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三国前期能与曹操比肩的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米雅历史阁的《三国前期能与曹操比肩的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讲到三国,就会想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时多少豪杰,是关键的一句。无论我们站在正统的立场或者是同情蜀汉那些英雄人物的立场,似乎都有不同的方面去解释谁是豪杰,谁不是豪杰。我们从豪杰这个角度来看看三国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前后绵延九十年,究竟出了一些什么样的人?
三国的纷争是从东汉之后的残局开始的,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这要从四百年的太平过度到四百年的混乱,这个中间就必须去理解,到底什么是三国?有人认为三国鼎立是始于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最早称帝,就是魏文帝。第二年,刘备称帝,是为蜀汉昭烈帝公元二百二十一年。直到再过八年之后,公元二百二十九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这才构成了三国。
之后到了公元两百六十三年,钟会把蜀国灭掉。刘禅,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阿斗,投降了魏国。之后再过了两年,知道公元两百六十五年,司马炎篡魏,魏国也亡了。其后,司马晋和孙吴又隔江对峙了十五年,吴国也亡了。中国乃复归统一。
中间三个国家真正称帝而并存是从公元两百二十九年到公元两百六十三年,仅仅三十四年之久。但是这个纷争扰攘的局面要从汉献帝初平元年,也就是早早在曹丕称帝之前三十年的公元一百九十年,关东诸镇讨伐董卓开始的,算到司马氏也就是西晋统一的时期,两百百十年结束。前后绵延了九十年,差不多一个世纪。
从论世知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先要介绍一些重要的人物,这些人有的在历史上是负面人物,大白脸,有些是丑角,当然也有红关公,也有黑张飞,也有让人既仰慕又惋惜的诸葛亮。但是一切话题要从第一个人物说起——董卓。
山西大汉董卓,字仲颖,在汉末三国以前这段时间,也不失为一时之枭雄。《后汉书》和《三国志》上都有董卓的传。他在曹操上位建立他的势力之前,是以边疆重臣入住中央,身为煊赫,废了汉少帝,立了陈留王也就是汉献帝。权倾天下。
从时势的角度来看,他的环境力量不逊于曹操,但是他却终于失败了。当时还有大军阀袁绍因为才知短浅而失败。董卓的失败是政治措施不当这个原因。董卓的政治才能不及曹操,而后至于身败名裂不得善终也是其来有自。
董卓出身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地主阶级。传里叙说他说是:归根于野,诸豪率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于宴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回到家里耕田,做一个普通老百姓,可是在当地还是有许许多多知名的军阀跑来看他,认为他是一个可以跟从的主子,他会杀了家里耕田的牛,摆下宴席来共同享乐。为了报答董卓的招待,当地的这些小军头们也相当感动,这些人就你出两匹马,我出两头羊来资助董卓,最后董卓就有了几千头牲畜。这个时候董卓也跟关外的一些胡人羌人有些交往,也因为为人豪爽,和这些人就变成了一个团伙。
早在汉桓帝时期,汉桓帝之后是汉灵帝,之后才是汉献帝,就到了汉末了。回头看汉桓帝末年,当时政府有一个政策,以六郡良家子弟为羽林军,招募这些高门大族的子弟,成为国家最精良的部队。而董卓在这些羽林军之中是一个非凡的人物,有才武,有旅膂力。从小能够带两轮箭骑在马上左右驰射。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来,董卓还有年轻的时候,不像他中年之后十个大胖子。年轻的时候,身材魁伟,又武功高强,这点倒是和曹操颇有相似之处。当时中国的中部和北部有黄巾贼作乱,有一些地方势力就是剿贼的,包括皇甫嵩,曹操,朱俊,卢植等等。董卓也是其中之一,他的势力范围大约就是今天的山西一带。都是当时讨黄巾贼的要人。
董卓眼见当时民怨偏于四方,而朝廷里面却让宦官把持着。他自己拥兵在外,坐观势变。朝廷曾经两次召见他,希望能够运用他的武力,但是董卓总是找理由不去。当时他的军队驻扎在河东一带,地位和势力也就日渐巩固和强大。一直等到时机成熟,他的力量已经可以左右中央,这个时候他才率兵进京。
当时的汉室由于宦官和外戚火拼的时期已经相当长远。宦官的首领叫张让,外戚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领。何进召见董军带兵进京清君侧。董卓是看准了时机,带着自己的劲旅,引兵急进。虽然来得很快,但是很不幸还是迟了一步。他进京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宦官杀了。此时有一对堂兄弟,也是三国初期的重要人物。一个叫袁绍,一个叫袁术。这两兄弟当时趁乱杀宦官,杀了两千多人,算是替外戚势力报了仇。可是,我们也只能看到宦官和外戚两败俱伤。
拥重兵入朝的董卓就坐收渔翁之利。董卓在入据中央之后,有几个政策。第一是变更中央政府,废了当时的少帝。另外,立了陈留王,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董卓表面上的理由是这个皇帝太懦弱,这种皇帝是不可以奉宗庙的,没办法承担天下大局。而董卓自己就以商超的伊尹以及汉朝的霍光自况。由重臣来决定皇室,在封建时代,大臣来议论皇帝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件大事,当时满朝文武不敢直言,一方面怕得罪了董卓,可是董卓做的这些事情又是乱臣贼子之事。
当时的尚书是卢植,不为威武所屈,独排众议。他发表的意见是直指董卓的心眼,他说你以伊尹霍光来自比。伊尹是商代的贤臣,霍光是西汉的重臣,现在我们的皇帝年纪还小,行为没有过失,不能拿之前那些被废掉的皇帝比。董卓一听卢植这么说,勃然大怒,想要下令杀卢植。幸亏当时有一名重臣,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蔡邕劝阻了。否则卢植就掉脑袋了。这是要变更中央政府第一条政策。
董卓第二个做法就是拉拢名士来组织朝廷。因为在这个时候,宦官已经被袁绍袁术兄弟消灭了。董卓一个人手握大权,起用当时的名士书生之类的,让这些人登险要之位。在他的政府里面,全是那一批没有经国之才的书呆子。包括了我们刚刚提到的蔡邕还有孔深,张姿等等。这里头值得重视的是韩馥这个人。这个人在之后相当重要。董卓在这个时期做的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有任用自己的亲信,他的亲信压到了中层官僚的地位,在军中不过都是些将校而已。这使他的势力能够常保不衰,而且如果有人犯了错,也不至于危及到他自己的亲信。这是第二个特色,拉拢名士组阁。
在政策上还有第三,那就是实行通货膨胀。因为当时社会极其不安定,府库空亏,军队到处都是,而养着军队要花很多的钱。董卓对于财政是十分棘手的,他把汉武帝时期开始通行的五铢钱改为了小钱。一切可以铸钱的铜器都哪里铸钱,货币一多,物价就上涨。利用通货膨胀来发达他的经济和贸易。
这几个政治措施使得政权不能够持续巩固,也只能救一时之急。所以董卓到最后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