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如果不是隋炀帝继位,隋朝可以避免二世而亡吗?细解杨广致命缺陷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上的拐点的《如果不是隋炀帝继位,隋朝可以避免二世而亡吗?细解杨广致命缺陷》,希望大家喜欢。
隋朝和唐朝是前后相续的两个王朝,他们有很多的特质非常相似,比如:隋朝和唐朝的皇室不仅有血缘关系,甚至还有共同的出身,他们都出身于关陇集团。
可以说,隋朝和唐朝的交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隋炀帝如果可以把几个关键的步骤做好,隋朝不一定就会灭亡。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操之过急的隋炀帝
首先,隋朝的国力一直非常强盛。
其次,隋朝的制度很完善。
另外,隋朝的法律也很完善。
元朝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意思是说,古往今来,要论中央政府之富庶,没有谁会比隋朝更强了。
不得不说,隋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灭亡有些不大一样,毕竟其他王朝在灭亡前都曾经历过一个由鼎盛到衰落的过程,衰落到一定程度才导致官逼民反,最后爆发农民起义。
但是,隋朝却不一样,隋朝是在自己国力达到鼎盛阶段的时候,突然之间盛极而亡,单从这一点来说,隋朝和当年的秦王朝倒是有些相似。
关于隋朝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最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的暴虐统治,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官逼民反。
这一点,大家谁都知道,也确实很对。
但是,隋炀帝的暴虐统治也只是导致隋朝突然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事情远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
隋朝之所以灭亡,里面的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因此,我们就得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同时,还会爆发杨玄感那样大规模的叛乱?
说句实话,隋炀帝杨广其实就是关陇集团的一个叛徒,因为他与父亲隋文帝杨坚不同,隋文帝属于正宗的关陇集团成员,他的一切行为基础都是从关陇集团的利益出发的。
而隋炀帝却不一样,他的格局其实要比他的父亲更高一层,他一直都想要把小的关陇集团扩大成一个全国性的大集团,适应统一的大帝国。
应该说,隋炀帝杨广是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的预判也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隋炀帝具体行使的步骤太操之过急,以至于损伤了关陇集团的利益!
那么,隋炀帝都有哪些针对关陇集团的措施呢?
首先,大量引进江南和关东人士。
关于这件事情,如果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讲,那就是在“掺沙子”。
当初,隋炀帝本人在灭陈的过程当中,接触到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对南方的印象非常好,再加上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也是南方人。
后来,在内阁当中,隋炀帝也大量地引进了江南和关东人士,到了隋朝后期,宰相中有五分之二都是江南人。另外,在武将当中,最受隋炀帝信赖的来护儿、麦铁杖,也都是南方人。
隋炀帝的这一举动,相当于稀释了关陇集团。
其次,实行爵位和勋官改革。
这种改革从隋炀帝刚刚继位不久,也就是大业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原本,先前的勋官地位很高,而勋官也都是靠着军功来获得的,关陇集团的很多成员都是勋官,获得勋官之后,他们可以享受很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优待,另外还可以“荫子孙”,因此关陇集团对于勋官很看重。
可是,隋炀帝上台之后,马上就对勋官和爵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隋炀帝规定:旧都督已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官,皆罢之,并省朝议大夫。——引自《隋书·百官志》
其核心意思是说,隋炀帝在实质上废除了勋官制,虽然勋官还存在,但却只剩下了一种单纯的荣誉称号,尤其是附加在其上很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优待没有了,“荫子孙”的特权也受损了。
出现这种情况,关陇集团肯定个个都恨得是咬牙切齿。
另外,兴建洛阳城。
杨广继位后不久就颁下了命令,放弃先前的汉魏洛阳城,要打造一座新的洛阳城。
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建造一座新的洛阳城,实际上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隋炀帝想从地理上跟关陇集团的大本营,也就是和关中长安做一个隔绝。
同时,与洛阳城的建立相匹配的还有一项配套工程,那就是著名的隋唐大运河,这条大运河贯穿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洛阳的粮食和财富供应,巩固他的政治基础。
关于隋炀帝的很多举措,到了唐朝时期都被人骂作是“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可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他的很多举措都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比如,迁都洛阳、兴建大运河,就是适应了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向南转移的一个特点;巡游江南等举措,也不能简单视之为隋炀帝喜爱游玩,其中也具有很多前瞻性的战略举措。
而大运河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不要说是当时的隋唐帝国,之后的那些朝代,又有哪一个能离得了运河?就连元朝也把他们的首都建到大都去了,他还不忘修建一条京杭大运河!
可见,运河的布局对于一个大帝国的行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不得不说,正是由于隋炀帝的一系列改革,从制度上和地理上削弱了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因此才会引发关陇集团强烈的反弹。
比如,著名的“杨玄感叛乱”就是因此而来的……
作为一个关陇集团的成员,杨玄感之所以要反对关陇集团的总头目隋炀帝,其原因就在于:隋炀帝是关陇集团的叛徒,违背了关陇集团的利益。
因此,杨玄感才要代表整个关陇集团对隋炀帝展开反击!
其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当初,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曾站在台上举行誓师大会,他对手下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身为上柱国……
意思很明显,隋炀帝损害关陇集团的一个措施就是改革勋官制度。因此,杨玄感一上台非要强调自己原来的身份,就是为了唤起战友们的共鸣:咱们都是隋炀帝的受害者!
隋炀帝的致命缺陷
隋炀帝打压关陇集团,是为了适应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因此杨玄感的叛乱,实际上是关陇集团一次不成功的反击。
那么,隋炀帝成功平定了杨玄感叛乱,为什么没能巩固住隋朝的江山,最终却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呢?
不得不说,隋炀帝有一个最致命的缺陷:执行力!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隋炀帝没有执行力,而是他的执行力有些太强、太过火,并且也不懂得如何调节。
比方说,隋炀帝的几项大工程,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等,无论哪一项都属于泽被子孙的好事情,可是问题就在于,将如此多的浩大工程全部放在一块儿进行,是个人都受不了啊!
当时,隋朝鼎盛时期的总人口数,估计大概六千万左右。好家伙!隋炀帝今天这个工程用一百万,明天那个工程用二十万,试问有多少个一百万能供得上这么用?
说白了,隋炀帝就是不把民力当回事儿!
有一点需要明确指出,隋炀帝使用的这些民夫不属于雇佣劳动者,而是无偿的徭役。要知道,徭役是非常沉重的,劳动量大、工期急、督工急迫,因此每次工程都是死亡枕藉,百姓们无不怨声载道。
再加上隋炀帝还有一个问题:性好游玩,生活奢靡。
根据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回忆,每到除夕夜的那一天,隋炀帝都会命人在宫廷的院子里用沉香木来烧篝火,一次就得用掉二百车的沉香木。
关于隋炀帝的一系列行为,势必就会导致隋朝走向动乱。
另外,隋炀帝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好大喜功之余,容易颓废。
隋炀帝杨广的性格是非常极端的,要么急躁、急进、冒进,要么颓废。
隋炀帝生下来就是贵公子,后来又成为了皇子、皇太子,加之他的文化水平非常高,人也非常聪明,还建立了很多功勋。
可以说,隋炀帝的前半生一直都是顺风顺水。
结果,一旦遇上了艰难险阻,他性格中的弱点也就马上显现出来了……
比如,隋末时期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此时的隋炀帝采取的措施就非常耐人寻味:最初,隋炀帝不允许别人给他汇报这些情况,他不愿意听;等到形势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又采取了鸵鸟政策,放弃了长安,放弃了洛阳,带着禁卫军去往江都(扬州),在那里过上了醉生梦死的日子。
抱着在江都等死的心理,隋炀帝最终在那里遭到了禁卫军的叛变,死在了江都。
按理说,越是艰难险阻的时刻,越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时刻,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哪一个不是在艰难险阻中诞生出来的?又有谁一生都是顺风顺水的?
正所谓:危险越大,机会越大!这是隋炀帝的一个机会,可是他却明显不打算接受这个考验。
而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在性格方面的致命弱点。
从这一点来讲,隋朝的灭亡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是隋炀帝个人的缺陷导致了这样一个悲剧!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会产生一个疑问:作为一个贵族集团,关陇集团面对着最高统治者的重大过错,为什么没有起到纠偏的功能和作用呢?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在经过隋炀帝的一系列打压政策之后,关陇集团的实力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关陇集团并不是没有纠偏,只不过他们采取的纠偏措施是抛弃隋炀帝,另找一个新的总代表:我既然无力纠正你,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抛弃你!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在隋末的动乱中,有大量的关陇集团成员,一一投身到了反对隋炀帝的斗争当中去。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由此也变得越发地复杂化了。
所以说,整个隋末农民大起义是一个多种矛盾的共同体,绝对不是简单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有人问:隋朝是在隋炀帝手中灭亡的,那么如果不是隋炀帝继位的话,隋朝是否能够避免二世而亡呢?
大家要知道,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说实话,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很难评说的人物,因为他是功过集于一身,功劳也大、过错也大,他不但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也率先意识到了关陇集团的局限性,而且由他所建立的一切制度也都被后世所继承。
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旧制度的终结者,一个新制度的开拓者。
但是,隋炀帝最大也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他把一系列激进的举措放在了一起来进行,造成了民众负担的沉重,对于民众的承受能力,没有一个预先的估计。
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隋炀帝,就不会有隋朝大业五年时那样辉煌的成就;如果没有隋炀帝,隋朝的确有可能可以延续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