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古代秀才为何到死也要考举人?因为举人有一特权让秀才梦寐以求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笔墨写今古的《古代秀才为何到死也要考举人?因为举人有一特权让秀才梦寐以求》,希望大家喜欢。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公认的“清朝最伟大作家之一”。吴敬梓笔下最为知名的人物形象就是范进。节选自《儒林外传》的《范进中举》更是被选入了初中教科书。相信很多人对于范进这样一个“死也要考举人的穷秀才”,印象极为深刻。
范进在54岁的时候,依然以童生的资格去参加考试。在考中秀才以后又借钱去考举人,而在考中举人后更是疯掉了。他为何对于考举人如此执着呢?
吴敬梓之所以能够被誉为“清朝最伟大作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生动,更是因为他借助范进这个人物,体现出了当时大环境下秀才们对于考举人的执着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直接转换成古代的秀才为何到死也要考举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举人有一项特权,这项特权足以让无数个秀才梦寐以求。在明清的科举制中,秀才虽然已经功名在身,可以见县令不跪,但是依然没有做官的资格,而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不过这算不上是特权,毕竟哪怕是做官,也不一定能混得多好,真正让秀才们梦寐以求的是举人有一项“免税”的特权。皇帝需要借助官僚来治理天下,自然就需要给这些帮自己打工的官僚足够的好处,而成为举人就意味着不用给朝廷交税。
事实上,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之所以总是缺钱,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举人以上的士子都不用交税。单纯几个士子不交税是不足以让国家收入降低的,不过实际操作中,举人的这一项特权被大大滥用了。所以,这才是让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也是让众多秀才梦寐以求的原因。
举人名下的财产是可以免交国家赋税的,而普通老百姓的财产,则往往需要承担很重的赋税。所以很多人就会将自己的田地、财产都挂靠在举人的名下,同时交给举人一笔挂靠费。
这笔钱的数量当然不少,但是却比交给朝廷的税要少很多。所以一个举人名下往往会有很多财产,哪怕不去工作,也能够凭借这项特权,每年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若是万一遇到点天灾人祸,那些财产就属于他了。
所以我们看《范进中举》中原本范进穷得叮当响,在中举以后就有人送来粮食、银两、房子,甚至于有人直接卖身为奴,因为成为举人后能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哪怕是没有当官,仅仅凭借“免税”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说到秀才,就不得不说科举制度了。在古代,科举是每个读书人出人头地、鱼跃龙门的首选。十年寒窗只为一朝种举,而在明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秀才的,想要考秀才是非常难的,考场上的“战斗”也是惊心动魄。在成为秀才之前,首先你要经过童试,童试的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试需要五人结成一组,还需要廪生为其做担保,保证身家清白。这些条件都具备后,你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考试合格后,你就要朝下一关前进。下一关就是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府一起组织。
这下你以为可以歇一歇了?别着急,好戏还在后头!
接下来还有更大难度的院试,院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有资格进入府、州、县官方最高学府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考中秀才后你就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了。也可以说,秀才是参加科举步入仕途的敲门砖,是进入领导阶层的最低门槛。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是非常受用的。简单地说,秀才就是封建社会时期标配的社会精英。所以,《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虽然没中举人,但是相比于其他六人来说已经是人生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