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永陵规模最小也最简朴,但其地位却最高被誉为大清第一陵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候塞雷历史手札的《永陵规模最小也最简朴,但其地位却最高被誉为大清第一陵》,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帝陵主要有三个,即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三陵。如果以数量而言,清代帝王陵共有14个,其中末代皇帝溥仪无陵寝。在这14座陵寝中,最特殊的当属永陵,它不仅地位最高,而且一个陵寝中埋有四个皇帝,被誉为大清第一陵。
说永陵是大清第一陵是有根据的。一则是埋葬的皇帝最多,清代其他陵都是一陵葬一位皇帝,而永陵却有四位皇帝;二则是永陵内葬的四位皇帝辈分最高;三是营建时间最早。故而,永陵排在诸陵之首。
永陵因为是在努尔哈赤时代营建的,当时尚属后金时期,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其规制远不如后来的清东陵、清西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永陵没有石像生、牌楼门、桥梁、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宝城,占地约为11000平方米,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小、最朴实简约的皇帝陵。
永陵早在明嘉靖年间就被作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家族墓地,先后埋葬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及努尔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又将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等迁至东京陵安葬,称为兴京陵,剩余未迁的称为老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按古制追尊四祖为四王,即猛特木为泽王、福满为庆王、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追封四王为帝,同时追封四王的嫡福晋为皇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原来的兴京陵改名为永陵。
永陵的墓主人有四位,即肇祖原皇帝孟特穆,是清陵中辈分最高的。他是清帝的远祖,生于明洪武时期。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父职,成为“万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授朝鲜招抚,授为上将军。永乐三年(1405年)又被授予建州卫指挥使。
孟特穆曾随成祖朱棣征战鞑靼,后官至建州卫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受七姓野人攻击而死,终年65岁,葬于朝鲜会宁府南山之半山面。皇太极称帝后,仿古代皇帝追尊四祖之制,追尊孟特穆为泽王,将牌位供入太庙。顺治十五年,追尊为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福满,生卒年不详。其父锡宝齐篇古。妻喜塔拉氏生了6个儿子。天聪十年被追尊为庆王,牌位供入太庙。顺治五年被追尊为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约生于明正统年间。他们兄弟六人分局各处,觉昌安居赫图阿拉。万历十一年二月,明总兵李成梁率兵征讨觉昌安的侄孙婿阿台,觉昌安带着第四子塔克世前往救援,后父子二人皆死于乱军中。天聪十年被追尊为昌王,牌位供入太庙,顺治五年被追尊为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塔克世,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他与其父同为建州左卫的官员。万历十一年,与其父死于军中,终年不足50岁。他有5个儿子,长子努尔哈赤,次子舒尔哈齐,三子雅尔哈齐,四子巴雅喇,五子穆尔哈齐。天聪十年被最尊为福王,牌位供入太庙,顺治五年追尊为显祖宣皇帝。
关于永陵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关外时,满族人都会在祖坟上植有一棵大榆树,永陵前也有高大的榆树,关于这棵树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大意是这样的:满族人一向有敬重祖先的传统,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因为他们以前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所以祖先的骨灰不安葬,随着携带,以便祭祀。
一次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背着祖先的骨灰长途跋涉,十分劳累,他来到一个村庄,想到一个饭馆吃饭,于是就想骨灰匣子放在门口的一棵榆树上。等到努尔哈赤吃完饭后,发现骨灰匣子不见了。
经过仔细寻找,发现地下的土将树杈和树杈上的骨灰匣子埋了起来,他急忙抓土,想把骨灰匣子拿起来,哪知骨灰匣子就像长在树杈上一样,怎么也拿不起来。于是他找了一大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杈上往外流血,之后伤口又很快愈合,就像没事一样。
努尔哈赤知道这是一棵神树,上天这是在暗示自己,这里就是父母的最好葬地。天意不可违,于是努尔哈赤将骨灰匣子重新埋好。后来他当了汗王,就在神树这里建起了永陵。
第二个传说的大意是:这可神树的树干上长了数以百计的树瘿,也就是树疙瘩。每有一个大清皇帝驾崩,就有一个树瘿掉下来。这个传说在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里有记载。
后来乾隆皇帝到永陵祭祖时看到这棵树,听到了关于这棵树的传说,于是就封这棵树为神树,还写了一首《神树赋》。如今,在永陵西配殿内有乾隆皇帝《神树赋》的卧碑和神树的残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