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遂宁桃花河发现旧石器时代大型旷野遗址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遂宁桃花河发现旧石器时代大型旷野遗址》,希望大家喜欢。
2023四川考古“开门红”
遂宁桃花河发现旧石器时代大型旷野遗址
专家在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
桃花河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1月10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发起的“2022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四川文博大事件榜”正式发布。同日,四川考古迎来2023年“开门红”。当天,“遂宁市桃花河遗址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专家研讨会”在射洪举行,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遂宁桃花河遗址发现了大量手斧、手镐、薄刃斧、重型刮削器、大石核以及动物化石等遗物,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
专家认定,这是继稻城皮洛遗址之后,四川旧石器时代又一重要且罕见的大型旷野遗址,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
皮洛遗址之后 四川再现遂宁桃花河遗址
2021年,稻城皮洛遗址发现大量阿舍利手斧等遗存,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并不落后于西方”,成为世界性重大考古发现。
同年,遂宁市文管所在涪江流域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涪江流域存在旧石器时代遗存。
这一发现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重视。此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5月和11月分别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开展了旧石器调查,分别发现了20多处旧石器地点,发现了手斧、手镐、薄刃斧、重型刮削器和大石核等数百件石制品。
2022年7月,为配合当地基建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桃花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桃花河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郑喆轩在研讨会上介绍,该遗址位于遂宁射洪市香山镇,包含鄢家沟和田家湾两个地点,均属涪江左岸阶地,直线距离2.5千米。
本次发掘初步揭露了三期旧石器时代文化。三期文化发展连续贯通,但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其中第一期在石制品组合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大石核、大石片以及以大石片为毛坯的重型刮削器,此外含有少量手斧、手镐、石刀等较典型的大型切割工具。第二期石制品尺寸有所缩小,大石核、大石片和重型刮削器较第一期比重下降,中小型石核、石片和工具比重上升,存在中小型石片工具。第三期基本不见大石片及重型刮削器,以中小型石核、石片和工具为主,且对石料有一定选择性。三个文化期均发现了石制品密集区,不同密集区各具特色,有的石制品没有磨蚀痕迹,有的石制品碎片则可以成功拼接,为讨论人类行为模式、遗址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提供了线索。此外遗址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鹿、牛等大中型食草类动物。
目前桃花河遗址测年还未正式进行,根据现有考古材料,专家认为桃花河遗址的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更准确的年代将以光释光测年为准。
考古专家激动难眠 中国旧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桃花河遗址的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介绍,中国南方旧石器考古从广西百色到陕西汉中都有发现,而且遗址也不少,但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并不多,“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这是期待已久的好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桃花河遗址的重大发现让我激动得睡不着觉,这可以说是我国旧石器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
高星表示,桃花河遗址首先是一处原地埋藏的旧石器遗址,这点难能可贵,“它保留了原生的信息,人类活动信息得以保存。”遗址地层也非常清楚、埋藏状况完好,“这种保存完好的方式,把地质条件和地貌特点、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行为等文化信息融为一体。此外遗址多层位、多时段,分层清楚明确,人类活动信息分辨率高,可以据此建立特定时段文化演变的序列。”
高星说:“该遗址的石制品数量大、分布密集,在旷野遗址中比较少见。因为南方土壤是酸性,动物化石能保留难能可贵。此外,遗址体现的人类技术和文化特点非常鲜明,遗址使用石器原料来源清楚,就是原地利用河床砾石进行剥制。尤其遗址从下层到上层,可以看出石器呈现的明显变化——组合大小和原料利用皆有不同,尤其上层的原料来源更单一,可见石器原料的选择性更强。”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建议考古人员要特别重视遗址地貌问题,“未来如果沿着涪江和嘉陵江流域相同的阶地调查,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因为这种遗址活动面开阔,埋藏的遗物会非常丰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吕红亮则建议尽快给出遗址测年结果,给学术界提供更准确的研究材料,未来针对相关工作进行继续研究。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桃花河遗址的发掘还将继续进行。高星建议遗址尽快推荐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并争取将遗址规划为考古遗址公园并建设考古博物馆,“遗址的石制品一堆堆出现,特别适用于活化历史场景,很多旧石器遗址都没有这样的发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