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项羽不愿过江背后的真相,他的死比生更有意义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禾西史说的《项羽不愿过江背后的真相,他的死比生更有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最后却以乌江渡口一道长剑血光,将一生划上句号,项羽留给历史写不完道不尽的传奇,留给后人哀之叹之无尽的遗憾,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千古话题。那就是为何项羽宁愿选择自刎,也不愿渡江东山再起?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由于性格决定命运,就如同司马迁在史书里认为的那样,项羽之所以拒绝过江,而选择自杀,是因为他自尊心太强,认为一路追随他的士兵身死沙场,他愧对这些士兵的父母,更愧对江东父老乡亲,无颜回家乡。也有人认为,项羽之所以不过江,是因为彼时虞姬已经先他一步入阴司,项羽一生重情重义,爱宝马爱美人,当初纵然沙场无眼,生死难料,他也要将虞姬带在自己身边保护,所以虞姬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当突围失败后,他也没有了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之愿,心如死灰,只想了却此生。
以上两种认为,没有对错之分,或许都是项羽宁愿挥剑自刎,也不过江的原因,但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主要的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项羽自知他的死比他的生更有意义。此话怎讲?且往下读。
在世人眼中,项羽除了是典型的悲剧英雄之外,也是典型的虽是好将军,却无帝王才的代表,他有勇无谋,任人唯亲,优柔寡断,难当大任,可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项羽的一种误解。
项羽起兵的时候,才二十三四岁,正是少年意气风发之时,而彼时刘邦已经四十七岁。刘邦不像项羽有叔父项梁一路庇护,他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很多年,无论人生阅历还是社会经验,都是项羽远远不可及的。项羽的人生起点很高,一路走得很顺遂,因此他年少轻狂,倨傲自负,从来也不懂得礼贤下士,身边的谋士就只有一个叔父留下的旧臣范增。
他肆意而为,恨极了压迫楚国的强秦,只为泄愤,就不管利益得失,不计政治后果,一炬焚了秦王宫。他磊落仗义,就因为不屑阴谋伎俩,就在鸿门宴上任刘邦逃归,错失契机……项羽并非不是没有治世之能,只是他太年轻,不懂何为帝王之术,而他的对手刘邦,比他大了整整二十四岁,他比项羽先懂,这一场政治博弈,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
但纵然如此,项羽也慢慢成熟了,当他被追杀至乌江之畔,分明还可以逃出生天时,他选择了自刎,并不仅仅是觉得昔日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愧对江东父老,更多的是因为经过与刘邦这些年的交锋,他明白如果自己回到乌江,刘邦一定会带兵攻打至乌江,到那时,乌江必定血流成河,无数父老乡亲将为他送命,此是其一。其二便是,天下已历经纷争战乱多年,他和刘邦当初因不满秦暴政,不忍万民受苦而起义,可后来秦朝覆灭,他和刘邦之间为了至尊之位,屡屡对弈,背离初心,都没有给天下百姓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在乌江边,项羽心中一定明白了,如果他活,天下会又一次动荡不安,与其如此,不如他自刎。那一刻,他不再是当年火烧阿房宫的意气用事的少年了,他终于成熟了,只是遗憾,这成熟只能是难以读懂的对天下的大爱。
千载悠悠过,霸王项羽被定格在时光深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他,带着不肯过江东的秘密长眠在史书传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