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避讳”古时候犯皇帝名讳要杀头为何清末却可以直书皇帝姓名?

“避讳”古时候犯皇帝名讳要杀头为何清末却可以直书皇帝姓名?

时间:2022-11-16 15:15:35来源:雪雪细说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雪雪细说的《古时候犯皇帝名讳要杀头为何清末却可以直书皇帝姓名?》,希望大家喜欢。

避讳的文化,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避讳的规则,讲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而君主作为一国之至尊,自然是避讳的重点对象,天下臣民说话和书写时,若遇到皇帝的名讳,则要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要用其他文字代替。

避皇帝名讳的要求,在唐、宋、明最为严格,清朝前期也为此兴过文字狱,但自清中期以后要求逐渐放松。

皇帝名字的避讳,方式有几种。

一种是要彻底避开皇帝姓名中的字以及同音字,比如唐太宗名讳李世民,当时的人遇到“世”字要以“代”字代替,遇到“民”字则以“人”字代替,这种避讳最为严格。

另一种是只避开皇帝名字中特定那个字,可用同音字代替,这种要求则相对宽松。此外还有一种是连皇帝姓名中的字也无需避讳,用到时只需要“缺笔”,即用到那个字时少写一笔,便不算犯忌。

清朝在入关之前,前三任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皇帝福临,他们的名字都是满语汉译,不存在避讳的问题。

据说清兵入关之初,有人提出要对顺治皇帝名字“福临”避讳,但“福”字在中国用途实在太广,因此顺治曾经下诏,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因而并未采纳这个意见。

清朝开始避讳皇帝姓名,是从康熙皇帝玄烨开始的。康熙一朝的避讳,沿用的是前朝的做法,即用与皇帝姓名相近之字改避。其中“玄”字改避为“元”字,“烨”字则改避为“熠”字。而遇到带“玄”字偏旁的汉字,则在末尾缺笔,少写最后一点。

到雍乾年代,民间避皇帝名讳,与康熙年间大致相同。但在雍正一朝,雍正对避讳这一件事尤其敏感。

雍正名为胤禛。他先是下诏,要求所有胤字辈的兄弟改胤为允,民间避讳胤字,而“禛”字则改避为“祯”。本来,胤祯是雍正亲弟弟的名字,雍正把他改名为胤禵,抢走了祯字。可见,因为之前夺嫡事件,雍正始终对自己亲弟弟怀恨在心。

清朝对避讳皇帝名字的规定进行放松,是从嘉庆朝开始的。虽然此时的避讳规则仍与之前相同,但皇帝已经开始有意地以生僻字为姓名,来减少民间避讳的麻烦。

这一便民举措,是乾隆皇帝想出来的。当年乾隆禅位给嘉庆时,就将其名字“永琰”改为“颙琰”,并且规定孙辈“绵”字辈继承统绪时,也改“绵”为“旻”。因此后来道光即位,便改名为“旻宁”。而且这两个字“临文不避”,实在需要用到时,用缺笔代替即可。

道光即位之后,再进一步简便了民间避皇帝名讳的规则,提出“二名不偏讳”。所谓“二名不偏讳”,就是皇帝姓名只避后一个字即可,前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缺笔。

因此,道光驾崩后传位给咸丰皇帝奕詝,其中前面这个“奕”字,民间可以随意使用,不需要考虑避讳问题。而后一个“詝”字,也无需避讳,只用缺笔。这样一来,因避讳规则对老百姓造成的不便也就越来越小了。

此后经同治皇帝载淳、光绪皇帝载湉,由于“载”字无需避,“湉”也不是常用字,因此到清末之后避皇帝名讳的规则几乎形同虚设。另外随着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剧,清廷对国家的控制力越来越低,所以再到后来,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国讳文化,也逐渐趋于消亡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