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张居正担任大明首辅10年,为何结局悲惨?历史典籍一句话说明原因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金娃趣谈的《张居正担任大明首辅10年,为何结局悲惨?历史典籍一句话说明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1582年六月,58岁的张居正去世。
年轻的明神宗表现得十分悲痛,他特意为张居正辍朝一天,赠予其“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赐谥号“文忠”,还特意安排官员护送其灵柩回乡安葬,可以说是极尽哀荣。
可是,就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四天,御史纷纷弹劾张居正及其推荐的官员时,明神宗的态度就显得十分耐人寻味了,《明史》中的记载是: “帝虽乐言者讦居正短,而颇恶人论时事,言事者间谪官。”
明神宗很愿意听大臣们攻击张居正,但是却讨厌听他们讨论朝政,有不少大臣因此而被贬官。
明神宗此时20岁左右,他10岁即位,到张居正去世时已经在位10年时间。这10年里,正是张居正承担起了教导少年天子、处理纷繁朝政的重任,张居正不仅是明神宗的老师,还是明神宗和慈圣太后都十分倚重的大臣。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臣,辛苦操劳十年、因病去世之后,明神宗只是像装样子一般难受了一天,然后就表现出很乐意听言官弹劾张居正的态度,马上着手开始清算张居正的一连串行动,致使张居正的家族遭受了巨大灾难。
张居正究竟做错了什么,最后竟然落得这样的结局呢?
说起来张居正的悲惨结局有他个人行为的因素,也是明神宗性格使然,大臣们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可忽视。
1、位置尴尬
从10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开始,张居正所处的位置虽然看起来显赫,但其实却很尴尬:身为内阁首辅,他一言九鼎,君臣都会恭顺听从;但是他毕竟是臣子,对天子,哪怕对方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也应该表现出恭敬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张居正又是朱翊钧的老师,他担负着教育引导、监管年幼君主的重任,这又决定了他必须严格要求对方。
要知道,作为一名教育者,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那都是很容易被人记恨的,尤其在被教育者不是很大度的情况下。
偏偏朱翊钧虽然年少聪颖,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并不是一位胸怀足够博大的宽容君主,而他的母亲慈圣太后则推波助澜:太后不仅自己对朱翊钧管教极严,更多的时候还会把张居正拉进来威吓儿子,一旦朱翊钧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慈圣太后除了严厉斥责他之外,还会再加上一句: “如果让张先生(即张居正)知道你做了这样的事,可怎么得了!”
正因如此,朱翊钧从小就害怕张居正,但是他毕竟是九五之尊,随着年龄增长,知道自己才是执掌权柄的那个人,但是张居正却始终牢牢管束自己,心里难免会厌恶。《明史·列传》的记载是: “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
可是张居正并没有察觉出有什么不妥,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
2、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在朱翊钧的成长过程中,慈圣太后是个很重要的角色,明神宗大婚之前,她承担着照顾明神宗生活起居的责任,与张居正相辅相成,一里一外辅佐少年天子。
慈圣太后很信任张居正,明神宗大婚之时,慈圣太后即将搬回慈宁宫居住,她郑重地将明神宗托付给张居正: “以后我就不能每天早晚照顾他了,我担心他会放松学习、疏于理政,辜负先帝所托。先生您是他的老师,与其他大臣不同,希望您继续严厉督促他,好好辅佐朝政!”
在辅佐朝政方面,张居正做得很好,但是在处理与皇室成员的关系上却做得简单直接,比如处理慈圣太后的父亲李伟一事。
李伟本是平民出身,因为外孙朱翊钧即位而被封为“武清伯”。慈圣太后一向对自家人管束很严,所以李伟小心谨慎,享有不错的名声,但是却因为一件事成为张居正特别关注的对象。
李伟负责军中后勤采买一事,时常经手大量财物。有一次,边关需要一批棉衣,经办此事时,一向小心谨慎的李伟犯了一个大错:他只用了小部分银两去置办棉衣,然后将剩余的大部分据为己有。
因为成本不足,这批棉衣质量低劣,边关将士因此有人被冻死,影响十分恶劣。将士辛苦戍边的同时还要饱受寒冻之苦,于是事情很快就传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耳朵里。张居正执法甚严,但是碍于李伟的身份还是从轻惩罚了李伟。
虽是轻罚以示惩戒,但是李伟毕竟是外戚,是大臣们争相巴结的对象,受了惩罚难免觉得颜面受损,慈圣太后和明神宗也难免觉得有失皇家威严。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即使慈圣太后再如何信任尊重张居正,此事也难免在她心中留下阴影。
而张居正丝毫没有自省意识,他竟然还要求明神宗“量入为出”、“爱民如子”,大幅削减后宫一切用度,减免修建宫殿的工程,裁减外戚数量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希望明神宗减少皇宫开支,学着过苦日子
对张居正的这些要求,明神宗都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对待江南富户豪强,张居正坚持采取严厉镇压的办法,从而使得国库充盈,那些豪强大户却对他记恨不已。
张居正如此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自己却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回乡安葬父亲时,张居正接受了明神宗及太后丰厚的赐品,沿途之上有八宝金扇开路,他坦然接受众多官员的长跪迎接、王爷的盛宴招待,一路之上未免显得格外招摇。
明神宗和太后虽然身居深宫,但是明朝有独特而迅速的情报系统,这些消息很快就全部传入宫中。
母子二人都明白:现在正是用张居正的时候,所以任何情绪都不敢有所表露,只是深藏于心,待机而发。
3、大权独揽
不知不觉中,张居正已经成为明神宗内心深深的忌惮,同时,张居正也是大臣们畏惧与仇恨的对象。
同僚们的畏惧与仇恨自然源于张居正大权独揽的为官之道。
张居正从年轻时就以天下为己任,现在担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他从来没想过要分权给人,而是紧紧地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一旦有官员不顺从自己就马上予以贬官、免职等惩罚。给事中余懋、徐贞明、御史傅应祯、刘台等人因为请求行宽大政法,都受到免职、杖责、入狱等各种处分。
“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所以给事中、御史等这些官员都很畏惧张居正,但是心里却愤愤不平。
不平之气积聚久了,早晚要爆发出来,而这些人并没有等待太久。
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惯例,张居正应该回家为父亲守孝27个月,将近三年时间。
张居正官居极品,一旦他回乡丁忧,尽孝虽然是做到了,但是对仕途发展却极为不利,势必会大权旁落,三年后归来的情形也未可知。
史书没有记载张居正当时的心情,但是上到明神宗,下到户部官员,都表现出特别为张居正着想的态度:明神宗派司礼太监去慰问张居正,三宫赐予厚礼;户部官员李幼孜则十分“贴心”地向朝廷申请“夺情”,要求把张居正留下来继续处理朝政,不让他回家守孝。
对李幼孜的提议,大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认为这不合规矩,有违礼法。
可是,明神宗根本听不进反对意见,再一次,有大批官员因为反对张居正夺情而受到贬谪、杖责等惩处。
明神宗以如此真诚而坚决的态度剥夺了张居正回家丁忧的权利,可是,几年之后,当有官员为此弹劾张居正时,他却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张居正“强忍悲痛”留在京城继续为大明朝效力,为了安慰他郁闷的心情,在他回乡安葬父亲时,太后和明神宗再次给予丰厚的赏赐。
此时的明神宗,对待张居正不可谓不亲厚。
尾声
受到太后和明神宗如此厚待与倚重,张居正更加恣意, “夺情”以后,他提升或者罢免官员时,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才能与品德,而是完全凭个人喜好,很多有背景、擅长搞关系的人因此得以入朝为官。
这一时期,张居正的名声已经坏到了极点,可是他仍然恍若不知。
1582年,张居正病重,虽然明神宗关怀备至,病情却仍是久治不愈。
即使到了卧床难起之时,张居正仍然不舍得把权力放手给其他内阁大臣,他每天都会强打精神阅览奏章,同时不停地推荐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担任要职。
明神宗继续表现出对张居正的尊重,每当张居正推荐来官员,明神宗都会郑重地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以示提醒。
而这些人,也正是张居正去世后很快被贬黜的那批。
此时的明神宗,或许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对张居正的成见,只不过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有合适的人将其引发出来。
1582年六月,担任内阁首辅10年之久,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的张居正溘然长逝,终年58岁。
明神宗表现得十分悲痛。
然后,张居正去世仅仅四天后,针对他本人及其推荐官员的弹劾开始,针对其家族的清算亦全盘展开。
本文参考:《明史·列传一百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