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广一生没有封侯的原因,究竟是运气不好,还是因为自身的缺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程彪说历史的《李广一生没有封侯的原因,究竟是运气不好,还是因为自身的缺点》,希望大家喜欢。
由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让我们对李广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李广悲惨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广为汉室江山征战一生,却临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后人还为此写过一句诗,那就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李广的生平,去看看他没有封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知道,汉朝的封侯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那就是在建国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约定的,非刘氏不王,无功不得封侯。李广要封侯,就要至少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
李广是秦朝世家军人子弟,当然带兵打仗有他的家传。再加上猿臂善射,在军队中很快脱颖而出。史书上说,汉文帝曾经很欣赏李广的才能,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就在李广心中播下了依靠军功封侯的种子。
但是,李广并非不是没有遇到时机。虽然在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大的战争,可是,汉文帝去世后,连续两代君主,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发生过大的战争。李广也参与了这些战争,可是他还是没有能够封侯,那么时机不利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在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在这次战争中,李广大显身手。他在战争中夺取了对方的旗鼓,立下了功劳。按理说,有这样的功劳是够得上封侯了。因为在后来李广的儿子就是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战役中夺取了匈奴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的。
但是,李广却没有被封侯。为什么?这是因为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这个问题就显示出了李广在政治上的问题。梁王是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弟弟,仗着母亲的宠爱,觊觎皇帝的宝座。李广是汉景帝的将军,却去接受梁王的拉拢,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从此,李广被汉景帝打入另册,再也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的机会又来了。汉武帝即位后,急于扭转边防的不利形势,对匈奴进行打击。于是,他从马邑伏击战开始,对匈奴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战。李广因为在边疆多年,有对匈奴作战的经验,所以也成为反击战的主要将领。
可是,李广的战绩却是差强人意的。他不要说取胜,能够平安回来的次数都极少。在他对匈奴反击战的战绩中,一次没有遇到敌人撤回,一次全军覆没被俘逃回,一次被匈奴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一次的大决战因为迷路误期而自杀。
我们可以看看,李广这样的战绩,如何给他封侯?因此说,在汉景帝的时候,是因为犯了政治上的错误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而在汉武帝的时期,是因为他没有战功没资格封侯。
那么,为什么李广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中没有建树?他不是被司马迁说成“飞将军”的吗?这要从李广的带兵方式和个人性格说起。
我们看司马迁对李广带兵方式的记载。司马迁记载这些,主要是和当时的汉朝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做比较,用以表现李广带兵能力高超的。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我们看李广的作战方式,他对军队的行军、住宿都很随意,唯一的警戒措施就是远远地派出哨兵。这种方式应该是李广家族传下来的带兵方式。这种带兵方式在国内作战是有效的。因为国内作战的主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队,机动性很差。以骑兵为主的李广的军队,只要远距离的放出奇兵警戒,就足以给自己的军队提供预警的时间,做好战斗准备。
在对匈奴的防御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有效果的。这是因为匈奴地理不熟,作战不敢过于大胆。比如李广在面对优势匈奴的时候,故意在匈奴军队前休息。匈奴不知道李广的虚实,不敢攻击一样。在防御作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可以为李广的军队提供预警保护。
可是,这种作战方式到了对匈奴的进攻作战的时候,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李广面对的是比他的军队机动力更强的匈奴军。而他所处的地域,是人生地不熟的匈奴的控制区。如果他被匈奴盯上,他的警戒措施是根本不起作用的。这也是他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战中屡屡受挫的原因。
程不识对李广的作战方式评价是中肯的,虽然将士都感觉和李广一起作战很轻松自在。可是,一遇到匈奴的进攻,就无法很快做出反应,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李广的作战方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他的性格也造成了他的悲剧。李广在汉景帝的时期遭到了压制,性格方面对上级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行动。
比如他和张骞一起出征的那一次,张骞是主将,率领主力,而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作为前部。在出征后,李广孤军深入,竟然将张骞的主力甩掉了一天的行程。从这一件事,就看出李广对张骞的态度。结果李广被匈奴包围,险些全军覆没。最后功过相抵,没有赏赐。好好的一次立功的机会,就这样被李广丢弃了。
而李广根本就不从中汲取教训。在最后一次出击的时候,他担任前将军。而卫青在得到匈奴单于主力位置后,制订了正面迎敌,侧翼包抄的作战计划。当让李广率领全军五分之二的主力迂回的时候,李广却根本不同意。他以自己是前将军的理由,拒不执行命令。最后是在卫青的强令下,才气呼呼的离去,连礼都没有向卫青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广对卫青的态度。
最后,卫青在和单于主力交战的时候,李广却迷路了。最终,卫青虽然打败了单于,却因为将近一半主力没到,只打了个击溃战。这一仗,卫青全军都没有封赏。李广的态度更加强横,他干脆自杀了事。
结语:
我们可以从李广的生平可以看到,李广没有能够封侯,除了客观原因外,和他自己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汉文帝的时代,没有战争,使得李广无用武之地。
在汉景帝的时代,在七国之乱时,李广建立了足以封侯的功勋。可是因为政治立场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
最后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他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他的作战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因此,他在战争中屡遭挫败。而李广本人在性格上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他不是汲取教训,向霍去病这样的年轻将领学习,改进自己的作战方式,只管抱残守缺。在作战中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不尊重上级的意见。最终,李广错过了所有封侯的机会,只得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