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地”大功臣周勃却差一点不得善终,原因很简单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快乐的苹果说历史的《大功臣周勃却差一点不得善终,原因很简单》,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174年,丞相周勃在大牢里捶胸顿足。一个狱卒看到后鄙夷地说:“堂堂元老,这么一点小事就能难倒你,真让人鄙视。”周勃慌忙向狱卒请教保命之法,并用重金做酬劳。于是,狱卒对他耳语了几个字。
堂堂一国丞相因何会沦落至此呢?这还要从他剿灭吕氏,迎立代王刘恒为帝说起。
01
前180年,吕氏一族被周勃、陈平以及一些皇室中人连根拔起后,周勃等人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对有功之臣大行赏赐,无侯封侯,有候赏赐财物。
当时周勃已经是绛侯,汉文帝就赏他黄金5000两,封邑一万户。不久又让他做了右丞相,他是个粗人,没有太多心机,喜怒都表现在脸上。上下朝时总是一副很得意的样子,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而汉文帝对他却很谦恭,每次都目送他离去。
满朝文武对这件事看法不一,有人羡慕,有人摇头。一个与周勃相熟的小吏私下对周勃说:“丞相,您恐怕很快就要大祸临头了!”
周勃正在人生得意的当口,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而且言语如此难听,更像诅咒一般,不禁大为恼火。小吏不慌不忙地说:“您因为迎立皇上有功,得了很多赏赐,现在又做了丞相,可是您想过没有,您已经封无可封了呀?”
小吏这一番话让已经飘了的周勃莫名打了个寒战,他虽是个粗人,但功高震主的道理他还是懂得,历史上很多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
事实上,汉文帝确实对他很是忌惮,试想,一个有能力改换皇帝的臣子,哪个皇帝能毫无压力地重用他呢?更何况,他还不懂得低调,说周勃将大祸临头并不是虚言。
02
周勃想到此,出了一身冷汗,做官虽好,但命更重要,他不敢迟疑,很快写了一份奏折,申请辞官返乡。
汉文帝看了这份奏折,心想:“周勃此举正合朕意,还算他识时务,省了朕很多麻烦。”因此没做丝毫挽留,大笔一挥就批准了。
周勃心里还是很失落的,汉文帝这么痛快就批了,说明皇上对自己确实很忌惮,所以失落的同时又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
周勃回了他的封地绛县,含饴弄孙,过得还算舒坦。一年多以后,丞相陈平去世,朝中没有合适之人接替陈平的职务,汉文帝又想起了周勃。
一纸诏书下来,周勃又回了京城,第二次当上了丞相。这一次他可比上一次小心多了,可是皇帝如果想要整治他,他能躲得了吗?
汉文帝登基之初,曾经按功劳封了一批列侯。这样做既给了功臣们爵位,又可以把他们都下放到封地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如果这批人长期待在京城,势必会互相来往,谨慎的汉文帝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做这个皇帝,就是因为周勃、陈平等人合谋铲除吕氏得来的。他们这些人都是侯爷,难保哪一天,这样的故事不会再次上演?
所以他早就下旨让这些列侯都回封地去,但是响应的人很少,那些封地都是小县城,哪有京城好,而且一旦去了封地,就等于是个无官无职的闲人,所以他们都不愿意走。
汉文帝很焦虑,这件事不解决,永远都是心病,就像周勃也是他的心病一样。想起周勃,汉文帝眼睛一亮,他瞬间想到了一个“一石二鸟”之计。
一天,他对周勃说:“丞相,最近有一事让朕寝食难安。”周勃忙道:“陛下有何难事,说出来看老臣能否为陛下分忧?”“朕早就下旨让在京的诸侯去往封地,可是无人响应,周爱卿你也是一位侯爷,能不能给他们起个带头作用呢?”就这样,周勃第二次被免了丞相之职,回了封地。
03
回了封地的周勃很是憋屈,接连两次被免职使他觉得皇上不会放过他,如同惊弓之鸟一样。他的封地绛县隶属河东郡管辖,郡守经常去他家巡视,为了安全,他每次都要穿上铠甲,令下人拿好兵器,一旦有人对自己不利,就跟他们拼了。
不得不说,这是个愚蠢的办法。有心者利用了这一点向朝廷举报周勃要谋反,汉文帝本就对周勃不放心,如此一来,他连调查都没有,就把周勃抓了起来投进了大牢,也不给他分辨的机会,择日处斩。
周勃听说要杀他,大呼冤枉,泪流满面。一旁的一个狱卒见状很是不屑,嘲笑他说:“小事而已,你堂堂重臣,至于这样吗?”
周勃方寸已乱,忙请狱卒帮助出主意,承诺愿以重金相谢。狱卒附在他的耳边说:“请公主帮忙”,周勃这才想起自己的儿媳妇昌平公主。昌平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是薄太后最喜欢的孙女。
于是,他赶紧托人给公主送了个信,公主知道后就去见了薄太后,薄太后不相信周勃会谋反。趁汉文帝给她请安的机会,她生气地说:“当初周勃手握重兵和玉玺,尚且没有造反,如今身处县城怎么会谋反?你不要忘了,周勃对我们母子是有大恩的,没有周勃,你如何能坐上皇位?”
汉文帝本就没有证据,他又是个孝子,不敢违背母亲,就将周勃无罪释放了。周勃经此一事,对官场心灰意冷,死心塌地回去过安稳日子了。
汉高祖刘邦评价周勃“重厚少文”,他为人敦厚,不懂变通,虽知晓朝堂险恶,却不懂明哲保身之道,几经沉浮,好在最终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