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孔子”孔子诞辰2573年|失败的孔子,缘何成了中国的“孔圣人”?

“孔子”孔子诞辰2573年|失败的孔子,缘何成了中国的“孔圣人”?

时间:2022-09-28 10:37:08来源:青豆书坊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青豆书坊的《孔子诞辰2573年|失败的孔子,缘何成了中国的“孔圣人”?》,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是孔子诞辰2573周年纪念日。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盛赞: “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尊称为“孔圣人”的。

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直到300多年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之后,历代帝王接连追封,“孔圣人”的称呼才逐步得到 “官方认证”,孔子也逐渐登上“神坛”。

与我们印象中这个端谨肃穆的孔子不同,真实的孔子几乎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说,孔子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所以她的学生子路非常不高兴。

于是孔子发誓说:假若我做了什么非礼的事情,就让上天厌弃我吧!就让上天厌弃我吧!

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孔子,他的很多观点也是具有极大普适性的, 即使放到现在,针对各种现世问题,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当你 被愤怒冲昏头脑时,他告诉你:“小不忍则乱大谋。”

当你 失去斗志时,他告诉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当你 倍感孤独时,他告诉你:“德不孤,必有邻。”

当你 陷入精神内耗时,他告诉你:“再,斯可矣。”(注:做一件事前,想两遍就够了。)

针对现在的热点社会现象,你也能从《论语》中找到孔子的观点。

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给父母足够的钱,就算是尽了孝道,对此,孔子一针见血地评论道: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养活父母就能算是孝道,那么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杨鹏解读<论语>》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 伟大的作品不是一个仓库,而是生命的通道。

这也许是是对《论语》最为精准的注解。

它汇集了中国人为人处事、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大智慧。

读懂《论语》,行有所傍,心有所依。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从《论语》这本书中,汲取营养,求得对现世问题的指导呢?国学研究专家、北京掌上国学院创办人杨鹏老师在他的《杨鹏解读<论语>》中,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解答。

我们从《杨鹏解读<论语>》的作者引言中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杨鹏解读<论语>》

《论语》是最深入浅出的积极心理学

在《论语》的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这是一种对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

人会精神脆弱、情绪崩溃,我想,主要是因为内心缺乏一种确信的依托。

如果能够掌握《论语》背后的精神本根,培育出自己的根基,我们的心里会更踏实,精神会更安全,不会像飘动的浮萍、断线的风筝。

美国流行一种积极心理学。

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有一门很受欢迎的课,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领导力学 ”课,听课学生不少,大家都希望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和塑造一种积极的心理和人生。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讲领导力学第一课时,放了孔子的照片,引用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他认为, “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是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内容。

《论语》这本著作不正是中国风格的积极心理学吗?

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最深入浅出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论语》。

孔子确信世界上有可信靠的力量,他有“六个确信”。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的第一个确信:这个世界是可信赖的。

人生出问题,多半是觉得自己的依靠崩溃了。

当你脚踩的大地根基动摇,身陷流沙,或者落入深深的沼泽,又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往往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

孔子这一生并不顺利。

他从鲁国出发,周游列国十几年,总想谋个官职以实现仁爱秩序的社会理想,但却颠沛流离,如丧家犬一样,在各地被驱赶。

虽有一些文化人的名声,但孔子的政治主张却并不为周王室所重视,也不被各国诸侯认同。

虽处处碰壁,但孔子从不沮丧。

为什么孔子在心理上没有垮掉?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可依靠的超越性的力量。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因为天命在心,所以孔子内心有使命感,有强大的依靠。

孔子是贱民出身,是一个没有被明媒正娶的年轻母亲带大的私生子,社会地位很低,但孔子却有着跟上天相通、“天生德于予”的文化王者的心理。

他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社会等级的压迫,他内心有一个至高的信仰依靠,那就是“天”,是对宇宙中最高主宰力量的信靠。

有信仰的人就是心中有根基、脚下有磐石的人,人生的起伏、人间的成败不会影响他内心根本的宁静和依靠。

当进入这个动荡的世界,我们最希望的就是一生平安、健康、幸福,而信仰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让我们内心有稳固的依靠,能承受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孔子在颠沛流离中保持了内在的信心、乐观与豁达。

有人嘲笑他为丧家犬,其实这些人不理解,孔子是有家的,他有一个超越的家,由天命所维护的恒定的家。

天命即使命。

孔子从政之路不通,退而做学问、教学生,他仍要在文化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传达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周文化的传承者和儒家创始人。

所以,读《论语》,首先要读到那种内心有信靠的信息,那种世界之上有可信靠力量的信息。

人生困难重重,但在人生遭遇动荡、挫败的过程中,在社会中,在父亲、母亲和朋友处找不到依靠的时候,尚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找得到的,那就是至高的上天,那是一种永恒的依靠。

在天命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素质,是中国传统精神上非常重要、真正能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心理素质。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的第二个确信:是天命指向仁、爱。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有志于仁,他就不会去行恶了。

《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 “爱人。”

仁,就是要爱人,去帮助生命。

养成爱人助人的心理,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人生就是以爱换爱,以仁换仁,以服务换服务。

这个世界确实有许多邪恶,但如果你习惯于帮助人和服务人,就会少很多矛盾。

很少有人会专门去伤害那些喜欢帮助和服务别人的人。

真实的爱心和诚恳的服务心就会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光明,没有阴暗和焦虑。

孔子的第三个确信:世界有正当的秩序。

孔子确信这个世界的秩序源于上天,指向仁爱,所以人应当克制自己,去认识和遵从这个秩序。

孔子把这个秩序称为“礼”。

在历史变迁中,“礼”的形式可能在变化,但是“礼”所指向的精神是不变的。

孔子那个时代所遵循的“礼”的形式,如今已时过境迁,但“礼”的精神指向——要在人间实现爱的秩序——是永恒的需要。

爱是需要一套制度去保障的,这也是永恒存在的逻辑。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以实现天下归仁,所以孔子真正关心的不是“礼”,而是要用“礼”实现天下归仁的目标。

而“仁”就是爱人,所以孔子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爱的世界。

孔子的第三点确信非常重要,他确信这个世界有一个由天而来的“仁”的秩序,这个秩序是能够使天下归仁的。

“礼”的秩序源于天,上天的指向是爱生命。

这种“仁爱”的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并非只有当我们手握大权的时候才可以做,在家中、工作场所、社会中随时都可以做。

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份敬天爱人的尊严,成为仁爱秩序的创造者,为建设美好社会出力。

孔子的第四个确信:人格可以得到提升和完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完善的对象。

人生就是把自己打磨成一件艺术珍品、不断完善的过程。

哈佛大学有一位著名教授迈克尔·普鸣,教授中国的政治与伦理课程。他认为,中国伦理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修身”。

无论出身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塑造、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这有一个隐含的人性前提,即人格本身是可塑造、可改善、可趋向完美的。

迈克尔·普鸣认为,修身是中国文化精神中非常特别的东西,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优缺点,但可以打磨自己,释放优点、控制缺点,使自己变成更完美的人,这是孔子的精神特点。

孔子的第五个确信:世界是可以且应当去改善的。

人生在世,要积极努力地改善这个世界。

孔子周游列国非常辛苦,东跑跑西跑跑,到处迎合人,目的是想获得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权位。

最后这种想法实现不了,孔子就退回来修订古代先圣之道,将自己对世界秩序的理想化入传统典籍《诗》《书》《礼》《乐》《易》的整理和《春秋》的编撰之中。

孔子的努力卓有成效。

在春秋后期混乱的时代中,孔子通过艰苦的编辑整理使周朝礼乐文明的相当一部分得以留存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孔子在传承周文明上的贡献超过了任何君王朝廷的总和。

有这样的榜样,今天的我们只要决心努力、行动,就可以继承传统中的良性基因,拥抱世界最优的文明,建立起我们国学的新解读系统和未来中国所需要的信仰之下的自主、平等、协作的新文化。

在文化创造性的传承上,孔子是我们的榜样,他从来没有放弃、回避过要改善这个世界。

孔子的人生是很入世的人生,是一定要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努力前行的人生。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的第六个确信:人生是值得肯定和享受的。

孔子赞美生命,享受生命。

别看孔子周游列国,在别人眼中如丧家犬一样茫然无主,其实孔子内心并不是一个很苦的人。

他享受人生,有一份享受生活的洒脱追求,这仍然与孔子的上天信仰有关。

生命源于上天,既然上天为仁为爱,那么人为什么要唾弃现实生命呢?

理解了孔子的六个确信,对应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论语》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积极心理学。

孔子的一生,是积极的人生,是有信仰、有信靠的人生,是积极推进仁爱、创立和坚守秩序的人生,是积极去改善世界、努力服务人与爱人的人生。

这样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中积极的力量,用今天的话说是正能量。

这六个确信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反过来,就会导向非常沮丧、衰败、负面的人生。

从社会意义来说,一个积极的社会,就应该在孔子的“六个确信”的基础上来构建。

这才是孔子能成为两千年中国思想主流的原因。

我推荐你阅读这本《杨鹏解读<论语>》,

无论是探讨社会问题,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还是寻求精神慰藉,探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你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