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读城|一座东北古城的雄浑与硬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新华社的《读城|一座东北古城的雄浑与硬朗》,希望大家喜欢。
新华社沈阳6月17日电题:一座东北古城的雄浑与硬朗
新华社记者曹智、徐扬、于也童
法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罗毅睿和他的朋友,日前走进了始建于1625年的沈阳故宫,这里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2023年4月30日拍摄的沈阳故宫。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你好,沈阳”中法友好之夜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沈阳故宫的历史。
沈阳,沈水之阳。中国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赋予这座古城独具魅力的城市品格。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沈阳的历史。
这里有距今已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有2300多年建城史,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新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沉淀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有近400年历史的沈阳中街得到改造升级,古色古香的商家门额牌匾与巨型3D立体大屏幕交相辉映;在沈阳老北市,抛圈杂耍、拉洋片、吹糖人、卖大碗茶等极具历史特色的民俗场景被真实还原。
这座充满古老魅力和现代活力的“青春古城”,正在着力提炼楼体历史文化元素,保护性修缮历史风貌建筑,丰富文化业态。
沈阳故宫外,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备受青睐。
这座雄浑的英雄城市,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当年,近4万辆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车皮在这里编组、中转开赴战场,7400多名当地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无数工程技术人员冒着敌机的轰炸修复桥梁、保障运输线。
苍松翠柏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庄严,长眠着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烈士。2014年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迎回祖国,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烈士们每一次“回家”都牵动着沈阳市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从机场到陵园,数以万计的沈阳市民自发肃立在大街两旁,迎候烈士英灵,表达哀思与崇敬。“缅怀英烈,是这座城市70多年不变的传统。”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
不忘历史,是因为中国人珍爱和平。从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鸣警撞钟活动,到寻访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亲历者;从重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址,到修复国难记忆坐标——北大营遗址……沈阳持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还原历史。
2019年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这座硬朗的城市还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有着厚重的工业文化。
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巨大的冲天炉悬在半空。沈阳铁西区,原沈阳铸造厂旧址建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浓缩了沈阳百年工业历程,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文化。
“在贡献新中国工业史诸多‘第一’的过程中,沈阳形成了担当、奉献、报国的工业文化特质。”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说。
1948年11月2日,刚刚解放的沈阳百废待兴。铁西区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生产的大批工业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运往前线,支援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
从航母舰载机批量列装到“蛟龙”号深潜,从15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组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机,从解决一个个“从无到有”,到实现一个个“从有到强”,新时代的沈阳,仍在不断地贡献“第一”。
那些曾为新中国工业作出贡献的厂区厂房、机器部件,被今日的沈阳人视为城市珍贵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表情”。
曾是中国味精生产龙头企业的沈阳红梅味精厂,遗留的工业厂房被“修旧如旧”,复活为文创园,成为众多年轻人创业之地。
“过去火车拉来的是原料,拉走的是成品味精。现在,旧火车成了网红餐厅,旧厂区建起了味觉博物馆。”沈阳红梅文创园总经理孙明君说。
一批批工业遗产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地标——当年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化身为今日1905文化创意园;当年的沈阳东贸库,如今是时代文仓城市书房。
沈阳,黑土地上的东北古城,正以新业态、新创意引领文旅融合,以人文经济新实践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