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溥仪:一个人生比电影还富有戏剧性的人物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浮玉织史的《溥仪:一个人生比电影还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希望大家喜欢。
自古没落君主大多都是身不由己。溥仪还是一个只会哭闹的三岁娃娃时,因为慈禧的一句话,就当上了万人敬仰的皇帝,又在似懂非懂的年纪,被人逼着退了位。
作为几千年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更是比戏剧更戏剧曲折。他被裹挟在各种利益的夹缝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也着是实难为他了。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前半生的自传。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末代君王的人生,无论是出于哪种考量,我都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
逆境使人彻悟
人生经历起伏并不是一件坏事,比如曹雪芹如果家庭一直富足下去,不曾体会到潦倒人生的凄凉,估计也写不出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如果溥仪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给自己写自传,更不会写出反思彻悟后的自己
只有经历过人生百态的人,才会清楚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才会懂得自己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唐后主李煜也是在成为北宋的阶下囚之后才会感受到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种现实中的悲凉。
成长的环境,教授的道理,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如果没有后来的劳动改造,溥仪估计永远也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身处逆境时,更容易反思和彻悟。溥仪由皇帝到平民,由封建统治者到伪满傀儡,他前半生经历可以说一波三折,回首过往必定五味杂陈。
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
溥仪是被过继给两位皇帝当儿子,一个是同治皇帝,一个是光绪皇帝。这两位皇帝都有妃子在世,按理这些都该称呼额娘,母亲多了是非多。
当光绪的皇后隆裕还活着时,因为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身份地位一直比其她人尊贵许多,所以谁也都不敢造次,但是当隆裕过世后,其它太妃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溥仪到了该成婚的年龄,几位太妃都挖空心思去为自己选定的人争取机会。结婚这种事情,没有人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都是希望选上自己看好的那个。
争来争去也没有个结果,最后只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备选的姑娘放在一起让溥仪自己挑一个喜欢的。
当溥仪从照片中选了一个看得顺眼的文秀,没有选中此时在后宫掌握实权的端康太妃心仪的人,于是她就逼着溥仪重新再选一次。
生在帝王家,估计自己的婚姻都是做不到主的,当年慈禧就很开明地对光绪说,成亲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当真到光绪要选自己喜欢的人时,她就改了态度,称皇帝辜负她的心意,然后硬逼着光绪娶自己的侄女。
溥仪的亲事,端康太妃当然也想控制,但碍于其她太妃的参与,最后只得同一天娶进门一妃一后。
权与利集中的地方,更容易杀人于无形
辛亥革命后,溥仪虽然对外退了位,但是他在皇宫里还是过着皇帝的生活,人人捧着、敬着、小心伺候着,
这样的少年怎么会注意与长辈们相处的分寸和智慧,当他与端康太妃顶撞时,还在为太妃拿他没办法而洋洋得意时,岂不知这种行为,已为她人埋下了祸根。
端康太妃不能把皇帝怎样,这口气肯定要从他最亲近的人身上下手,于是溥仪的亲生母亲和祖母就被叫进宫里挨了一顿训斥。
她们回家后没多久,就传来他的母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没落宫廷里,人心还是比烟花冰冷。
书中记述,当时有人为了掩盖自己偷盗宫里财物,不惜在宫里放火,多少的古玩字画无声无息地葬身在火海之中。
为了权与利,总有人会干出猪油蒙了心的事情,不生长在那样的环境,很难想象出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文章最后,溥仪的戏剧人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案例,人在中年时,能给自己写一本回忆录,也算是对自己前半生的一次全面回顾与总结,很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就是这样,经历时我们不懂;当我们懂得时,一切都已经逝去。正如诗中所言: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
《我的前半生》里,溥仪从自己的真实生活入手,把每一次政局变幻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影响都事无巨细地写了出来,其言辞真切,事理明晰,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回忆录。
作者:归月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