六国就必亡无疑了。

对于这场秦国和六国的经济决战,大秦系列里面的《大秦赋》,表现的其实是很到位的。大体上来说,首先,当时秦国因为高层动荡,三年换了四个国君,有些内部不稳。这个时候,各国开始抓紧时间,修复国内经济,同时准备结成联盟,一起对抗秦国。

关键时刻,韩国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送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人才,进入秦国,帮秦国修造一条数百里长的人工河。这条河如果能建成,对秦国的农业生产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同时,也会对秦国的资源,形成巨大的消耗。

当时韩国就希望通过这种阳谋,拖住秦国的步伐,然后趁机恢复韩国的国力,重新夺回对市场的控制权。但没想到的是,秦国那边的决心,比韩国这边更大。最后,秦国反倒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不但完成了郑国渠的修造,而且也没有让其他国家,趁机动摇秦国的地位。

等到这条人工河完成之后,秦国在关中地区,就有了很多新的可供种植的土地,可以容纳更多的百姓生活了。此后,已经成年的秦始皇,先是对赵国开战,然后利用秦国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齐国联手,抬高铜铁的价格。

而齐国这边,为了赚钱,自然不能拒绝秦国的建议。所以,在两个最大的铜铁输出国的哄抬之下,当时铜铁的价格开始疯涨。铜铁价格疯涨之后,韩赵魏三国的百姓,为了多赚钱,就开始大规模炼铁炼铜,反倒是荒废了土地,粮食产出减少。

而当时的韩赵魏三国,虽然也看到了这个危机,但是因为前线正在打仗,急需这种战争资源,所以也没有办法,只能先饮鸩止渴。等到三国都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之后,秦国再主导市场,让铜铁价格暴跌,让那些之前炼铜炼铁的百姓,亏得血本无归。与此同时,因为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他们手里又没了粮食。

经过这一番经济战之后,韩赵魏三国的百姓,亏光了血本,而且没了粮食。此后,秦始皇又让人大肆散布消息,说这些百姓只要来秦国,就可以得到土地和各种生产资料,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当时三晋的百姓,已经快到饿死的地步了,自然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所以最终,三晋的百姓,就开始大规模迁入秦国。而韩赵魏三国的国力,也瞬间暴跌了下去。没有了人,就算他们赚到了钱,得到了再多的盐铁,也是没用了。

总之,当时秦国用贸易战的手段,直接掏空了韩赵魏三国,让这三国的国力大跌。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彻底完成了对各国市场的控制和统一。再加上当时秦始皇极力输出秦国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导致大家开始逐渐觉得,让秦国统一天下,或许反倒是一件好事。

就这样,随着各国市场被秦国控制,百姓们在心里也开始接受秦国。到了这个时候,秦始皇再想统一六国,自然就轻而易举了。

等到这场经济战结束之后,接下来,秦始皇首先派军队进攻韩国。几乎没费任何力气,就拿下了韩国。然后再去打赵魏两国,同样也是没费什么力气,就吞下了这两个国家。唯一有点费劲的,就是南边的楚国。楚国之前虽然被重创了,但是自身的底子还是很厚。所以,在这期间,秦国一边倾尽全力,对楚国打贸易战,掏空楚国的家底。然后又利用经济优势,迫使齐国不敢增援楚国。

最关键的是,秦国在正面战场上不惜血本,倾尽国力,调动了六十万人给王翦,而且允许王翦在前线长时间对峙。六十万大军的对峙,虽然消耗了秦国大量的资源,同时楚国那边的四十万大军,也耗光了楚国的家底。

所以,等到楚国的家底被耗得差不多了之后,秦国自然就能迅速出击,全歼楚国的精锐,继而占领整个楚国了。

而楚国被打垮之后,仅剩下的燕国和齐国,以及赵国的残余势力,自然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的步伐。仅仅不到一年之后,秦国就迫使齐国直接投降,彻底统一了天下。

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经济战争的整个过程。

纵观秦国对六国的这场经济战,我们不难发现: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其实就是先让秦国成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可以自给自足,无惧他国的制裁。然后再利用自身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战争,逐渐打垮其他国家的经济,继而配合正面战场。

所以说,很多经济战的东西,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就已经玩过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