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拯墓被发现,墓中场景却让专家不敢相信,墓中到底发现了什么?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有使命的《包拯墓被发现,墓中场景却让专家不敢相信,墓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包拯为人刚生,一生清廉,特别是在开封府尹任内,大开府衙正门,让百姓可以直驱正堂告状鸣冤,当面陈述曲直,并为百姓做主,严惩贪官污吏,使得京城的权贵再不敢轻易欺压百姓。自此,包拯的公正廉明、铁面无私,受到了百姓的广泛敬仰,获得了“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清廉,是不是生活也过得非常清苦?非也。宋朝是历史上官员俸禄最高的朝代,所以,包拯作为宋朝廷的高级官员,俸禄自然十分丰厚,即使没有外财,照样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且有大量结余。
正因为此,考古专家们在寻找和发掘包拯墓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能够在包拯墓中找到数量不菲的珍贵文物。但是,当他们发掘了真正的包拯墓之后,却失望了。
按照《宋史》等史料的记载,包拯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于开封。宋朝廷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但在各类史料中,都没有记载包拯具体葬于何处的信息。这就给考古专家们出了一道难题,真正的包拯墓到底在哪?因为在全国至少有多处包拯墓,如河南巩义后泉沟村包拯墓,陕西紫阳铜锣湾包拯墓,还有安徽合肥的包氏家族墓等等。
甚至在包拯家乡的民间,还流传着什么21疑棺出葬的传说。说是包拯后人为了避免包拯墓被曾经得罪过的权臣贵胄报复破坏,所以,才设置了疑棺疑冢。其实,这一说法根本不足采信。包拯一生清正刚廉,根本不屑于被人报复,即使是真要布置疑冢,也不至于如此众多。更何况,根据《宋史》的记载,包拯一生非常节俭,“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包拯还曾告诫过后人,不得奢侈,不得贪赃受贿,否则不得入宗室坟墓,他们又岂敢如此浪费呢。
包拯真墓之谜,直到1973年,才正式被揭开,终止了时间漫长的真墓之争。
当年3月份,合肥一家钢铁厂准备在包氏家族墓地所在区域建设一座石灰窑,便登出了通知,要求限时迁走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包公家族墓群,逾期则按无主坟墓处理。
根据当时参与发掘工作的一位考古学者回忆,他们先对包公家族墓的整体情况作了摸底。为了积累发掘经验,他们先选择了其中最小的一座墓穴进行发掘。因为这座墓穴在墓群的边缘位置,而且规模较小,当时的考古人员认为,这处墓穴的主人,身份一定很卑微,而且跟包公的关系应该也比较疏远。
发掘开始后,工作人员发现,该墓穴就是一座十分简陋的土坑墓,连夯土层都没有,也没有被盗过,完全是匆忙间草草入葬的小墓。但是,当土层被清理之后,墓坑中竟赫然出现了一口十分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金丝楠木”,这可不是普通人能用的材料,仅凭这点,就让在场的考古人员断定,这座墓的主人身份一定非常尊贵。只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墓却修建的如此简陋。
在满怀期待和疑问之下,考古人员继续发掘。随后,从墓中接连发掘出了两盒墓志铭。通过对棺中遗骨的检验,确认墓主是男性,再通过墓志铭上残缺不全的铭文,考古人员最终断定了,这就是包拯的墓穴。
只是此时,大家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为何包拯的墓穴会如此简陋?除了包拯的墓志铭,为什么包夫人的墓志铭也在此?包夫人的遗骨又在哪里呢?
考古人员通过探查和分析后认为,这座小墓只是一座迁葬墓,才导致安葬非常草率。而墓中仅有一具棺材,却有两块墓志铭,那么包拯和包夫人原墓应该另有其所。
最终,历时4个月,考古人员在包公家族墓群中总共发掘了12座墓,找到了六块墓志铭。并且,最终确认了包拯的原葬墓(通过墓志铭石碑砖台痕迹,以及墓中找到的一枚二品以上官员才能用的十二时神木俑判定)、包夫人董氏墓(通过墓志铭断裂的残角确认),以及包拯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及孙子包永年等六人的墓穴。
只是此时,工作人员又产生了一个疑问。通过对包拯原葬墓的考察发现,原墓破坏严重,明显是公开性的大规模发掘。但是,谁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大肆破坏宋朝高官墓地?
考古人员在研究过相关史料之后,得出了结论。
包拯墓被盗掘,必然不是宋朝廷,或者宋朝权贵干的。因为,除非是皇帝下谕旨掘开罪臣的陵墓,以示惩罚,否则,没有官员胆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大肆破坏已故二品大臣的陵墓。挖坟掘墓,在任何朝代都是重罪,被参一本,不但官爵,甚至是小命都难保。而史书中,也没有包拯死后被追罪的记录,宋朝皇帝也没干过这种事。
哪这是谁干的?
考古人员在查阅诸多史料后发现,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在侵入庐州地区后,曾对当地的一些墓葬进行过疯狂盗掘。特别是宋朝高官墓葬,更是遭到了大肆破坏。虽然史书上没有金军盗掘包拯墓的确切记载,但是从墓葬的破坏情况,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金兵所为。
包氏后人,在迁葬之后,为了迷惑盗墓者,又在墓葬群中修建了包拯疑冢,用来迷惑后来的盗墓者,这才保护了包拯的迁葬墓又历经了数百年,而未被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