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甬道”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

“甬道”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

时间:2023-06-20 11:45:29来源:考古快递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考古快递的《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希望大家喜欢。

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博物馆

1989年春节期间,夏县胡张乡王村东汉墓地,继前若干次偷掘后又被大规模盗掘。当地政府部门立案侦破,并追缴部分出土文物。省文物局即派人前往调查,并于同年7至9月间,组队进行实地勘查与抢救性发掘。勘查时,曾通过遗留盗洞潜入8座被盗的墓室内,以记录墓葬形制与破坏现状,并有选择地发掘清理了3座被盗墓葬,即M5、M10、M29(其中M5出土少量残存的东汉晚期壁画,有榜题:安定太守裴将军。另文介绍。

勘查简况

王村东汉墓地南距夏县城区20余公里,坐落在胡张乡王村西侧的“鸣条岗”上(图一)。鸣条岗,当地又称峨嵋岭,其“北连闻喜,南接安邑”,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西傍依涑水河,东面遥对中条山。《夏县志》记载此地为“夏后氏陵”。

该墓地现存大小不等的墓冢25座,依山岗坦塬自北向南排列,很是壮观。经调查,墓地内还有无冢墓11处,在以往土地建设中被铲平墓冢,变作耕地。现存墓冢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及农作耕削而高低大小不一。其冢为分层夯

筑的封土丘,夯层0.30至0.50米之间,夯筑不甚紧实,夯窝直径3—5厘米。

勘查和发掘的墓葬均为砖室墓,少数为单室墓,多数是双室墓或前室附耳室的多室墓。现将勘查情况简介如下。

单室墓

M14:砖室墓西侧被墓冢覆压。在墓门与墓顶各有一盗洞,墓室内充满扰土。墓向338°。甬道长1.45、宽1.30、券顶高1.40米。墓室平面为方形,边长2.95、穹窿顶高3.20米。

M18:墓室位于现存墓冢北侧,在甬道与墓室西南角各有一盗洞。墓内积满扰土。墓向333°。墓室平面长方形,与甬道形成横列的"T"形布局。墓室长6.90、宽3.40,并列式拱券顶高度不详。甬道宽1.40米,其长、高不详。

双室墓

M11:砖室墓被现存墓冢全部叠压,在墓前室顶部北侧有一盗洞。墓内扰土不多,铺地砖被盗者掀起。墓向342°。甬道长2.30、宽1.35、券顶高1.85米,有呈“人”字形垒砌的封门砖两道。前室平面方形,边长3.50、穹窿顶高4.20米。前、后室之间有券顶的甬道

(1.60×1.30×1.85米)相连通。后室平面也呈方形,边长3.06米,穹窿顶高3.80米;残存有散乱的漆红棺柩两具。

M16:墓室被墓冢覆压,其前室内堆满扰土,后室的砖顶与砖墙被全部拆除。查询得知此墓在“文革”时与村民挖掘的地道相通,曾为战备所用。墓向342°。甬道宽1.30米,其顶部有一盗洞。前室平面方形,边长3.40米,其穹隆顶高度不详;在墓壁上皆有涂抹的白灰泥层,依稀可辨有少许朱红色的壁画。前、后室间有甬道相通,其长2.10、宽2.00米。

M35:墓室现存于墓冢东侧,有一盗洞打破墓前室顶。墓向122°。甬道外侧塌落,长度不祥,宽1.60、券顶高1.80米。前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60米,穹窿顶高4.50米。前、后室间通道外宽内窄(宽1.60、窄1.40米),进深2.10、券顶高1.80米。后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20、穹窿顶高4.15米。

M10:拱券顶砖墓,其发掘情况见后面的简报。

多室墓

M13:墓葬后室被墓冢覆压,墓门处与前室顶各有一盗洞,墓室内有少量淤土。墓向

346°。甬道长1.95、宽1.40、券顶高1.50米。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45、南北宽3.35,

穹窿顶高3.65米。东侧耳室长方形,拱券顶(2.45×1.45×1.40米)。后室亦为长方形拱

券顶,长4.50米,宽、高同于东耳室。

M15:被墓冢全部覆压,在墓前室顶有一盗洞。前室有两层穹窿顶,后室及东、西耳室皆内附砖墙。墓向333°。甬道通长7.50、宽1.55、拱券顶高1.40至2.90米。前室平面近方形,长2.70、宽2.60米;内层穹窿顶上部塌落,外层穹隆顶高4.10米。东耳室平面呈“凸”字形,通长7.20、宽2.10至1.75米,拱券顶高2.80至1.90米;铺地砖层下以0.50米厚的木炭充填。西耳室与后室形制相同,皆为二次加筑墙顶;室内平面呈长梯形,系因外墙顶端有灯台角砖所致。西耳室通长2.70米,后室通长3.40米,室内宽度皆为1.20至1.00米。出土少量残陶片,有红泥陶质碗,灰泥陶质钵、榼、罐、壶、豆、杯、案,还有陶屋、井;及铜衔、镳、害、当卢、盖弓帽、镜。均为东汉晚期的遗物。M32;墓室位于墓冢北侧,已塌毁。夏县博物馆曾于1987年清理,出土少量残陶片。墓向354°。前室平面方形,边长3.60米,四壁皆有券洞分别连接甬道,东、西耳室,后室(未砌筑,但见墓圹)。东、西室各长4.90、

4.70米,皆宽1.55米。出土残陶片可复原一镇墓兽,为红陶泥塑,虎头龙角,长颈,背部立一圆简,四肢有翼,作行走状。出土有一小铜镜和一枚五铢钱币,可证墓葬为东汉晚期。

M29:此墓也是前室附有耳室的多室穹窿顶砖墓,其详情见后面的简报。

M10发掘简报

此墓在地表上存有墓冢,冢高6.10、周长48米。冢丘夯土层间距0.30米,较密实。

墓室位于墓冢北侧,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墓向336°(图二,图三)。

斜坡墓道长26、发掘12米。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分三层台阶;开口宽3.70米,打破耕土层下的大面积夯土层;其底部距地表深7.00、宽1.60米。

甬道已塌落,平面为方形,边长1.08米;有“人”字形垒砌的残存封门砖。

前室券顶也坍塌,其平面为长方形,长2.65、宽1.85米。二层铺地砖,上层砖错缝横铺,下层侧立砖横排。条砖:0.36×0.17×0.05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长4.5、宽2.10米。

墓壁高2.30米处,与双层拱券顶间有一道砖坎,通高2.85米。墓壁外至墓圹间有0.30—

0.40米空隙,充填大量木炭。铺地砖回层皆延伸于前室地面下,形成后室低地坎;其下

有0.65米厚的木炭层垫底。

墓室内充满扰土,葬具骨骸无存,仅在前、后室相接处出土少量的随葬物。

壶1件。浅黄色釉陶,盘形敞口圆唇,长颈鼓腹,筒状假圈足底。肩部附有对称的铺首衔环,腹外壁有一道弦槽。通高37、口径15.6厘米(图版壹,1)。

勺 2件。釉陶,口沿外敞,圆唇,圆底。

勺口圆形者,口径8.7、高3.8厘米。勺口椭圆形者,口径6.8、高4厘米。皆勺柄有残

(图四,1)。

杯 1件。泥质灰陶,杯身椭圆形,侈口平底,两侧耳微上翘,内涂白色。长14.2、宽

8.7、高4厘米(图四,2)。

盖 1件。灰陶,圈形顶部隆起,边缘界棱明显,模印有四分柿蒂纹。直径15.8、高

3.8厘米(图四,3)。

臼 1件。白色石质,圆饼形体,中部凿凹一圆窠。口径11.2、高3厘米(图四,4)

榼 1件。釉陶,立体长方形盖盒。盖顶

覆斗形,四角附乳突,盒身直壁平底。通长44.5、宽18.5、高17.7厘米。

案 1件。灰陶,长方形平板状,周部微外撤,内施黑色。长52、宽36、高2厘米。

魁1件。灰陶,侈口折唇,圆腹微鼓,平底假圈足,龙首形柄。口径23.4,高9.5厘米(图四,5;图版壹,2)。

盘 10件。灰陶,敞口浅腹,圆平底。有两式。

I式盘,外折平口沿方唇,浅折腹,内施黑底,白色圈染。直径22.4、高3厘米(图四,7)。

1式盘,侈口,折沿,圆唇,浅腹微弧,内壁有凸起的折棱两周。直径21.4、高3.1

厘米(图四,8)。

玉握 1件。条状玉石,阴刻卧伏的猪形,其嘴略扬,耳斜立,四肢前曲,尾卷起。

长11.2、宽2.5、高3厘米(图四,6;图版壹,5)。

玉窍塞 1件。八棱条柱状,长5.7、径1厘米(图四,9)。

骨管 2件。圆筒形,中空,外壁阴刻数周弦纹和三角纹。一件长5.1、径2.6厘米

(图四,10)。

铅当卢 1件。器身如马面,镂空,背后有半环形穿钮孔。长10.4、宽3.9厘米(图四,11)。

M29发掘简报

现存墓冢高7.70、周长87米,其西北侧覆压墓葬后室。此墓早年被盗,盗洞在墓甬道券顶处,因渗漏墓室内淤积大量泥沙。墓向306°。由墓道、甬道、前室(附耳室)、后室组成,形制保存尚好(图五)。

斜坡墓道长23米,发掘5米。墓道开口在耕土层下,宽2.8米;两侧上下内收成二层台阶,近墓门处下部宽1.25米,距地表深5.6米。

甬道平面为长方形,长1.75、宽1.40米,并列式拱券顶高1.95米,有错缝平铺的封门砖墙。

前室平面为方形。边长3.30米。其墓壁四面结顶,通高4.40米。墓底人字形铺砖一层,其下错缝横铺一层,再侧立横铺砖与平铺砖各一层。

东耳室平面长方形,长4.25、宽2米,并列拱券顶高2.10米。

前、后室之间有通道,进深1.60米,其宽、高同于甬道(耳室券洞亦是)。

后室平面为方形,边长3.00米,墓壁弧面向外凸出,穹窿顶高4.20米。其北墙的东西两角有砖砌的灯台,并分出两枝形灯架贴附于侧壁。

在前室淤土中清理出部分随葬器物。后室铺地砖多被掀起,不见骨骸葬具。

瓮 3件。大瓮1件,小瓮2件。皆泥质灰陶。大瓮有黑衣,外卷圆口沿,圆肩平底,腹径大于器高,领、肩部有连续划纹。口径35、器高55厘米(图六,1)。小瓮中一件形制同于大瓮,口径24.5、器高37厘米。另一件直口方唇,圆肩圆腹,但平底内凸,口径21.5、器高37.5厘米。

罐 1件。灰陶,圆唇卷沿,圆肩平底,领部有一周连续点划纹,口径8、器高14.6厘米(图六,2)。

瓶 1件。灰陶,外卷宽口沿,圆唇,长颈圆肩,圆平底。口径16.8、器高23厘米(图六,3)。

奁 1件。绿釉陶,圆口,直壁,筒状腹,三足踞熊形,外壁口沿与腹部有二周宽弦纹。

口径24、器高16.4厘米(图六,4)。

灶 1件。绿釉陶,立体长方形,中空。弧顶形灶门,灶面上有三个火眼,模印瓢、勺、筷、俎等物,周边饰斜格纹,有烟囱的象征形小块。长24、宽18、高13.5厘米(图六,6;图版壹,4)。

炉 2件。绿釉陶,形制相同。炉座简状,圆平底,有拱形火门;炉身如碗形,平口沿有凸起支钉三个。大炉口径17、高12.9厘米(图七,1);小炉口径13.7、高8.7厘米(图

七,5)。

盘2件。形制相同。绿釉陶,敞口圆唇,浅腹平底。大盘口径20、高3.5厘米(图七,2)。小盘口径11.3、高1.9厘米。

勺 1件。绿釉陶,勺首宽肥,圆底,柄端向下钩曲。口径7、高3.5厘米(图七,6)。

杯 1件。绿釉陶,侈口,平沿,呈椭圆形,腹壁内收,假圈足,两侧附鉴耳。口径长14、器高4.1厘米(图七,4)。

石板 1件。石灰岩质,长方形,一面研磨光滑,一面不甚平整。长13.8、宽6.4、厚

0.4厘米。

石砚 1件。砂岩质,圆形,磨制较平整,有墨迹。直径16、厚0.9厘米(图七,3)。屋 1件。绿釉陶,两面坡悬山顶,一斗二升斗拱承托前檐,顶盖五排瓦垄;下有踞熊形支足。正面束腰为一斗五升斗拱托出围栏,有三个长方形窗框。屋中空。通高54.2、屋顶横宽45、屋体侧厚11.4厘米(图版壹,6)。

仓 1件。灰陶,仓体立面长方形,由插拱托出一斗三升斗拱支撑平顶,顶部中有一长孔;下有矩形支足。仓体正面束腰有斗拱围栏痕迹,有二窗孔,其近底部有一排小孔五个。通高52、长43、宽15厘米(图六,5)。

井架 1件。绿釉陶,残,架杆两侧各有一龙头,上置四阿顶井亭。残高34.5厘米(图七,7;图版壹,3)。

铁剪 3件,其中一件残。系一根铁条弯曲成双股交叉的环状,二刀直背直刃,端有光锋。完整的一件总长11、刃长5厘米(图七,9)。

铁刀 3件。长条形,有扁圆体环首柄,刀末斜,杀成弧形,刀背直厚,刀刃直薄。通长26.4厘米(图七,10)。

铜刀 3件。刀身的刃、背皆直,末端斜刃,柄把较窄。有鞘首束口的肆二件,鞘末包尾的镖一件。通长68、厚0.25厘米(图七,8)。

铜剑 2件。剑身扁平,其茎与身交接有铒一件,剑身中部外置珥一件。通长41.2、厚0.2厘米(图七,11)。

铜币 5枚。均为五铢币,其周边有廓。五字交股较弯曲,金字头为等腰三角形,朱字头笔划圆折。直径2.5厘米。

结 语

夏县王村墓地遗存单一,冢丘累累,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看,年代当在东汉晚期。墓地似有从北向南的墓葬排序,部分墓葬下限可到汉末与三国时期。

王村东汉墓地当为较大型的一家族墓地,因M5出土壁画中墓主人头侧有榜题,未在方志记载,在“闻喜裴氏家谱”中也未得查证,有可能在传说“夏后氏陵”的同时失遗于史。今闻喜裴氏墓地是盛于两晋至唐代的豪门大族,然裴氏家族汉时初置于涑南安邑,进而封邑于裴地,因地得名。王村墓地有可能是未见史载的另一裴家成员的茔地。

参加工作的有王克林、刘永生、傅仁杰、李恩泽、商彤流、梁子明、王传勋、王再京、黄永久、李永智。

摄影:梁子明 王传勋

绘图:畅红霞 黄永久

执笔:商彤流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