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什么古代有三晋和三秦之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澄丹彤的《为什么古代有三晋和三秦之说?》,希望大家喜欢。
晋国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故址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延续到战国时期时,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日渐坐大的三卿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平分了原来的晋国,让周天子半推半就地承认了他们三家分别建立的赵国、魏国和韩国这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这样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合称“三晋”,以后人们逐步把它作为山西省的别称,三晋就成为一个地理名词,指包括早期的赵、魏、韩三国故地的山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这三国分别开疆拓土,已不局限于山西了)。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其境内的“秦岭”;将“秦川”(渭河平原)也因此得名。“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含关中和陕北地区。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个封国就合成“三秦”。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诗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即是说的这个地方。
其实,历史上的“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后来人们将“三秦”的地理概念扩展,即将包括陕北、关中、陕南在内的整个陕西合称“三秦”。
所以三晋和三秦就是指被黄河分开的山西和陕西这对兄弟省份。它们关系最好的秦穆公、晋文公时期一度结成了所谓“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