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大明管家夏原吉,历经洪武至永乐三朝,朱棣为何如此器重他?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蹴鞠亚洲女足的《大明管家夏原吉,历经洪武至永乐三朝,朱棣为何如此器重他?》,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大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的8月12号,鼎盛的大明王朝迎来一个极其沉重的消息。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京途中,病情加重,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在弥留之际,曾经拼尽全力说出了一句话,“夏原吉爱我!”
朱棣这一生是轰轰烈烈
明成祖朱棣这一生可谓是轰轰烈烈。他当皇帝这22年,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平定安南之乱;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五次亲征漠北,桩桩件件都是彪炳千秋的大事。
但这个历史上的大赢家,临终却是带着遗憾离开的。那么,他临终前说到那个夏原吉是谁呢?朱棣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最后关头,想到的却是他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说,先说说朱棣死后的事。话说朱棣驾崩三天之后,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接到密报了,当时他非常紧张,要知道他虽然是太子,但他还有个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谁呢?朱棣生前最喜欢的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煦。
我们知道,自古皇权之争,那都是生死局。所谓一子错是满盘皆落索,是一点都不夸张。朱棣死后,政权接替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有着强劲对手的朱高炽。他如果抓住了这个时间,他就能上位。相反,他就只能做一个臣子了。所以,当时留给朱高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朱高炽有个强劲的对手,朱高煦
怎么办呢?形势如此紧张的时刻,朱高炽却令人意外地去了一趟监狱。他去干什么?释放一个人,这个人正是朱棣临终之前提到的那个人夏原吉。
你们不觉得太奇怪了吗?两代帝王在自己人生的关键节点,都想起这个人来了,那么夏元吉究竟何方神圣?说实话,夏元吉这个名字,很多人肯定不熟悉,因为在明朝的官员中,他根本算不算什么风云人物,他只是一个户部尚书,他甚至连内阁成员都不是,没有进到行政中枢。
而且根据史料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可以大书而特书的传奇经历,履历非常简单,从洪武年一直到宣德年,历经五朝,他都在户部任职。
那么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两代帝王在关键时刻都会想到他呢?很简单,这个夏原吉是整个明王朝的奇迹。我们知道明朝国祚277年,换了127个户部尚书,平均两年多换一个,有的甚至只干了几个月。
但是夏原吉干了多久呢?27年。而且夏元吉当户部尚书的这个27年,竟然主要还是在洪武和永乐年间,这才是奇迹的的根源。
朱高炽到监狱去放了夏原吉
我们知道,朱元璋对于贪污那是深恶痛绝,制定了很多严刑峻法防止和惩戒贪污官吏,那处罚是相当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残暴。为什么这么说呢?洪武年间,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就要枭首,就是砍头。
60两,那是多少呢?根据明朝初期和我们现在的粮食价格相比较,当时的60两白银,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五万多人民币。可以说处罚是非常重了。
但也正由于太过严苛了,过犹不及。所以导致洪武年间,很多官员被杀头充军,而朝廷来不及补充,所以大量的官职没人来做,也就导致了政务无法处理,那么怎么办?
朱元璋又出奇招,让那些罪责较轻的人,戴着镣铐去办案办事。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经常出现这样的奇景,囚犯审囚犯。在朱元璋手下,谁能干过三年,那都是人精了。
朱棣和他老子一样,也是个崇尚暴力执政的主!因为贪污或者办事不力,被他惩治的官员数不胜数。可是夏原吉竟然在洪武和永乐年间,一直掌管着,户部这个直接跟钱打交道的部门,这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叫具体说到夏原吉这个人了!
朱元璋这一生对贪腐是深恶痛绝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幸亏他的老丈人郑菊隐招他入赘做女婿,他才得以“力学养母”。此人一生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为官清廉。虽然从29岁起就在户部任职,跟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却从不占半点便宜。
那他清廉到什么地步呢?朱棣在驾崩之前一年,发动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后一次北征。可是我们知道,打仗打的是什么,主要还是钱粮。由于接连办了几件大事,国库有点空,夏元吉又不愿意把压力转嫁给百姓,便苦苦上书劝谏,可是这就让朱棣非常生气了,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把夏元姬下了诏狱,还派锦衣卫去抄了他的家。
那么抄家抄出一个什么情况来了呢?堂堂户部尚书的家里边,只有布衣瓦罐,压根就找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甚至户部尚书家里边连个佣人都没有。
而这就是夏元吉执掌户部近30年而不倒的原因。我们说一个人一时不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清廉却很难。但是夏元吉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当然要想做到历五朝而不倒,仅仅是为官清廉,那还不够,
朱棣把夏原吉下了大狱
再说一件事,话说永乐18年,北京的皇宫建成了。明成祖朱棣命令夏元吉陪同太子朱高炽前往北京。当时朱高炽在南京。可是前面说了,朱棣最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对太子并不那么喜欢,让他去北京只是按照礼仪规程办事。所以临行之前,他特别交代夏原吉慢慢走,不必急着赶路。
那么既然皇帝发了话了,那就慢慢走,夏原吉就陪着朱高炽,一边走一边考察地方民情,结果这一路他们足足走了三个月!按说三个月时间够长了吧,可是谁能想到三个月朱棣还是不满意,当时朱棣很不客气地责问,“叫你们慢慢走,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呢?”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回答是快了,那不对,没遵圣旨啊;回答说不快,那更不对,因为皇帝已经说你快了,你怎么能说自己不快呢?难道是皇帝错了吗?
那么夏元吉怎么回答的?夏元吉的回答非常的机智,他说太子思念父亲,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快了赶路的速度。这就可以看出夏原吉非常了解朱棣的心理,他很清楚朱棣吃哪一套,知道怎么打动朱棣。
为官之道、处事方法、揣摩上司心理,可见夏原吉是熟知官场的这些智慧的。也正是凭借着非凡的官场智慧,夏原吉历经了一重又一重的考验!
夏原吉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
事实上这些考验不算什么,夏原吉一生当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却是发生在朱棣登基之初。夏原吉到户部任职是从朱元璋手上开始的,而朱元璋去世之后,接替皇位的是谁?不是朱棣,是建文帝朱允文。
也就是说朱棣登基之前,夏元吉其实是建文帝的旧臣。那问题来了,自古以来,皇位争夺结束之后,对于上一朝的重臣,通常都有个惯例。要么把他踢开,要么就把他摆起来,不会让他真的掌权做事,总之都会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结局。
众所周知,永乐皇帝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上抢来的皇位,当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朱允炆的旧部。现在南京明故宫遗址的龙壁之下,有一块红色的花岗岩石,当地人叫它叫见“溅血石”,据说是为了纪念名士方孝孺的,因为方孝孺忠于建文帝而被朱棣灭了十族。
那么,同样作为建文帝的旧臣,朱棣为什么却要启用夏元吉担任户部尚书呢?而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夏元吉,为什么最终又选择为朱棣做事了呢?
背后的原因史料当中没有记载,但是学者研究认为夏元吉和朱棣之间,应该有过深度交流,这才改变了夏元吉对朱棣的看法。
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的江山
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教导读书人,说是“道不同不足与谋”。我可以给帝王服务,但是如果朝代要是不符合我的想法,我乘桴浮于海,我考验不干。出来干事为什么?为天下百姓,不是为了哪一个皇朝,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本质,这也应该是最初夏元吉对于朱棣做出妥协的原因。
朱棣看重夏原吉,看的是品性。可是对于夏元吉是不是能够真的理解他,支持他,其实朱棣心里面并不是非常有把握。所以,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之后,朱棣教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浙西治水。当时吴淞江发大水,这是一件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这便是朱棣对于夏元吉的一次考验。
根据史料记载,浙西水患一直治理不力,而且建文帝时期甚至没有关于浙西水患的记载。夏元吉效仿大禹治水导三江入海的办法,一举根治了江南水患。同时他也开始明白,他辅佐的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
这次治水让朱棣和夏原吉之间有了默契,对彼此之间的政治理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后来,夏原吉很快就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朝贡、赋税、劳役等制度,并且这些制度都非常的简便易行,为明代初期著名的永乐盛世拉开了序幕。
朱棣派夏原吉去解决浙西水患
那么,在随后的20多年里边,夏原吉究竟做了什么?最终让他成为了两任皇帝都极为重视的人呢?事实上,朱棣的大明之所以能够彪炳青史,也正是因为夏元吉这个幕后功臣。
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我们说了,朱棣登基以来一直有一块心病,它最怕世人说他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一直非常勤勉,想干大事。他从心里憋着一股劲,不能让别人说他当不好皇帝,他一定要有所作为,相信他和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同样的心理。
当然,朱棣一生确实做成了好几件大事。就拿编修永乐大典来说,永乐大典全书是22937卷,11095册,大概3亿7000万字。永乐大典它是集中天下之书,把天下的各种各样的书收集起来,然后把它归集。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个类书应该称作是当时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它比后来大英百科全书要诞生要早两三个世纪。
另外,郑和六下西洋,要知道郑和下一次西洋,所费白银大概需要600万两。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还不包括造船和修船的费用。
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
那么造一艘宝船需要多少钱呢?郑和的宝船那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巨轮,他比哥伦布航海的旗舰足足大了一百倍。今天要仿造一艘这样宝船,造价得上亿人民币。另外还有平安南,征漠北,这些军费也是不计其数。
这些钱都得谁来想办法?夏元吉啊!然而虽然开支巨大到让人觉得眼晕,史料却记载说“耗费以亿万计,而国用不绌!”就是说都应付过来了,这其中的难度可以想象而知。
夏元吉殚精竭虑耗费了多少心血,可以说没有夏原吉就没有朱棣的名垂青史。夏原吉是朱棣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拿迁都来说吧,当年朱棣迁都,多少人反对。
因为当时南京的明王宫,无论是规模还是精美程度,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那都毫不逊色。可是朱棣为什么要迁都?流传最广的说法说,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加强帝国北方的防卫,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谓天子守国门,即始自朱棣。
但是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是错的,明长城是中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卫工程。但是在明朝,除了在位时间极短的几任皇帝之外,只有朱棣没有修长城,为什么呢?朱棣在北方没有防线和国境,国境在哪里?不知道。因为朱棣认为那都是中华的领土,都是大明的疆土。
所以朱棣要定都北京,为的是清除残存的北元势力,彻底平定大漠,统一南北。可是当时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朱棣的抱负,然而夏元吉却从心底里边认同了朱棣的想法,为什么?
夏原吉是反对朱棣第五次北征的
修建紫禁城先后历时14年,所费钱粮不计其数,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压力无法想象,但是他尽竭虑,耗尽心力,始终保障着紫禁城建设的开支用度。这才使朱棣在位20年,能够有充足的后勤保障进行五征漠北的辉煌壮举。
当然,朱棣第五次北征,夏原吉是极力反对的,一来是因为连年征战的确给百姓增加了不少负担;二来则是朱棣已经60多岁,身体大不如前,在夏元吉看来,朱棣要有个三长两短,对于国家的走向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可惜的是,朱棣直到临终之前才终于明白夏元吉的良苦用心,因此,也才有了那句“夏原吉爱我”的最后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