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唐朝文化绚烂多彩,为当时世界之文化中心,受到各国的崇拜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追寻英雄足迹的《唐朝文化绚烂多彩,为当时世界之文化中心,受到各国的崇拜》,希望大家喜欢。
引言
唐朝文化绚烂多彩,为当时世界之文化中心,受到各国的崇拜——唐朝历代君主皆想要弘扬中华文化,且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楚材晋用”的典故,因此便允许各国学子前来学习,各国留学生往来不绝。到唐朝来的外国留学生众多,其中不乏贤人志士,唐朝皇帝又十分重视蕃属国,因此通过考试跻身唐朝国家机关的外国留学生有很多,这在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入唐留学
新罗仿照唐制建国,在文字、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与唐朝有相似之处,且朝鲜半岛与中国接壤,接受唐朝册封,受中华文化影响的程度已经超越其他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新罗向唐朝派遣的留学生、僧、朝贡使节等都是最多的,其中留学生的数量最多。
太宗年间,天下繁荣安定,为使“文德”能够在海内传播,唐朝建立了数百间学舍,召集并吸引唐朝周边的藩国派遣学生前来求学,其中新罗留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虽然唐朝对于留学生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但是仍然会控制前来留学的人数。《唐会要》中记载道各蕃国在派遣留学生时会多派一些人,唐朝也会依照惯例,对蕃国派遣的留学生加以筛选,这样就使得入唐留学的人员少于蕃国所派遣的人数。但是,由于唐朝与新罗关系紧密,通常都会选出更多的留学生。
唐朝政府对于新罗留学生在唐朝留学是有时间限制的,年份通常为十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每年都有百人之多,但也有许多留学生不愿归国,留在唐朝进入仕途做官。关于留学生所需的费用,“新罗遣学生入太学习业,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粮,唐自鸿胪寺供给。”
新罗留学生所需费用由唐朝和新罗共同担负,关于鸿胪寺对于留学生资助的具体数额无从考究,但唐朝政府下令对留学生“每年赐绢二十五匹,四季给时服”,新罗留学生的四季衣物及粮食由唐朝政府供应。崔致远留唐十八年,崔彦撝留唐二十四年,金可纪则终老于唐。
许多新罗留学生参加多次考试仍然未能及第,便长期滞留唐朝,如朴仁範就考了十多年才登第,他们侨居唐朝的时间有长有短,并深受唐朝的重视。
唐朝对于留学生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充分展现了唐朝政府多元开放的包容政策,对唐朝文化向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新罗留学生归国后,在思想领域上冲击了新罗僵化的骨品制度,撼动了新罗王权的统治。
赤山法华院
对于外来宗教及宗教活动,唐朝政府也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允许其正常发展,所建寺院需经得唐朝的认可。新罗的佛教便在唐朝的允许之下得以发展,并持续到会昌年间。
据《行记》记载可知,“赤山法华院,本张保皋初所建也”,是由清海镇大使张保皋所建的新罗寺院。“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寺院一年的收成有五百石米,由此可知赤山法华院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赤山法华院是一座新罗寺院,寺院内的僧人也基本上都是新罗僧人。寺院内的主要活动便是讲经诵法。圆仁记录了两种讲经仪式,即冬夏两季举行的讲经仪式和一日讲经仪式。冬夏讲经仪式即冬天讲《法华经》,夏天讲八卷《金光明经》,寺院从每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到明年的正月十五日讲法华经。
讲经仪式的过程包括:入堂,辰时鸣钟集合各位听众,讲经的僧人上堂,僧人和大众共同称佛名号,作梵呗,主讲的僧人唱释经题、例举施主的姓名为施主发愿,负责议论的人开始议论,之后大家开始读经、讲经,结束后众人赞叹回向,讲师下座,唱偈,散座,每天都是如此。
一日讲经仪式的过程包括:入堂,辰时打钟,讲师和都讲两人入堂,大众上堂,大众称叹佛名,作梵,讲经,讲师开经目,维那师披读说明举办缘由,为亡者祷告。
赤山法华院讲经仪式的过程基本与新罗国的讲经仪式相一致,但是由于赤山法华院是一座建立在中国的寺院,不免会受到中国风俗的影响。赤山法华院建立在通往朝鲜半岛的赤山浦附近,是通往新罗的交通中转站。
据圆仁记载,从法华院所在的赤山浦出发前往新罗仅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张保皋商团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海路贸易,于是赤山法华院成为了张保皋重要的贸易站点。
除此之外,赤山法华院还有多种用途。“粟田录事、新罗通事道玄等同共登来,亦宿一夜”,日本遣唐使粟田录事、新罗通事道玄等在赤山法花院留宿;“赴新罗人王长文请,到彼宅里吃斋。斋后共数僧到寺院住宿一宵”。
因此,法华院还被当作使节们的住宿设施。开成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条和开成五年正月十九日条记载,由于圆仁要去五台等地巡礼,向法华院申请公验,正月二十日,赤山法花院的纲维接受了圆仁的申请,为圆仁写了一封书信,让惟正和寺男送到了张咏宅。
由此可知,赤山法华院是属于平卢军节度使下面的一个机构,同时作为接收公验申请的代理机构,还担负外交业务的职责。因此,赤山法华院除了作为新罗侨民进行讲经仪式和贸易的场所,也是唐朝政府的权力机关。
但是当宗教威胁到唐朝统治者的利益时,唐朝政府便采取措施对其发展加以限制或消灭。韩愈曾向唐宪宗进言:佛是夷狄之人,和中国在语言、着装上都不相同,不懂君臣礼仪,父子感情,应该从根源断绝迎佛骨之类的佛教活动。
因佛教寺院、僧侣数量持续增多,大大加重了唐朝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唐武宗继位后,在会昌(841-846)年间实行了废佛政策“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僧尼已还俗者,辄不得入寺及停止,又发遣保外僧尼,不许往京入镇内。”下令废除佛教,拆毁寺院,僧侣还俗。
敕令已经还俗的僧侣不得进入寺内,云游四方的僧侣不得进入京城。这次灭佛活动中,赤山法华院也遭到了破坏。圆仁在日记中也写道“本意拟住赤山院,缘州县准敕毁拆尽,无房舍可居。”赤山法华院便在“唐武宗灭佛”中毁灭,仅存在了十五年,新罗僧人也都已经还俗。
这些新罗侨民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在唐罗两国之间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由张保皋商团为首的新罗商人所建的赤山法华院,它使分散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新罗侨民团结起来,是唐朝的新罗侨民进行信息交流的媒介。
同时,它也为新罗侨民进行修行教化提供了场所,人们在此祈祷航海安全,成为维系在唐新罗人社会的强大力量。
唐朝对新罗侨民的管理
在贸易方面,唐朝为新罗侨民在华贸易提供了法律保障,保护了他们的利益。鸿胪寺是唐朝重要的对外机构,主要负责接待和安排蕃国派来的使臣。鸿胪寺下面设立了典客署、司仪署两个部门,其中典客署负责接待宾客。
主要工作为“凡四蕃之国,经朝贡之后,自相诛绝,及有罪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存者,七十余蕃。其朝贡之仪、享宴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根据各国的声望、地位以及与唐朝关系的亲疏,按照不同等级的礼遇款待。
司仪署则掌管“凶礼之仪式及丧葬之具”,卿、少卿、丞分别为鸿胪寺的三个等级的官员,按照规定一品官员死亡的,鸿胪卿要亲自主办丧事,二品和三品官员死亡的分别由少卿和丞前往,担任司仪。
由此可知鸿胪寺是唐朝专设的用来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各国使臣入唐的数量越来越多,外事工作越来越繁杂,鸿胪寺还设立了鸿胪客馆,用来接待外国使者。鸿胪客馆中设有译语、掌客等官职,分别负责翻译、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为蕃客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礼宾院是唐朝中后期的外事机构,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时并入到鸿胪寺的统帅中。唐朝中后期,礼宾院逐渐代替了鸿胪寺的许多职能,日本使者藤原常嗣带领的日本遣唐使团中有七位请益僧,他们想要前往台州并在扬州等候朝廷的准许,唐朝派礼宾使与外国使者直接联系,由此可见礼宾院负责外国使节的接待任务;“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
可见之前由鸿胪寺负责的为蕃客设宴款待工作也已经转变为由礼宾院负责;日本使者藤原清河及他带领的使节团在开成三年“十二月三日平善到上都,安置东京礼宾院者”,这时的礼宾院已经成为了蕃客们住宿的地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唐朝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与交流管理的需要,唐朝政府的外事管理机构与其职能为适应局势的变化也随之发生改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推动了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