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石超专栏:《兔年说兔——文物里的兔形象》系列之二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乐艺会的《石超专栏:《兔年说兔——文物里的兔形象》系列之二》,希望大家喜欢。
二、中国历代文物中不同材质的兔形象
(1)历代玉石质地的兔文物
玉兔是中国古代玉器所常见的器形之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玉兔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凌家滩文化已有出现,但目前仅见一例,这件玉兔造型简单概括,为较抽象的仿生形态,仅可以大致识别出基本兔形。尊崇万物有灵的史前先民,很可能将玉兔当作一种动物灵魂载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神器。
凌家滩文化玉兔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10号墓出土
到了商代,动物形玉雕大量出现,造型丰富,玉兔也成为常见的玉器。商代玉兔多为薄片状,主要表现兔子的侧面,较抽象。兔大圆眼,有单环、双环之别,系斜刀法琢成。一般在头前对钻圆孔表示口部。无颈或短颈。前后腿折曲于腹下,或伸展相接为环形。短尾。体表偶见遍身分布的卷云纹,多采用双钩阴刻技法琢成。
商代玉兔河南安阳五号墓出土
商青玉兔 故宫博物院藏
商玉兔天津博物馆藏
商玉兔天津博物馆藏
商代玉兔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商代兔形玉环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西周玉兔受前代影响甚大,基本承袭了晚商遗风,较商代更加写实,虽为扁片形,但器边楞多打磨的圆润光滑,从而形成一种半圆雕的感觉。多作匍匐形,但以静寓动,具有一种蓄势待发的美感。耳部夸张,长度增加,达躯干之一半,多数凸出体外,不再紧贴脊背,耳窝打洼。前后腿弯曲于躯干之下,小腿显著拉长,关节处方折明显。臀微翘。器表光素不见纹饰。
商晚-西周玉兔 上海博物馆藏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兔 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出土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兔 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出土
西周玉兔
周玉兔 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兔形象发现较少,到了战国晚期,汉代玉器上的兔子较前期更加写实,其造型准确,形态较逼真。陕西西安六村堡西汉建章宫遗址所出七节兽首弦纹玉带钩,其中一件圆柱形构件之上高浮雕上有两只兔子。兔子体型虽小,但造型准确,形神兼备。
自隋唐以降,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一扫过去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开始向生活、装饰方面转化,大多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
北朝 石兔镇
唐代玉兔多为静态俯卧状,头伏于前肢上,后腿蹲踞,但神态往往显得警觉,存有一丝动感。整体轮廓简单,多为半椭圆体,以其较大的平面为底,在各面以线刻或浅浮雕勾勒出简约的造型,四肢、双耳紧贴身躯。常在腹部钻一横穿圆孔。
唐青玉兔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白玉兔 天津博物馆藏
唐滑石兔席镇 1956年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滑石兔 安徽宿州农药厂宿舍唐元和七年墓出土
唐玉兔天津博物馆藏
唐玉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 石兔镇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宋代玉兔风格与唐代接近,但又有一定变化:此期玉兔以纯粹的静态基调为主,神态安详。兔子造型的大体轮廓得到凸显,体态丰满,前臂较唐代短,主要关节以粗深圆熟的线槽勾勒,且开始在关节边缘施用平行的短促阴线刻饰细毛。背腹之间,常对钻贯通天地方孔,供穿系绶带之用。
宋玉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3.2厘米,青玉,琢成一呈蹲踞姿势之兔,兔体型狭长且两侧扁平,周身线条简洁抽象,背上及后脚部分刻画少许纹饰。
南宋至金 水晶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无色透明水晶制成,内有绺、鼻吻前端器表有磕伤。雕琢一只匍匐的小兔,比例上兔子的头与耳朵相当硕大。雕工较简,无甚多细部琢磨。由背部至腹部有直穿,应是用以穿系绳组,供佩带把玩。俄罗斯海滨沙伊金古城出土的金代水晶小兔与这件十分神似。
宋水晶兔 安徽灵璧滕子京家族墓出土
元 水晶兔 1994年上海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
宋青玉兔形镇纸 史绳祖墓出土 衢州市博物馆藏
宋兔形玉饰件 南京市博物馆藏
南宋玉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玉兔望月摆件 宋代玉器博物馆藏
到了元代至明初,以兔为题材的玉器更为丰富。不少器物上也出现很多兔子的形象,多为立体、多层镂雕、浮雕,结合线刻技法雕琢的嵌饰、炉顶等。这些玉器上的兔子通与月亮、洞石、柞树、祥云等元素共同构图,通常以交搭相错的枝梗或洞石为背景。此类玉器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纷繁错落,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深景感、立体感很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南宋-元兔钮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玉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兔形坠故宫博物院藏
明青花玉带沁双兔挂坠
清 青玉嵌宝石卧兔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8.5,长13.5,宽5.1厘米。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兔为月宫灵物,灵芝是传说 中的仙草,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未完待续)
石超,江苏泗阳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工作。主编《错彩镂金一浙江出土金银器》,《霓裳银装一浙江畲族服饰》等书,发表《吴越国金银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银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馆藏雕漆器》、《中国古代的螺钿漆器》、《从琴学问答看杨宗稷的琴学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艺》、《彩凤鸣岐琴铭文解读》等金银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论文十余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