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承平”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以一首沉痛之诗总结和反思鸦片战争

“承平”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以一首沉痛之诗总结和反思鸦片战争

时间:2022-09-11 12:55:32来源:历史有个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有个坑的《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以一首沉痛之诗总结和反思鸦片战争》,希望大家喜欢。

《寰海后十首》之一——清:魏源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的进步思想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生于湖南之邵阳,以进士任高邮知州,曾与林则徐、龚自珍等组结宣南诗社,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魏源在两江总督裕禄幕府参与抗英军事,因而熟知当时各地的军情。这首诗作于1842年前后,是他感咏时事的作品,主要思想是对鸦片战争的总结和反思,读者从中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中的一些沉痛史实。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诗人开篇以“兵革”中“话承平”和“承平”中“话兵革”这一正常现象和一反常现象暗指满清的腐败无能。长期以来大举兴兵镇压义兵的反抗,兵连祸结,令在战乱中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渴望太平。可当清廷巩固了政权之后,却不修海防兵备以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懦弱的不断对外屈服,因此于十八世纪末期导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几次攻陷虎门,炮击广州,进扰宁波、吴淞、镇江……迫使道光帝撤换抗战派林则徐、邓廷桢等的职务,令投降派琦善、奕山、耆英等向英求和而签城下之盟。

哪有什么“承平”呢?所谓“承平”不过是清廷不断对外屈服,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换取的一时苟安罢了,然而这些又哪能从豺狼嘴中换来真正的承平呢,帝国主义侵略者只会变得更加变本加厉。所以为什么民间有“话战争”这一反常现象呢,因为这“承平”不过是清廷和侵略者制造的镜中花、水中月罢了,根本就不存在。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颔联化用了东晋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典故描述出了在英帝国主义炮艇威胁所造成的形势下,民间普遍对战争的惊惧心理以及清廷草木皆兵般的惊慌失措:沿海告警的文书有如白鹤的羽毛片片飞京,以致人心惶惶。民间纷纷议论战事,甚至连诗人自己的家人儿女以及婢仆也在谈论英吉利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前线战局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全诗由颈联开始,诗人由对世间的表象描写转到自身的思考,魏源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不得不发出他的愤激之辞,不能不为蜩螗的国事而悲愤,为亿万黎民苍生而洒泪,不得不起草奏章,反映百姓的痛苦,然而这一切的“不能不为”不过是梦中为之罢了,梦醒后自己还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两句读来可谓是全诗最为诚挚且沉痛之语了。

“官匪拾遗休学社,徒惊绛灌汉公卿。”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呢?因为魏源自知自己并非谏官,无路可尽言责,更不想学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因为当房琯以十万大军在潼关讨伐安史之乱,却兵败于陈陶斜而被唐玄宗罢黜宰相之职,杜甫犯颜以谏,却落得罪谴左迁的下场。如果诗人学杜甫之痛切陈词,以当时清廷的昏聩,不过是让自己像贾谊那样徒惹疑忌和打击罢了,又能有什么指望呢?魏源此感大概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普遍悲哀了。

魏源不仅工诗,也长于经世之学,痛鸦片战争之败,明丧权辱国之由,因而放眼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他发奋研究西方的史地,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巩固国防以求国家的生存,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