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道县红色印记|红色遗址④:先锋耿飚奔袭道州城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永州新闻网的《道县红色印记|红色遗址④:先锋耿飚奔袭道州城》,希望大家喜欢。
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镜忠 李胜全)道县,古称道州,毗邻两广,襟带三湘,地处湘桂粤三省边陲,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军事重镇。道州筑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志书中有“夹江为之,其门有九”的记载。可以想象当时的工程何等巨大。唐代元结为道州刺史时,其散文《右溪记》中也有“道州城西四百余步有小溪”之句。五代至宋代,特别是元代,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短短的90年中,永州路、道州路各族人民起义就达19次之多,隳城杀吏,遍地烽烟。加之城墙全系“夯土”为之,不很坚固,屡摧屡建,屡建屡摧。
朱元璋统一中国的第二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道州守备刘珍为了一劳永逸,长治久安,又考虑到“城非石不坚,城无池不固”的道理,大胆提出修筑石城的设想。封建统治者也因当时道州由州升府的机遇,又有充足的财力、人力、物力(特别是石料,道州遍地皆山,移山取石,用之不尽)支持,便下令筑城。两年时间便建起一座周长5里96步,高2丈6尺,宽1丈5尺,全部用料石筑成的石城。设城门5扇(东、南、西、北、小西门),敌楼3座,门楼5座,吊楼73间,窝铺楼37座,垛楼1752个,垛眼210个。城墙外,从东门至小西门一带修有护城濠池,长956.5丈,深、宽各1丈。这在当时是湘南首屈一指的石城。道州这座石城,千百年来,历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
1934年红军长征,蒋介石计划把红军消灭在宁远天堂圩和道县潇水之间。11月17日,红军破获了国民党的密电,于1934年11月17日向各军团及一、二纵队下达了“野战司令部密译何键准备灭红军于湘、消水(潇水)以东地区的作战部署”。红四团奉红二师之命,务必赶在追敌周浑元之前到达道州,并占领道县城,为红军抢渡湘江开辟一块机动区域,粉碎敌人的追剿计划。
《耿飚回忆录》中写道:1934年11月17日,我们在天堂圩接到了师部发来要我团奔袭道州(即道县)的电报。电报说:“敌薛岳率五师之众,向湘江集结;湘、桂两敌向道县、蒋家岭推进,企图配合薛敌截我于道县天堂圩之间。为迅速渡过潇水,占领道县,命四团经天堂圩,限明日(十八日)拂晓前相机占领道县城,并阻止由零陵向道县前进之湘敌。”
红四团长途奔袭道州,在路上抓获一名敌信使,了解了道县城守敌及地理位置等信息。17日17时,红四团赶到道县县城潇水东岸的水南街,筹划渡河攻城。午夜,师长陈光在龙江桥用电话向红四团传递道州城内守敌情况,并令红五团从上游三里处的五洲架浮桥渡河进攻道县县城的西北门,策应红四团的攻城行动。红四团一面隔河对敌喊话进行心理攻势,同时,派水手凫水偷渡架浮桥。红四团立即行动,派工兵排长率三名战士半夜泅渡过河,他们在火力的支援下,占领对岸渡口,一名战士在泅渡潇水时牺牲。
过河战士在船工和群众的帮助下,天亮时架起一座可以通过四路纵队的浮桥。12月18日拂晓,红四团攻入道县城的南门,红五团占领县城西门各据点,守敌溃逃。红四团、红五团占领道县县城,接着,红二师就开进了道县城。
红四团奔袭道州城,打乱了敌人的布置,开辟了机动区域,为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潇水创造条件,为整个红一方面军顺利西进开辟了道路,为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抢占了机动地域。同时,粉碎了蒋介石的“在潇水以东地区截击红军,合击红军于宁远天堂圩和道县之间”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