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儒家”中国历史上隐藏的暗线,延续千年的思想战争,被篡改的先秦学派!

“儒家”中国历史上隐藏的暗线,延续千年的思想战争,被篡改的先秦学派!

时间:2023-07-16 15:15:20来源:跟随乐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跟随乐园的《中国历史上隐藏的暗线,延续千年的思想战争,被篡改的先秦学派!》,希望大家喜欢。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生产效率低下,信息相对闭塞,所以导致单一国家能够统治的疆域存在上限,疆域一旦超出限制,就不能做到上通下达,长期的信息隔绝就会致使边境沦为不牧之地。因此,在商周两朝,就算天子国和诸侯国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实力差距,但还是只能采取分封的模式,也就天子将国土分给其他诸侯,各诸侯国独立自治,以此来降低管理上的压力。

想让列国实行自治,就要保留他们的军权、行政权以及土地管理权,可是保留这些权限又避免不了诸侯割据的隐患!该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来解决分封诸侯的弊端,就是先秦思想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包括后来诸子百家的争斗,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至此,也就引出了一个关键人物,西周的丞相周公旦,他发现分封制的弊端后,就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礼乐制度,大意按照天子、诸侯、清大夫以及臣民的等级秩序,制定了不同的礼乐标准和规范,目的就是从整个社会制度上彻底断绝诸侯篡位的合法性。“天子是上天之子,诸侯实力再强大,也不可能篡夺或自称天子!”

但是道德往往只能规范那些遵守道德的人!列国之所以遵从周礼,完全是因为周王朝强大的实力,所以等这种实力衰减后,就自然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为了解决分封制的弊端,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追求西周初期的稳定,墨家则倡导兼爱非公,想要固化当下的格局!显然,这两者都不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法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治理疆域上限的难题。于是秦朝开创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集权帝国。

在我们看来,秦始皇这叫一统,但对那些动辄千年的诸侯国来说,秦制就是覆灭他们国家的凶手,因此才出现了项羽灭秦后又承袭分封,结果不到四年就草草退场!之后的刘邦认为,分封制的问题在于诸侯王的身份,所以才清洗异姓王,将封地分给了自己的后代,结果又出现了一场七国之乱,导致刘姓子孙互相残杀!

以上就是先秦到汉初的路线争斗,和儒家没有太大关系!而儒家什么时候登场的呢?

在刘邦打下江山后,曾根据二十级军功爵位赏赐手下,最高的列侯,最低的叫公士,公士至少也能分到2500平宅地,以及1500亩田地。这些分到土地的人就是封建王朝的首批士族门阀,他们大量的兼并土地,躲避税收,致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国库日渐空虚,国力大幅衰退!尤其到了汉武帝时期,外有匈奴的侵扰,内有诸侯的隐患,整个帝国已经外强中干,所以董仲舒才提出了“限田制”,目的就是为遏制士族的发展,可不管是对抗士族,还是讨伐匈奴,清理诸侯,首先都要保证皇帝手中有绝对的权力。

只有提倡“集权制”的法家才能帮皇帝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汉朝建立的初衷,就是消灭推崇法家的暴行,它们之间有不可共存的关系!那怎么办呢?改造儒家,然后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儒家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大一统,出自儒家的《公羊春秋》,为“外儒内法”的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个是天人感应,出自阴阳家的思想,这就通过神话皇权、神话孔子的方式证明了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第三个是三纲五常,制定了一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的等级秩序!

董仲舒的儒家就已经完全偏离了先秦儒家的思想!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一是加强集权,为以后讨伐匈奴、清理诸侯做准备;二就是统一价值观。虽然秦朝实现了郡县制,能够吞并所有的诸侯国,但管理这么大规模的疆域,难免要出现天高皇帝远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设立一套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让西汉所有的官员协同一致的处理问题。官员有了统一的标准,百姓就有了统一的观念,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秦始皇是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汉武帝则开创了统一思想的先河!那这些帝王真的相信他们所改造的儒家吗?

汉章帝刘询就曾说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俗儒不达时宜,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显然连他们自己都看不起这门“缝合”的思想!在汉武帝之后,虽然确立了儒家为主的策略,但儒家内部也分为多个派别,例如荀子和孟子,虽然同为儒家,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面,就算面对同一段文字,双方的解释也大不相同。既然要创造统一的标准,那就不能也不允许出现第二种解释。于是到了公元79年,汉章帝刘炟又邀请全国大儒在白虎观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史称“白虎观会议”。

会议直接由汉章帝主持,官员进行提问,儒家学者讨论后给出答案,然后汉章帝亲自裁定,再由史学家班固总结整理,最终写成了一本《白虎通义》!这本书就相当于汉朝的圣经,虽然说是出自儒家,是儒生创作,但其实和儒家毫无关系,内容涉及世界观、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甚至还包括人生指南等等,大到整个天地的形成,小到个人嫁娶的年龄,其中都做了明确的解释。

白虎通义的出现,就意味着皇权彻底垄断了对儒家思想的解释权!当时有个叫王充的学者,听说白虎通一的出现后,气的当即就写下了一本《论衡》,专门批判白虎通义中那些被儒生和帝王篡改的内容,结果就是王充被迫辞官,《论衡》成为了禁书。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首次变革。

宋朝是个另类的王朝,因为之前唐朝有藩镇割据,再加上赵匡胤本身就是谋权篡位,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有人篡夺皇权,就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外,赵匡胤之所以能被黄袍加身,是得到了五代十国中那些地方贵族的支持。因此,宋朝不同于其他重新开局的王朝,建立之初就有强大的贵族和严重的土地兼并,而且为了补偿那些被剥夺兵权的功臣,朝廷还允许他们可以无限制的兼并土地。

自汉末到宋初这1000多年来,有接近九成的王朝都是灭亡与土地兼并,俨然就是破罐子破摔的家势。因为宋朝打压武将,重人轻武,所以在外交上频繁受挫,因为宋朝士族强大,财政负担太重,所以国库常年入不敷出!到了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时期,就逼出了一场历代王朝后期才会出现的变法庆历新政,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国,清理奸臣和贵族,但执行变法的人却还是这些奸臣和贵族!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既然不能让变法完成,那就要改变天下百姓的想法,不要一天天老是想着变法;对改革者来说,既然变法不能完成,那还得去寻找其他救国的方法。于是到了庆历新政后期,社会中的精英群体一致认为,大宋之所以贫弱,是因为大宋的思想出了问题,是因为从汉王朝流传下来的儒家并不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我们要打破常规,重新定义儒家思想。

这里要注意一下,改革者是真的想解决问题,所以宋朝儒学出现了进步,但既得利益者却想掩盖问题,所以到具体应用上又变了味道!北宋时期的儒家开创了两个全新的学派,分别是理学和心学,其中分支主要有新学、濂学、关学、洛学、蜀学、闽学、婺学、陆氏心学等等。陆氏心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陆王心学,其中陆指的是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因为后世的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心学,所以又被称为“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理,这个理是道理,可以理解成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不同的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个体解读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角度,这就叫“心即理”,你内心的想法决定了事物的本质!而闽学则正好与之相反,闽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在朱熹看来,宇宙的本源也是理,比如说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水的从高降低,但是这种理却属于一种天地规则,它不会因人的好恶而转移,这就叫做天理。心学认为,我们想要贪知事物的本源,就要知行合一,去改变个体内心的想法。理学认为,我们想要探知事物的本源,就要格物致知,去研究那些具体的事物。

北宋时期的儒学融合了佛、道以及先秦名家、墨家的思想,确实出现了和较大程度的跨步,新学派成为了哲学思想,理学派则具备了科学观念!另外,在程朱理学中还有这么一条重要思想,叫做“从天理、去人欲”,其实也就是老庄学派的清净无为,顺应天道。天理指的是自然规则,人欲不是人的欲望,而是人过分的欲望。

什么人才会有过分的欲望?

首先排除百姓,世家大族有,贵族豪门有,王侯将相也有!因此,没过多久,朱熹就遭到了宋朝贵族的构陷,最终郁郁而终。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他去世后不久,新上任的宋理宗直接将他为《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孟子》做的注释合并成为了四书,并且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问题来了,既然理学是一种禁步,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为什么在后世还会变成禁锢百姓思想的工具呢?

这就牵扯到了我们刚才说到的,如果皇权和既得利益者垄断了这门学说的最终解释权,那不管学说本身是好是坏,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工具,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创新,只是想要一个包装!朱元璋虽然是从底层做起,但从他脱离底层的那一刻起,就和底层没有了任何关系!

在明朝建立之初,同样延续了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治国方针,但这个理学却又不是宋朝的理学!比如在公元1370年时,朱元璋在孟子遗书中读到了一句叫做“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章节,意思就是君主将臣子当做草芥,臣子就该将君主看作贼寇。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朱元璋将孟子移出孔庙,又下令让学士刘三吾等人删除《孟子·尽心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离娄篇》中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还有《万章篇》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删到最后只剩下了170多条,凡是挑战皇权的通通删掉。

另外还有明成祖朱棣凌迟方孝孺,株连十族800多人!就算在明朝初期,儒生还有那么点血性,那到了明末也已经被消耗殆尽!之后的清朝,在这个方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元朝编了个二十四孝,清朝搞出了弟子规,这已经完全没有了儒家的思想!

鲁迅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自封里看出字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西游记》,截稿于乾隆年间的《红楼梦》,不都是在阐述这种“吃人”的过程吗?西游中的仙魔追求长寿,南京城的勋贵追求财权,那些大罗金仙的命还不够长吗?那些士族勋贵的才还不够多吗?当然够,但他们却还想要更多,从哪里要呢?从别人身上要,采食他人的寿命,掠夺他人的财富,把他人的现在,他人的未来,他人这一辈子的时间都吃干抹净,这不就是在吃人吗?

面对这个状况,普通百姓在干什么呢?在焚香膜拜,在祈祷上天!殊不知,九天之上的蟠桃会求的就是长寿,西天书阁内的清书还要额外付费。如果说明清之前的思想斗争是皇权争夺对儒家的解释权,那在明清时期,就是皇权和天下的思想斗争!他们利用禁锢和压迫的方式,挑选出一批儒生里的下流,然后下流再传下流,下流再传下流,最后得胜的这批人已经完全丢失了华夏文明中的优质思想,彻底沦为了帝王的傀儡。

这是某个思想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他们的观念也曾超越过时代,犹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就曾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倡导人们限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以及同时期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批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要注重国计民生的实学。还有明朝后期的李贽,属于新学的代表人物!在看到资本主义的萌芽后,他提倡人们要寻找一条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64岁高龄写下《焚书》。

之所以取名焚书,是因为他知道这本书籍必定要为他带来杀身之祸!在书中,他大力批判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一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字字针对帝王的皇权统治,要求统治者解放人的天性,设立自由市场,这就有了现代思想的基础。结果被人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用烈火焚烧了他的《焚书》,在临行前李贽感叹道,“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随后以剃发为由,夺过理发师手中的剃刀,最终割喉自尽。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儒家学者,所以刻在明清百姓心中的到底是儒家思想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他们所想的到底是自己要想的,还是别人让他想的呢?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