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具有直立人特征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具有直立人特征》,希望大家喜欢。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具有直立人特征
俯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提取。图据国家文物局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内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有谁入选?3月28日上午,谜底在北京揭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因曾发现两具约10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数据显示,遗址保护面积50万平方米,分布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发育有五级阶地,主体为第四级基座阶地,阶地上保留的第四纪堆积平均厚度超过8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为解决“郧县人”相关学术问题
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2021年起,为解决“郧县人”相关学术问题,以及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为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文物安全,各方共同努力,在遗址创新性地搭建了1000多平方米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考古工作站等。
为使考古发掘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和可持续,考古团队引进了考古发掘数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统和最新的发掘记录系统,对遗址进行地点和发掘区的划分,纳入新的布方与测控系统。学堂梁子作为第一地点只是遗址其中之一条山梁,本轮发掘主要在学堂梁子的B、C、E发掘区进行。
紧靠“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区域
出土剑齿象等动物骨骼化石
B区位于四级阶地的遗址核心区,紧靠出土“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的A区。发掘面积203平方米,目前共揭露3个自然层。该区出土了1具古人类头骨、45件四级阶地下文化层石制品和丰富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主要是简单打制的石核、石片和搬入石料。
出土的动物化石呈杂乱块状或条带状聚集分布,部分骨骼化石保留了原始连接状态,表明这些化石被原地埋藏或未经过长距离搬动。经初步观察,动物种类有猴、虎、鬣狗、剑齿象、犀牛、野猪、小猪、貘、鹿、牛、马等。
C区位于四级阶地最高处,目的是寻找遗址更加完整的地层。发掘面积105平方米,目前共揭露6个自然层,其中第二至五层应该为遗址首次发现。目前已出土四级阶地上文化层石制品83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和搬入砾石。相对B区出土的下文化层标本,石器技术更加进步。C区新发现的层位延长了该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序列,对探讨遗址完整的地层、年代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E区位于三级阶地的油坊梁子东端,目的是寻找更晚阶段的旧石器遗存。发掘面积126平方米,目前共揭露3个自然层。出土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和搬入石料等旧石器时代较晚阶段的石制品,共148件。E区的发现进一步延长了本区域古人类活动史,对于探讨本区域旧石器文化技术演进和构建本区域更加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
具有直立人体质特征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
新发现的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体质特征。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3号头骨面世后,考古团队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攻关,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2022年12月3日9时许,3号头骨在郧阳学堂梁子遗址被顺利提取出土,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
3号头骨是欧亚内陆发现的
同时代最完好古人类头骨化石
所展开的地层对比分析表明,3号头骨与1号和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地貌位置、地层序列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显示人类化石埋藏于早-中更新世地层中。以前采用电子自旋共振、铀系法、古地磁方法测年结果指向距今约100万年,新的取样和多方法测年将会得出更精确的年代数据。
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发掘单位表示,本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何特点?
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霍巍:“实证”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3月28日,备受瞩目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考古)正式公布。中国考古学会成员,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杰出教授霍巍作为终评会评委出席了发布会。
会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霍巍。他解读了今年的“十大考古”名单,也介绍了未来四川考古值得关注的重点。
“实证”是评选关键
“近些年因为考古工作发展非常迅猛,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项目进入到终评会。但毕竟名额有限,最终能够进入‘十大考古’的项目,的确有一些基本特点。”霍巍教授说。
首先,这些遗址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三个关键环节中,对梳理中国文明起源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这里出土的‘郧县人’3号头骨,可以说是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取得的新的重要突破。”霍巍教授说:“又如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它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以往发现这种过渡时期的材料比较欠缺,它不仅填补了空白,还大面积地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说明了人与火在长时段内发生了互动关系、人地关系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这些都是涉及史前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
再往更晚时代的入选遗址来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以及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入选的理由则是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中,为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多民族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重要证据。
四川考古值得期待
虽然去年四川考古“双子星”——稻城皮洛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双双进入2021年度的“十大考古”,但今年的评选中,四川元素显得稍少了些。对此霍巍教授并不遗憾,“考古发现就是这样,我们说有大年也有小年,今年对于我们四川考古来说,就是一个小年。但这不是说我们没有出彩的项目,好的项目还在酝酿准备。”
继皮洛遗址之后,四川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又迎来了桃花河遗址和坛罐山遗址。四川考古学者对古代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五号祭祀坑已经进入室内整理阶段,很多出土的器物也在修复拼对和进行多学科的科学测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