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斩,肃顺是否公报私仇?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猫咪铲史官的《晚清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大学士柏葰被斩,肃顺是否公报私仇?》,希望大家喜欢。
1859年在菜市口刑场,官府一品大员柏葰被斩杀。
在当时按照惯例,像这种重要官员在被判死刑行刑前,皇帝都会将死刑改为流放,以此表示对臣子的恩典。
那么身为一品大员的柏葰为何独独被斩杀呢,这还得说一说晚清的第一大案——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场案发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西方帝国主义一直对华夏大地虎视眈眈,企图占领土地掠夺财富。
在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此后又在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割地赔款条约。经过这两次战争,清朝国力衰减,损失惨重。由于战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不得不增收赋税,企图从农民手中获得钱财来填补巨额赔款,广大农民苦不堪言。
1851年洪秀全创建了太平军,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此为例,各地起义不断,农民们试图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也让当时的清政府疲于应付。
太平天国运动
戊午科场案发生的经过
戊午科场案发生在1858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八年为干支纪年的戊午年,涉及的是科举作弊的问题,因此被成为“戊午科场案”。
8月8日顺天府乡试开考,此次的主考官是柏葰,副考官是朱凤标和程庭桂。
学子们对此考试准备良久,认真作答,期待能凭借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处境,步入仕途。
在学子们焦灼的等待中,决定他们命运的放榜日子来到了。9月16日这天,顺天府门口站了很多人,上榜的人高兴不已,没上榜的难掩失落,准备来年再战。
但是人群中很快就有人发现了榜单的不对劲,因为他们在榜上看到了一个不该出现的名字,第七名——平龄。
戊午科场案
那么平龄此人有何不同呢。平龄这个人他们十分熟悉,经常登台唱戏,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自己拼命读书都没上榜,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考得上,而且名次还很好。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很快又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平龄是戏子,应该是没有考试资格的吧。要知道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不限阶层,但是戏子、家奴、娼妓等人还是不具备考试资格的,众人议论纷纷,此事就此闹大了。
10月7日,御史孟传金上奏咸丰帝此次乡试有舞弊行为,第七名平龄的朱卷和墨卷不符。
科举
何为朱卷与墨卷呢,在清朝,为了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笔迹故意给高分,所以会由专门的官员将考生的试卷用红笔誊抄一遍让考官批阅,这就是“朱卷”。
“墨卷”则是考生作答的原卷。咸丰帝得知此事气愤不已,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陈孚恩、吏部尚书全庆彻查此事。
当即将平龄逮捕审问,不久后死在狱中。
这次彻查规模极大,乡试的所有试卷都被重新查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有问题的试卷多达50多份,其中一份试卷上竟然有300多个错别字,然而就这样的试卷竟然还中举了。
科举
咸丰帝怒不可遏,将主考官柏葰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撤职查办。经查证这份错误百出的试卷是一个叫罗鸿泽的考生的,他本身才疏学浅又想做官,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托关系找门路,想要在此次乡试中举。
他先是找到了同乡的李鹤龄,李鹤龄办不了这个事,于是又找到了考官浦安,浦安力图把这件事办成,就去找了主考官柏葰,柏葰看后觉得这个试卷很差劲就拒绝了。
浦安为了把这件事办成就找了柏葰的仆人靳祥,给他银钱,让他在柏葰吹吹耳边风,让罗鸿泽可以中举。
柏葰十分信任靳祥,出于情面,在靳祥说后,他就将罗鸿泽列在了中举名单中。
清朝官员剧照
咸丰帝此人还是十分谨慎的,怕冤枉好人,所以他给罗鸿泽重新安排了一场考试,结果还是一样错误百出,至此舞弊问题已十分明确。
在此次彻查中,还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官员,比如副考官程庭桂的儿子就替很多人走过后门,其中就有陈孚恩的儿子陈景彦。
由于涉及到的官员实在太多,咸丰帝不得不将此案草草了结,以免朝中无人可用。
此案最终以柏葰、浦安、陈景彦等人斩首,其他情形不严重的涉案人流放终结。
咸丰帝
柏葰的死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肃顺公报私仇
在此案中,很多人为柏葰喊冤,认为柏葰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甚至觉得柏葰被斩首其中有很大原因是肃顺的陷害。
柏葰是满族人,而且身居高位,乡试之前是协办大学士,乡试结束后,柏葰的仕途更上一层楼,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柏葰位置如此之高,肯定有和他政见不一致之人,这个人就是肃顺。肃顺也是满族人,但他的官职没有柏葰高,一直被柏葰压一头。肃顺虽然是满族人,但是十分重视汉族人,这和柏葰的立场完全不同。
柏葰和肃顺虽同为咸丰帝的左膀右臂,但是肃顺却远远不如柏葰。柏葰死后肃顺就更能得到咸丰帝的重用,仕途更近一步,所以肃顺想让柏葰死。
肃顺
具体表现为,在讨论如何处置柏葰时,咸丰帝犹豫不决,但是肃顺坚持认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要按照律法来执行,在一番讨论后,咸丰帝最终决定将柏葰斩首。
其实与其说是咸丰帝被肃顺劝说后杀了柏葰,不如说咸丰帝本就想杀柏葰,只不过由肃顺提出更显得咸丰帝顾念旧情,有情有义。
咸丰帝为什么要杀柏葰呢,这更像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当时的清政府统治十分腐败,官员之间互相勾结,走后门托关系更是家常便饭。咸丰帝杀柏葰是给其他官员一个震慑,让其他官员在做事时有所顾忌,不能再如此任意妄为。
清朝官员剧照
而且科举考试是最为公平的选官制度,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此次乡试作弊情况如此严重,如果不严肃处理斩杀柏葰,岂不是会寒了天下学子的心。
况且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处境十分艰难正是用人之际,需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供清政府使用。
为了稳定朝堂,整顿吏治,安抚民心,柏葰必须死。
科举
总结
柏葰的死有肃顺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咸丰帝为了稳定政局必须要处死他。
在柏葰死后,当时的腐败之风确实有一定的改善,而且一直到科举考试废除都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作弊情况。
参考文献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