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大学士”张廷玉父亲的做官大智慧: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大学士”张廷玉父亲的做官大智慧: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时间:2022-10-16 15:15:38来源:文史挥墨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文史挥墨的《张廷玉父亲的做官大智慧: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希望大家喜欢。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回信。

这个张英就是清朝重臣张廷玉的父亲,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倒,生前位极人臣,死后配享太庙,可谓是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然而,张廷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还是得益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重臣、宠臣,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职。“文华殿大学士”这个名词大家常听说,但具体是个多大的官职呢?

清朝的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等。各种殿阁大学士的地位顺序,从高到低大致依次排列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比如傅恒做过保和殿大学士,和珅、李鸿章做过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做过武英殿大学士等。所以说,张英当时的地位,大致类似于李鸿章、和珅这样的级别,由此可见,康熙对张英多么信任。

张英,26岁考中举人,30岁会试考中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张英中了进士以后,大学士李霨评价他说:“激赏不置,有国士之目”。张英被高度评价,再加上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的赏识,就给了他一个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的官。

“日讲”就是给皇帝讲课,明朝的李善长也给朱元璋做过日讲官,而“起居注”,就是记载皇帝的私人生活。所以说,康熙对张英的为人、品格都是十分信任和赏识的。

康熙十分信任张英,每次游行南苑,都要张英陪侍左右。而且张英自从入职南书房后,康熙又给他派了个活,充任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这可是一种至高的荣耀。因为一旦胤礽做了皇帝,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帝师。

张英50岁那年,翰林院掌院学士缺人,康熙说:“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十分合适。”不久后,康熙又特意发谕旨给吏部:“张英和内阁学士徐乾学学问淹通,宜留在朝中办理文章之事,嗣后不要将他们列为巡抚人选。”

别看巡抚有实权,很威风,但掌院学士这个职位独一无二,而且朝廷重臣大都出自翰林院,谁做了掌院学士,就意味着他和朝廷各大重臣的关系不一般,人际关系网自然也很庞大,所以说,这个位置上的人,必须是皇帝信得过的人。

张英61岁那年,康熙任命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真真切切地坐上了“相位”。张英是汉人,在清朝重满抑汉的时代,他为何会深得康熙信任和重用呢?其实,这和他为官、做人的智慧有关。

从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张英做人的大智慧。当时,张英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是邻居,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两家出入使用。有一年,吴家建新房要占了这条巷子,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打官司到县衙。

县官暗想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有子弟在朝中为官,自己可吃罪不起,就和稀泥,不表态。张家人一气之下,就写了一封加急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他出面摆平。

张英以为家中出了什么大事,等他看完信后,笑着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起初还抱怨张英胳膊肘往外拐,后来才顿悟了张英以退为进,“让”的智慧。于是,张家不仅不争了,还又让出三尺空地。如此一来,搞得吴家很不好意思,只好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作为共同使用的巷子,后来这条巷子就以“六尺巷”而闻名。

张英以退为进,看似吃亏,其实他的不争,就是一种争。他一退让,不仅会感化对方,还会在道义上置对方于劣势。对方如果得寸进尺,不用张英出手,邻居吴家就会陷入舆论的谴责中,到那时县官都不好再避让,即便事情传到朝廷,张英也会落个大度做人美名。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修行正己才会走出人生天地宽,修行正己才是人生大智慧。正是因为张英懂得修行正己的智慧,所以他的儿孙也大都成才,比如他的儿子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位居朝堂,拜官封爵,张家一门两相,荣耀无比。

智慧是相通的,不仅可以平天下、治天下,还可以修身、齐家,像张英一样培育儿孙成才。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提升人生格局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智慧,像张英一样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修身、齐家。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