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北京”老照片、考古材料与文献,多重视角看北京

“北京”老照片、考古材料与文献,多重视角看北京

时间:2023-06-26 10:35:59来源:澎湃新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澎湃新闻的《老照片、考古材料与文献,多重视角看北京》,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介绍,已经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为向大众介绍中轴线和北京城的历史,多部相关著作出版,我们以最近出版的《中轴之门》与《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来看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怎样介绍北京。

《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由华夏出版社推出,作者王光镐为考古学者,这本书中,王光镐从地下考古、纸上文献、地面古建筑三重角度来讲述我们熟悉而不一定完全了解的北京。

长期以来,大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辨上,或停留在对各类古建筑、古遗迹的甄别上,或聚焦在对民俗文化和胡同文化的描述上,或沉浸在对各种宫廷秘闻的披露上,反倒因此忽略了对它历史文化本质属性的考察。

书中,王光镐以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来概括北京历史文化的质感,他认为,北京存在标志古人类起源的“北京人”,也存在标志现代黄种人起源的“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既有新石器时代先驱的“东胡林人”,又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集团及其后人,表明这里是集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起源、国家文明起源于一身的地区。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

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线索中考察,自西周初年燕国安邦建都,北京地区就开始进入了成熟的文明形态,之后,北京先后成为方国、诸侯国之都——州郡治所——北方重镇——辽朝陪都——金中都——元明清都城,地位日隆,呈逐次递进式;与此同时,燕京文化的辐射圈不断扩大,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政治的机制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地位都在不断攀升。

王光镐认为,从地理上说,北京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的重要见证之所,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在此融汇,造就了北京地区历史的多元性、民族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使之成为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自西周以降,幽燕地区纳入了中华主流文化圈,一脉相承的汉文化在一个特殊地域造就了一个特殊熔炉,使融汇其中的各民族通过文化的桥梁不断加深了民族心理的沟通。

王光镐由此也谈到,在全面考察北京历史文化的属性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性问题要澄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尽力摒弃传统史学中无所不在的“中原中心论”影响,客观公允地看待每个区位特有的优势。在中国大陆上,北京地处东北一隅,东临大海,北接朔漠。这个地理区位恰好决定了它相辅相成的两大属性:一是远离中原腹心,二是地近蛮夷。

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燕迫蛮貉”;《战国策·燕策一》载燕王自谓“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史记·刺客列传》载燕人荆轲自称“北蕃蛮夷之鄙人”,凡此都是对燕地这种性状的经典表述。王光镐认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正统史观一贯强调“中原中心论”和“华夏中心论”,若不清除这种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个地理区位带给北京的特殊势能。

回到《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中,书中的二至六章主要阐释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这五个北京的文化属性。第七章《东方神韵——古都北京的城市风貌》则从古代北京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具体阐释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信仰、伦理道德、文明基干的礼制建筑的发展和各大宗教建筑;最后一章《人类奇观——光耀千古的文明圣殿》中,作者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特异性做了大视角的横向比较。

据悉,王光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于北京,青年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年结束外地考古学教学生涯后又回到北京担任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等职,他与北京城和考古学结缘均长达半个多世纪,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诞生的渊源。

《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从大处着眼,关心北京的历史、文化、文明何以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着持续、递进的发展和它怎样奇迹般地将主流民族、主流文明和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融合起来。

另一本书《中轴之门》则主要聚焦于北京的中轴线。书中共分五个章节:“中轴线是什么”“中轴之门”“门之风云”“门之趣闻”“门之谜团”,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辅以文字的线索,将中轴之门的趣事轶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

《中轴之门》的作者李哲谈道,中轴是由建筑群烘托而来,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展,而建筑群之间、建筑群自身,门是枢纽节点。门是个纲,纲举目张,抓住“门”这个“点”,那么就可以体会出中轴的“线”,并发现它的中轴“带”。

《中轴之门》的一个特点是辅以许多的老照片,作者分享道,北京作为首都,在照相发明的初期,北京便成为沿海地区以外最受摄影者瞩目之地,留下了数量远超想象的旧日影像。

摄影术的发明是在1839年,仅仅21年后,摄影术就进入北京,将一个从古典时代缓缓走来的北京城记录了下来。内城的东南部以及前门、崇文门内外,影像尤多,这是靠近当时的使馆区的缘故。一个常见的拍摄路线,就是从东交民巷东口出来,登崇文门,俯拍城门内外,甚至还能在城墙上向东向西探寻,拍摄东南角楼、观象台和贡院,西边则可拍摄正阳门和宣武门,甚至还有人走到了西南角楼、醇亲王府南府一带。下了城墙,还可以向东单溜达,沿途拍摄。而北京饭店的客人,则多会拍长安街。若要去隆福寺逛逛,则会拍东四南北大街,东单牌楼、东长安街牌楼、东四牌楼也都是要拍的,尤其东四南大街两侧店铺,常常入镜。甚至还有口耳相传的“打卡地”,尤其以茶叶店、饽饽铺和药铺居多,因为这类店铺往往装饰精美,夺人眼球。他们还喜欢拍街头的婚礼和葬礼队伍,尤其是葬礼的仪仗,由此也记录了作为背景的店铺、寺庙和人群。

城楼、寺观、坛庙、衙署和王府等大型建筑也往往是摄影师的关注点,尤其是城门,无论是内外城的城门,还是皇城各门,摄影师路过总忍不住举起相机,这些东方的宏大建筑太过壮丽,那种冲击力是难以抵挡的。

书内页

曾策划出版《老照片》系列的汪家明谈道,老照片可以纠正一些误判,有一锤定音的效果,缺乏专门文字记载的,正可以通过解读老照片加以弥补,通过文字再来解读老照片。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