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高足和阎长官红人”?从历史事实看绝无可能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百年史说的《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高足和阎长官红人”?从历史事实看绝无可能》,希望大家喜欢。
都梁先生的军史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他为什么把楚云飞的人设写成“黄埔五期”?那是因为黄埔前四期的毕业生,就没有可能跟阎老西搞在一块!林彪、刘志丹、胡琏、张灵甫等四期名将啥时候毕业的?
黄埔军校第四期是1926年10月4日毕业的,共有学员2654人,基本都补充进了国民革命军各部队,却唯独不能分配到晋绥军。一定要知道,在1927年6月之前,阎锡山可是北伐军的敌人,并且帮着奉系和直系军阀,正在冲着冯玉祥的部队开火呢。
直到北伐军攻占武汉、南京、上海以后,阎锡山才见风使舵,于1927年6月宣布投靠国民政府,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既然之前是敌对势力,黄埔前四期学员,哪怕是山西人,也不可能跑到晋绥军部队里面去。
但是黄埔五期就不一样了,该期毕业于1927年8月15日,学生总数2418人。此时阎锡山跟蒋、冯、李等人算一个战壕的了,个别山西籍毕业生如果在黄埔系干得不如意,可能会改换门庭投效阎锡山,才勉强说得过去。
至于说到“委员长的高足”,黄埔五期生明显是不够格的,因为蒋校长只对黄埔前三期学生熟悉一些,在黄埔校内、在东征期间拉拢和培养了一批嫡系。1926年7月,蒋校长就已经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部誓师北伐,虽然挂名校长而实际已离开了军校。
换句话说,黄埔四期学员还没有毕业呢,蒋校长已开始随军行动,连四期学员都不太熟悉,跟五期学员干脆没有交集,哪里来的“高足”?事实上,四期以后的黄埔学员,能够成为嫡系重要将领的,都是在战争中逐渐熟悉然后“使出来的”。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但凡是老蒋忠实的黄埔学生,也就是所谓的“高足”,必然以加入黄埔嫡系军队为荣,再不济也得是半嫡系部队,怎么可能投到阎锡山的军中:黄埔系素以正统居之,对晋绥军这样搞封建割据的杂牌,历来是嗤之以鼻的。
而站在阎锡山的角度,其实也不欢迎黄埔生,一方面,是他比较重用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出身的旧式军官,比如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等人。那么这帮人提携推荐的,也一定是同学校友,要知道,阎锡山的“十三太保”里面,没有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生!
另一方面,是阎老西喜欢重用五台籍的军官,不是流传“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嘛。作为一支封建色彩很浓的地方派系军队,阎锡山对军官团的第一要求是“忠诚”,别搞什么“主义”也别具备什么思想,听阎长官的话就对了,无论他做什么。
所以晋绥军是非常排斥黄埔生的,因为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开办了政治科目,学员要么信奉“三民主义”,要么接受了“共产主义”,唯独不会有人支持“忠阎主义”,这样有思想有信仰的学员,阎锡山和晋绥军敢用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个别黄埔五期以后的学员,误打误撞投入晋绥军系统,也得是1927年底的事情了。此时晋绥军高级将领们,已经跟着阎老西东征西讨十余年,基本掌控了晋绥军的各个重要位置,哪里还有黄埔生出人头地的空间?
因此楚云飞的人设虽然表面合理,细究却是不经推敲的。本身黄埔五期以后的毕业生,就没有前四期受重视,如果再直接投了晋绥军,彻底离开了蒋校长的军队和视线,怎么可能未来成为“委员长的高足”?
从中原大战到抗战爆发,蒋和阎之间的内斗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期间阎锡山还被黄埔系部队打到通电下野,跑到大连猫起来。即便重掌山西军政以后,那个委员长对他也是不放心的,哪个黄埔生愿意触这个霉头,非得跟阎锡山混?
同样,出于对黄埔毕业生的戒备心理,以及晋绥军高层的已有权力格局,阎锡山也不可能重用黄埔生。要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怎么办?要是老蒋的卧底怎么办?按照《亮剑》的故事情节,一个5000多人的加强团(不存在的事),能交给一个黄埔生带?
你要知道,黄埔四期毕业生在1937年,能够混到上校团长的都不多,胡琏、张灵甫算是爬得快的,比如谢晋元才是中校团附,那么五期生能够当主力团长的,更是寥寥无几,如果是在不重用黄埔生的晋绥军,那更是没戏。
所以楚云飞既担不起“委员长的高足”这句话,也不可能成为“阎长官的红人”,这是由黄埔五期生的地位,以及黄埔系中央军和晋绥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决定的。电视剧嘛,允许有戏说和夸张的成分,但是别真得往历史事实上套,那一定套了个寂寞。
那为什么都梁一定要让楚云飞成为“双料小鲜肉”呢?没有办法,因为这个人物是为李云龙而设,既然是对手戏,那他必须跟着李大脑袋的军旅历程来转,抗战爆发八路军在山西抗日,李云龙必须邂逅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
可是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主战场已经不在山西,李云龙要参加中原突围,要参加淮海战役,而阎锡山的晋绥军是足不出山西的,那楚云飞如何跟李云龙继续交集?
于是只能给楚云飞“安”一个伏笔式的身份: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后面就可以顺利编排了:抗战胜利后,楚云飞被保送陆军大学深造,然后结识了嫡系重将杜聿明,再然后很受杜光亭的欣赏,陆大毕业后要到了第五军系统,打入了中央军内部。
只有这样,楚云飞才能在淮海战场上与李云龙狭路相逢。此时,这两位曾经并肩打鬼子的少壮军官,一个是华东野战军某纵第2师师长,一个是邱清泉第二兵团某军的第89师师长,于是在淮海战场上继续相爱相杀。
如若楚云飞没有这层人设,那李云龙只能调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去了,只有专打阎锡山才有机会撞见楚云飞不是?山西战场哪有淮海战役这么精彩?所以只能委屈楚云飞调过来,那黄埔身份就是桥梁了。
只不过从历史的脉络和敌人内部的矛盾来看,作者对楚云飞的人设和履历安排,仍然显得很是勉强。观众也不要被带进沟里去,硬要在楚云飞的背景上面去寻找什么原型,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还要挖掘楚云飞怎么就从晋绥军到了中央军,浪费时间。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亮剑》确实是部耐看的军旅剧,但毕竟不是一部战争记录片,学学精神和军事常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