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被夸大了作用的商鞅变法:秦国虽强,但远没有到被吹捧的那个程度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千王里的《被夸大了作用的商鞅变法:秦国虽强,但远没有到被吹捧的那个程度》,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最终秦国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王朝秦朝。这也让很多对战国历史了解不多的爱好者,误以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就已经国力强盛到了鲸吞六国的程度,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而造成误解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历史教科书的原因。历史教科书受限于篇幅,会大幅度地简化历史脉络和事件,过于简化的章节,就容易让人误解。一般历史教科书在讲战国后期,大概就是商鞅变法、合纵抗秦、秦灭六国这些,而考点也不在这里,考试命题往往集中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这样的章节安排,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了这样一个印象: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就拥有了超强国力,完胜东方诸侯,所以诸侯要联合起来一起抗秦,可还是被独步天下的军事强国吊打,被倾国统一了天下。
其次,就是央视战国纪录片的影响。央视的战国纪录片为了烘托出秦国的强大,陷入了一个思维模式的错误。就是秦国某一方面很强,那么其他国家在这个领域必须要站在秦国的对立面,那么诸侯必须在这个领域表现很差。为了套这个公式,就会得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结论。比如《复活的军团》里面,秦国的青铜武器很先进,于是开始夸奖秦国的青铜剑,然后得出了秦国的青铜武器要比诸侯的铁器先进的结论。实际上,铁器取代青铜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会因为秦国使用青铜武器就违背规律。再比如《楚国八百年》里认为秦国用阴谋,那么楚怀王就必须是一个天真幼稚“礼乐制度下的君王”,这与真实的经常使用阴谋的楚怀王形象相距甚远,更与“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形象完全不搭边。
第三,商鞅变法确实是秦国变化的历史节点,而且相对山东诸侯来说,秦国的变法确实更彻底。在三晋、齐、楚确实都有公族尾大不掉的情况,只有秦国实现了较为强大的君主集权。处于权力顶点的一是秦王,一是外籍客卿,而非本土宗室公族。可是这种彻底与集权,在当时并不会立刻转化为国力,而且一旦出现秦王本身素质低下,或者外国客卿心怀二心,很容易造成万劫不复的局面——比如吕不韦与嫪毐,如果他们的对手不是秦王政这等千古一帝,结局又会如何呢?
最后,现在很多的视角都是从秦国展开的,而忽略了其他诸侯在东方的争夺。实际上,东方诸侯并没有闲着,不是一直被秦国暴打,而是各有各的算盘。比如处于天下之中的魏国,就一直试图重新整合昔日的晋国势力。一直被人视为公族力量最顽固,杀死试图改革吴起的楚国,反而是诸侯中第一个施行郡县制的。
实际上,战国是一段300年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逐渐残酷血腥的过程。这里面即使是商鞅变法这种改变历史的节点,也不宜过大夸张它的作用,因为改革变化不可能是在某一瞬间某一个孤立的时间点安插的。商鞅变法就被过分夸大了作用,甚至被一些人误以为是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的节点,这更加谬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