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假如关羽顺利攻下了樊城,刘备是不是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历史的温存的《假如关羽顺利攻下了樊城,刘备是不是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219年7月,关羽从江陵出发,发动了樊城之战,企图消灭盘踞在荆州北部的曹仁,进而为北伐做准备。可惜在孙权和曹操合谋之下,关羽功败垂成,最终战死于章乡,遗恨千古。
在樊城之战过程中,关羽自始至终没有攻下樊城,并拖延了数月之久,极大的延误了战机。假如关羽顺利地攻克了樊城,是不是意味着刘备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呢?我们来先看看诸葛亮的这个计划。
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计划。
刘备一直胸怀天下,拥有扫除天下狼烟,兴复汉室的志气,并且为之奔波劳碌。忙碌了大半辈子,刘备一直都没有什么头绪,直到遇上了一生的贵人,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进行了有名的对话,这次对话奠定了刘备今后的发展战略,从而扭转了刘备的命运。诸葛亮是这样提议: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其大意就是拥有荆州和益州,和其他部落搞好关系,外面结好孙权,当天下形势有利于我们的时候,再命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发北伐,将军你就从秦川出发,天下就可以统一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计划,估计听得刘备热血沸腾,憧憬地说道:“孔明,假如有那一天,你一定是我的张良呀。”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公元207年,距离刘备夺取汉中,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差不多有十二年。为了这个时机,刘备和关羽足足等了十二年,机会终于来了,怎能错过?
公元219年前后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间段,汉中之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曹操已经筋疲力尽;在合肥线上,孙权统领大军不停的攻击淮南,企图在这里打开缺口;荆州防线上,由于苛捐杂税严重,导致宛城兵变,从樊城到许都一带山贼横行,许多人伺机而动;而许都许多不安分的人也开始蠢蠢欲动。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关羽的算计中,关羽在荆州已经屯守了七八年之久,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领数万大军发动了樊城之战,准备一举夺取襄阳和樊城,将荆州北部纳入自己版图,从而完成诸葛亮隆中对中关羽跨越荆州益州的宏图伟业,然而这个计划仅仅进行了四个月就在章乡这个地方身死军灭,一切烟消云散。
世人都在感叹,假如关羽攻下了樊城,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刘备的伐魏吞吴的计划?可以统一天下?其实答案是否定,诸葛亮给刘备画了一个大饼,这个大饼看起来很好看,但是难度值实在是太大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羽攻下樊城后面临的处境。
樊城和襄阳隔着汉水,樊城在汉水的北岸,襄阳在汉水的南岸。相对而言,樊城的地势比较低,而襄阳的地势比较高一些,这样在汉水发大水的时候,樊城就容易被淹,而襄阳则不会,因此樊城就容易被攻击,这也是关羽攻樊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假如关羽侥幸攻下了樊城,那么他会面临以下的处境:
第一就是关羽的处境更加危险。
樊城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争夺,城墙在洪水中浸泡了一个多月,早就残破不堪,防卫设施也不堪使用,城内的居民也死的差不多了,实则是一座废城,即使关羽能够拿下来除了战略上的意义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
关羽夺取了樊城,就务必要在城内和城外重新设置防卫措施以确保樊城的安全。以曹操后续源源不断的救援兵力来看,曹操后续兵力远远超过关羽的兵力,因此其结果就是关羽变成了曹仁,被围困在樊城内,进不能够进,退不能够进。
关羽的水军在樊城被围后,也失去了机动的作用,毕竟他们除了起到隔绝襄阳和樊城作用以及运送粮草外,作战效能非常有限。一旦曹军封锁汉水南岸,关羽先前设置的围困樊城的设施就成了围困自己的枷锁,关羽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第二就是关羽没有后继力量来援。
关羽不同于曹操,当他攻打曹仁的时候,徐晃率领生力军来援;当他和徐晃对阵的时候,曹操派了十二营兵力来援,也就是曹操后援实力强大。
对于关羽来说,他的兵力是有限的。为了围困樊城,他已经把江陵和公安能够抽调的兵力全部抽调完了,继续抽调,江陵和公安就没有人防守,因此关羽的后续兵员已经枯竭。
在面对曹操源源不断的救援兵力下,关羽已经处于强弩之末,如果继续耗下去,关羽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刘备无力来救援关羽。
许多人在探讨关羽失败,却埋怨刘备为何不愿意来救援,甚至许多阴谋论产生了,说刘备和诸葛亮合谋借曹操和孙权之手干掉骄傲自大的关羽,这就是完全不合常理的推断。
要知道,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到219年五月曹操撤军结束,这场战争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跨越了三个年头。即使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也没有连续打这么长时间,一般都是几个月就匆匆结束了,反而汉中之战却打得非常艰苦。
由于汉中之战打得非常惨烈,导致减员非常严重。根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当刘备在马鸣阁道遭遇惨败,向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寻求更多援兵的时候,诸葛亮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于是就询问身边的杨洪,杨洪是这样说的:
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这里可以看为了争夺汉中,蜀中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委派,从而导致诸葛亮非常为难,因此杨洪才说,现在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就算是男子都去打仗了,女子运送粮食了,也不能够迟疑了。
由此可见,蜀中的兵力如此拙荆见肘,确实没有多余的兵力,千里迢迢去救援关羽,况且还需要携带大量的粮草,况且在汉中之战结束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去支援关羽完全是不现实的事情。
如果说关羽在没有足够的后续支援的情况,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关羽要想在樊城立足,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关羽来说,要想在荆州立足,确保荆州稳固,其前提必须是孙刘联盟稳固,一旦出现孙权背盟的情况,关羽连自保都比较困难,何况是北伐,发动樊城之战呢?
因此关羽攻下樊城在得不到刘备以及江陵和公安后续支援,更不得不到孙权支持下情况下,其失败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既然关羽连自保的可能性也没有,就必然会失去荆州,从而导致诸葛亮当年提出的跨越荆州益州就成了泡影,何谈灭魏吞吴呢?更就难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美梦了。
灭魏吞吴,统一天下的条件。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中统一天下有几个环环相扣的条件,它们是缺一不可,然而兵出襄樊只是其中一个条件而已,关羽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恰恰是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诸葛亮还没有到益州,就知道益州的情况和荆州拥有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四周部落不服。要想北伐,就需要一个稳定后方,不但稳定而且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草,这就是诸葛亮提出的第一个要素。
这个要素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并没有完成,当时刘备虽然名义上统一了益州,但是西南地区的部落只是名义上的归属,一旦刘备支援关羽或者出汉中攻打曹操,这些薄弱的统治区就会发生问题。这点在刘备去世后,西南发生问题证明了这点,正所谓攘外必须先安内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外结好孙权。
与江东孙权结盟是刘备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关羽要想北伐必须结交江东,以确保兵力北上的时候,防止孙权在后面捅刀子,这点至关重要,关系到后方安危的重要因素。
对于刘备来说,一旦北伐,就需要全力发动,如果分出一部分资源来对付孙权就容易出现两线作战,以刘备的实力来说,他还不足以达到这个条件,因此结交孙权,让其安心留在江东养老是刘备统一北方的基石。
反而关羽在结交孙权这方面做的确实相当差,甚至把孙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从而完全失去了这个盟友。
第三,内修政理。
这里所谓的内修政理主要是指治理辖区内的民政,搞好与各个利益势力之间的关系。刘备拿下益州时间还不是很长,民心未附,很多人还处于惊恐状态,对于这个新来的统治者还不是很熟,关系比较生疏,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磨合。
另外荆州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糜芳和士仁对于关羽也是面和心不合,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关羽与那些士族阶层的关系也比较僵硬,完全是看在刘备和诸葛亮等人面子上表面应付,因此荆州表面一团和气,实则危机四伏。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立即倾覆。
因此内修政理无论是对于刘备治理下的益州,还是关羽统领下的荆州,都非常重要,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治理,没有政通人和,就没有顺利的北伐。
第四,天下有变。
在关羽看来,天下有变就是刘备已经夺取了汉中,益州已经平定下来了,而襄阳方向有许多人在附和自己,许都人心不满,孙权全力进攻合肥,曹操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况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经到七月了,老天开始下雨,按照惯例,汉水又要暴涨了,因此这就是关羽所想到天下有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提数万大军北伐曹魏,发动樊城之战。
那么真的到了天下有变的时机吗?其实不然,关羽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因此采取的措施也是基于整个假象,从而表现出的就是冒险主义,企图趁曹操自顾不暇之计,来个虎口掏心夺取襄樊,逼近许都。
既然真实的现象并不是关羽看到的,反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汉中之战失败。
曹操在五月就撤出了汉中,把汉中大部分人迁往关中安置,汉中实际成了一片白地,有地无民。曹操撤出汉中后就回到长安,准备机动对付孙权或者荆州关羽。
其次,孙权合肥战役失败。
对于孙权来说,江东政权在地理上有两大缺陷,一个就是淮南地区,一个就是荆州地区。
淮南地区制约着江南下游,虎视眈眈的对着孙权的卧榻,让孙权寝食不安,因此在他有生之年,发动了无数次争夺淮南的战斗,可见淮南地区对于孙权来说至关重要。
在曹操深陷汉中之机,他企图进攻合肥夺取淮南,结果遇见猛将张辽,惨遭失败,差点回不来,因此对于淮南地区的觊觎,只能暂时作罢。
暂时放弃了合肥,孙权就把目光放在荆州,因此就一直谋划着夺取荆州,寻找关羽的破绽。对于这一切,关羽却一无所知,自以为孙刘联盟稳固,并且小看孙权,觉得借他十个胆子,孙权也不敢来偷袭荆州。
最后,曹魏内部已经趋于稳定。
在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前夕,在曹魏发生了一些不安定的事情,但是随后都稳定下来了。
其一就是许都爆发了以吉邈为首不满曹魏统治的叛乱,结果在中郎将严匡平定下,很快稳定下来。
其二就是宛城发生了叛乱,其原因是徭役太重,导致以侯音造反,但是在曹仁的反扑之下,消灭了叛军,并且对宛城进行了残酷的屠城,将宛城扎扎实实的变成了一座坚城。
以上三点情况就是当时的实际形势,整体局势已经不利于关羽北伐。对于关羽来说,需要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收缩攻势,采取有效防守,从而稳固荆州地盘,以确保刘备在益州能够安下心来消化胜利的果实,以图将来进一步的发展。
关羽错误的估计了当时天下形势的变化,以为天下形势有利于己方,悍然发动了樊城之战以期望扩大汉中之战以来的胜利,结果在孙权和曹操联手围剿之下,败走麦城,身死军灭,导致诸葛亮隆中对中宏伟计划化为乌有,一生心血白费了。
总而言之,假如关羽真的攻下了樊城,在当时天下不利的情况下,关羽是难以全身而退,从而遭遇全军覆没的境地,因此也不可能在那个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达到伐魏吞吴的目标,更不用说统一天下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