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中国”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何没能成为中国的伊藤博文?

“中国”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何没能成为中国的伊藤博文?

时间:2022-09-29 16:25:31来源:悦龙先声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悦龙先声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何没能成为中国的伊藤博文?》,希望大家喜欢。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家。作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和中坚,伊藤博文曾经4次组阁,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将日本变成东亚第一强国,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晚清时期的中国,也有一名类似于伊藤博文的人物。他领导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

很多人将李鸿章看作中国的伊藤博文。然而,李鸿章并没有将中国变成亚洲强国。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将30年洋务运动成果败得精光。有人不无愤恨地说,这是李鸿章对伊藤博文的失败。

当然不是。中日甲午战争实际上是两种制度之间的战争——伊藤博文一代人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最终打败了李鸿章维护的封建君主制度。

那么,李鸿章为何没能成为中国的伊藤博文?他难道不可以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将中国变成亚洲强国吗?

不可以。中国从来就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土壤。君主立宪4个字,就意味着最高统治者要进行自我限权,要将权力控制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帝(皇太后)来说,怎么可能接受呢?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到西方列强轮番侵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是,清朝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削弱手中权力的想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连“戊戌变法”这样温和的改良派都容纳不了,残酷地将他们掐死在摇篮状态,怎么会容忍有人大胆否决自己的谕旨?

想都别想。

哪怕到了20世纪,被西方列强打怕了的慈禧太后,终于羞羞答答地启动了所谓“清末新政”,还似模似样地打算“预备立宪”。但是,5年过去了,“清末新政”也只出台了一个大多数成员都是皇族和满人成员的内阁,被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为“皇族内阁”。此外,一无所获。

反观日本,伊藤博文固然是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可是,如果没有明治天皇本人自上而下的推动,没有大量改革派的支持,光靠伊藤博文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同时,李鸿章在见识上也比伊藤博文差了很远。

没错,李鸿章是响当当的进士出身,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家,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又参加领导了洋务运动,其个人能力完全没得说。然而,李鸿章终究是封建官僚系统中的一员,他的见识或许比同僚好一点,但仍然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李鸿章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的那套封建君主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因此,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宁愿像一个裱糊匠一样,在清朝这间破屋里修修补补,绝不愿意、也想不到要推倒重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点,李鸿章甚至还比不上自己的幕僚马建忠。马建忠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让他大受刺激。马建忠成为李鸿章幕僚后,于1876年被后者派到法国学习国际法。马建忠在法国呆了3年。就是这短短的3年,让马建忠切身地感受到法国与中国在制度层面上的巨大差异。

1879年,马建忠被李鸿章召回国,帮助他办理外交与洋务。那时候,马建忠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李鸿章指出:西方的富强并不是简单的富国强兵,更不是那点坚船利炮,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中国必须抛弃“中心主义”错觉,从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全面学习西方,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可惜的是,李鸿章根本就听不进去这番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明治维新》《清末新政》等】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