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河南”一条贾鲁河,见证多少事

“河南”一条贾鲁河,见证多少事

时间:2022-12-01 07:06:00来源:大河财立方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河财立方的《一条贾鲁河,见证多少事》,希望大家喜欢。

一条贾鲁河,见证多少事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朱哲 摄影】 河南加速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建设郑州港、贾鲁河航道是重要一环。它也被写进了河南水运“十四五”规划。

郑州12条主要河渠中,10条是贾鲁河支流,最终通过沙颍河汇入淮河,因而郑州市大部分区域被划入淮河流域。

贾鲁河有故事,它取自元朝臣名。《河南志》记载,金元以后,因黄河南泛,东京(今开封)“四大漕渠”相继淤塞,成了不通漕运的城市。元明两代,为沟通东南漕运,在汴、蔡河流的基础上开通了贾鲁河。

明清之际,发达的水运造就了贾鲁河沿岸地区诸多商业城镇兴起,南北两端代表是朱仙镇和周家口。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湖北人熊廷弼到京参加会试,途经周家口时就写下了“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诗篇。

2013年,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镇政府大院内,发现了1881年时任河南巡抚李鹤年所撰的《朱仙镇新河记碑》。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认为,由记载可知,明清贾鲁河水运不仅承担了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水上联系,而且在战国鸿沟水系、隋唐通济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运功能后,又一次承担了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历史重任。

而乾嘉后,淤塞加上海运发展、会通河开通,南北交通不走贾鲁河,逐渐淤废。清末铁路开通,贾鲁河废弃。

1989年出版的《河南航运史》记载,1959年,河南对贾鲁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是当时水利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之一。

但由于河南地处中纬度,因此经常出现干旱现象,对河南通航河流尤其是上游支流的影响十分明显。1959年以后,正当河南航运结合水利建设大发展之际,却又连年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影响。加上其他原因,贾鲁河等河道也都因河水枯浅而停航。

改革开放后,河南航道复航工程启动,进入21世纪河南航运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内河复航工程再次启动。

根据规划,到2025年,河南航道通航里程将达2000公里以上。

对于贾鲁河的复航,陈隆文认为,历史上中原凭借优越的地理、水运条件通江达海,随着一批航道和港口的谋划,将对新时代中原水运复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研究工作,将水运价值可持续性地发挥出来。

△贾鲁河航道起点,陇海铁路贾鲁河交汇处

复航

郑州紧邻黄河,大部分区域却属于淮河流域。

一是因为黄河在郑州以下形成悬河,“有流无域”;二是郑州六纵六横12条主要河渠中的10条,都属于贾鲁河的支流,而贾鲁河最终汇入沙颍河、淮河。

虽如此,但随着贾鲁河在20世纪断航,过去几十年鲜有人关注它。

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贾鲁河自然也有故事,它的名字便取自元臣贾鲁。

2022年开始,人们将不得不重新认识贾鲁河。

这一年年初印发的《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以及2022年6月印发的《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都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郑州港、贾鲁河航道。

对于建设贾鲁河航道,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更愿意用“复航”二字。

2013年,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镇政府大院内,发现了1881年时任河南巡抚李鹤年所撰的《朱仙镇新河记碑》。碑文记载,贾鲁河“往时舟楫畅行,上可抵京水镇”。陈隆文称,京水镇即今天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京水村。从地理位置看,京水村西距花园口渡口不足十里,京水村南2里左右至今仍有贾鲁河河道。

“京水镇在明清是黄河南岸的著名市镇,其兴起与贾鲁河水运南来商品渡过黄河花园口向北输转有密切关系。”在他看来,明清两代贾鲁河水运不仅承担了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水上联系,而且在战国鸿沟水系、隋唐通济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运功能后,再一次承担了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历史重任。

同时,他在对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进行探索后认为,中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及河流格局,不仅是中原地区古代水运兴起的基本因素和前提条件,而且也将继续成为今后复兴中原水运的地理基础。

△《河南航运史》中的贾鲁河示意图 《河南航运史》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探索与阐述河南水运交通发展历史的专著

旧时盛景

贾鲁河像一条扁担,挑起了两端的朱仙镇和周家口。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是明朝时周口的景象。

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湖北江夏人熊廷弼到北京参加会试,在途经周家口时看到这里三岸连起,埠口毗连,桅樯林立,夜晚灯火阑珊,颇有“小武汉”的气象,不禁发出赞叹。

在陈隆文看来,周家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之处,明清以后凭借独特的水运优势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商业城镇。但在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贾鲁河的水运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要远超过沙河颍河水运。

史料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决定将都城迁往北京,大批物资陆续北运。而后,淮河、沙河开辟漕运,周家口从此成为北运物资转漕北京的航运枢纽。成化年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形成三川汇流之势,商业更趋繁华。

在贾鲁河流域繁荣的过程中,朱仙镇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

按清光绪二十四年《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又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伙,江西景德镇窑则器居多耳……

“这说明至少在光绪末年朱仙镇已经超过了佛山、汉口、景德镇,而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首。”陈隆文说。而《朱仙镇新河碑记》中也提及:“……朱仙镇百货充牣会城,因之号繁富焉。”

历史上的朱仙镇有多“繁富”?21世纪初,时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院教授许檀曾以朱仙镇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对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进行过考察。

根据她的研究,朱仙镇在经济上的崛起,与明代中叶贾鲁河的修浚密切相关。当时,由于汴河淤塞,河南没有对外联系的水道,嘉靖六年(1527)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至九年五月完工,从此贾鲁河成为一条沟通河南与江淮的通航水道。

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刊行的商书《天下水陆路程》记有从淮安至开封的水路,这条水道由淮安经洪泽湖入淮河→经凤阳府、寿州至正阳关纳税后入颍河→溯颍河西北行,经颍上、阜阳、太和等县入河南→再130里至周家店(即周口)→从周口转贾鲁河北上200里至朱仙镇→在朱仙镇起车陆路40里至开封。

万历年间的奏报称:“今自正阳至朱仙镇舟楫通行,略无阻滞。”

许檀利用实地调查收集的山陕会馆碑刻资料,对朱仙镇的商业发展脉络、商业结构、商品来源及流通范围等进行了考察。

考察显示,朱仙镇商业以贾鲁河的修浚为契机,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开始兴起;清康熙、雍正年间该镇商业发展迅速,汇聚的商人商号已达数百家,但其经营规模似还有限;乾隆年间朱仙镇商业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而且经营规模也明显扩大。

当时,朱仙镇的山西商人来自平阳、绛州、太原等府,陕西商人主要来自同州府,尤以山西平阳府曲沃、翼城等县及绛州商人为多。除山陕商人之外,清代活跃于朱仙镇的还有安徽、福建等省商人。而杂货、典当、粮食、烟草、服饰等是构成朱仙镇商业的主要内容。

根据许檀的研究,汇集于朱仙镇的商货中,绸缎、布匹、大米、茶叶、瓷器、桐油等来自江浙、安徽、江西等省,烟草、铁器来自山西。这些商品除相当一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其流通范围包括开封府属各州县以及河南北部的归德、彰德、卫辉、河南等府的一部分,或许还涉及山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乾隆至道光中叶的100年间,是朱仙镇商业的鼎盛时期。”这是许檀的结论。

△贾鲁河航道起点,陇海铁路贾鲁河交汇处

终至湮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贾鲁河水运的转折点。

《朱仙镇新河记碑》中提到,贾鲁河“自道光二十三年,河决流淤,屡浚屡塞”。陈隆文在《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一书中写道,这一年8月,黄河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降了一场特大暴雨,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近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当洪水到达中牟时,“决中牟,水趋朱仙镇,历通许、扶沟、泰康入涡会淮”“迨水退之后淤沙深七八尺,甚者或至逾丈,商品全被浸没”。

许檀经过考察认为,此次受灾之后未见朱仙镇山陕会馆重修,“估计此时朱仙镇商业已大不如前,山、陕商人无力对会馆进行修缮了,终成为朱仙镇商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时间来到光绪八年(1882年),《朱仙镇新河记碑》记载了这一年开挖朱仙镇新河以通漕舟的史实。因贾鲁河新河的开挖,贾鲁河“水泉流畅,舟行无碍,商贾骤集”,再次获得短暂的繁荣。

而光绪十三年黄河再次决口,使贾鲁河河道淤浅,航行困难,朱仙镇商业更趋衰落。

“由于黄河在贾鲁河所位的郑州中牟开封一带多次决溢,夺贾入淮,贾鲁河河道从未幸免,多次改徙、淤垫、溃不成形。”陈隆文在《中牟县志》中了解到,明清以来黄河在中牟县的决溢、造成贾鲁河淤垫的水患中,明代多达18次,清代至1938年也有13次之多,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道光二十三年都属于特大水。

让贾鲁河水运更加一蹶不振的,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扒口事件,导致豫东损失惨重,中牟“全县三分之二陆沉”。“每一次黄泛对黄淮平原内河流的影响更为巨大,干支河流或河床改观或淤塞改道,贾鲁河就是其中一例。”陈隆文说。

由于河道变迁,贾鲁河不得不多次治理疏浚。根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局部或全线治理达19次,从1706年第一次全河治理起至乾隆中期的1762年的50余年间治理了10次,但1785年至1892年百余年间只治理了9次。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1948年郑州解放,黄河在中牟开封一带溃决多达6次。

“黄水一过,泥沙淤垫,轻者河身淤平,重者高出两岸,贾鲁河漕运之利因河道变迁剧烈而遂告中断。”陈隆文说。

△贾鲁河(郑州段)

治理,再停航

1949年以后,贾鲁河也曾经过治理而通航。

比如,1989年出版的《河南航运史》就记载道,在1949年后,作为西接双洎河深入豫西山区,东通颍河入淮的水运通道日趋重要,航运任务也不断增大,但在新老河道相交处形成险滩。1951年,组织群众施工,在河右岸开挖一段长250米、深1.3米的新航道,并向下游放坡。疏浚后,便利了船只航行,提高了安全度。

此外,1959年,河南对贾鲁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成为当时水利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之一。

到1960年,河南通航里程多达6130公里,比1950年增长1.63倍。

然而,由于河南地处中纬度,经常出现干旱现象,对河南通航河流尤其是上游支流的影响十分明显。1959年以后,正当河南航运结合水利建设大发展之际,却又连年遭受严重干旱灾害影响。同时由于豫东等地区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尚未彻底控制与解决河道淤淀和农田盐碱等问题,先后停止引水。贾鲁河等河道也都因河水枯浅而停航。

“在当时渠化的贾鲁河上段,朱仙镇于1961年下半年刚刚建造竣工的两只船,载重量共计60吨,没有参加一天运输,河道就封闭停航。”《河南航运史》记载。

可以古鉴今

《河南航运史》开篇提及,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自古就有舟楫往来,航运历史悠久。北宋以后,虽然由于全国政治中心移出黄河流域,河南航运开始由盛渐衰,但作为联系南北交通运输的枢纽,其作用从未消失。

在古代,河南曾长期是人工运河密集的地方,运河数量之多、流程之长,一度全国居首。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航运的发展,一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河南航运史中》的河南省航道图

比如,陈隆文所重点关注的卫河水运曾沟通中原与海河流域,贾鲁河水运曾沟通中原与淮河流域,淮河干流水运曾沟通中原南部地区,唐白河水运曾沟通中原与长江中游。在这一过程中,沿河商业城镇兴旺,除了上文提及的朱仙镇、周家口,唐河上游的赊旗店、卫河南段的道口镇等成为当时著名的商埠。

对于明清中原水运的衰落,陈隆文认为,尽管政治、军事、经济等外部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水源的丰枯和水量的多寡。

他认为,明清小冰期以来降水量的减少和干旱化的加剧,造成中原地区诸河流水量的减少和水源的日趋枯竭,从而根本上影响中原地区水运的兴衰。同时,在历史气候自温暖向干旱转化过程中,中原地区天然森林的减少乃至消亡,也是加剧明清中原地区河流水量减少,并最终导致水运衰落的又一重要因素。

“历史上中原地区水运的兴起、繁荣和衰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价值。”陈隆文认为,首先,中原地区位居“天下之腹心”的地理形势和河流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也将继续成为今后复兴中原水运的地理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包括中原水运网络在内的整个东亚大陆的水系,自古以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东亚大陆各方面的联系和发展都曾受益于此。因此,应在条件适宜的部分地区率先实现若干河流干支水系的连通,为以后实现东亚大陆水网的全部沟通创造条件。最后,复兴中原古代水运,实现中原水网的全面沟通,其核心在于扩大水源和增加水量。

陈隆文在2017年便认为,在全面推进中原水运建设的过程中,第一,应将中原水运建设纳入到未来国家水运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中进行筹划;第二,实施重点流域的开发,打通中原地区通江达海的新水路;第三,在重点流域的水运开发过程中,应着力构建现代中和运输体系,建设流域水运中心城市;第四,要做好中原水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第五,广辟水源,努力改善中原地区植被状况,增加水系水量,从根本上改善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目前优化中原水环境并实现中原水运事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对于贾鲁河将复航的消息,陈隆文受访时说,这对新时代中原水运复兴具有现实意义,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研究,将水运价值可持续性地发挥出来。

责编:高帅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