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长孙皇后临终前,嘱托李世民:别让我家人担任要职,奈何事与愿违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陌上拾史的《长孙皇后临终前,嘱托李世民:别让我家人担任要职,奈何事与愿违》,希望大家喜欢。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文德皇后挽歌》李百药
如果说让唐太宗李世民头痛的女人是武则天,那让他伤心的便是早逝的妻子长孙皇后。
如果要论历史上的贤后,那么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必然有一席之地。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除了他本人的雄才大略,这背后也少不了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懂大局
用“门传钟鼎,家世山河”来形容长孙皇后的出身一点也不为过,她的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之女,而父亲则是长孙晟。这个长孙晟出自于北魏皇族宗室,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被封为右骁卫将军。
高氏后来生下了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自幼生活环境优渥,而长孙皇后从小就接受了一套正统教育,被培养得温柔贤淑,明事理懂大局。作为长孙家最小的女儿,她的婚事也是非常让人看着的,最后在伯父的牵线下与当时还是唐国公李渊家定下了婚事。
可惜好景不长,长孙皇后还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同父异母的哥哥把他们都给赶了出去。无奈之下,高氏就带着一双儿女投奔了自己的哥哥高士廉,好在高士廉颇有名士之风,对他们不错。那时,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就已结成好友,高士廉决定就在孝期满后,让长孙皇后嫁给了李世民。这时候的长孙皇后虽然不过是豆蔻年华,但为人处世已是非常稳重,懂得相夫教子,尽心侍奉公婆,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因为喜欢看书,哪怕在梳妆打扮时,她也要抽空看一看,颇有学识的她,经常与丈夫一起谈古论今,抒发自己的看法。后来天下大乱,李世民也随着父亲征战四方,为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功勋的建立,李世民收获的还有一个个被进献上来的美女。
长孙氏则在后方打理家事,让丈夫能够免除后顾之忧,凭借一己之力将后院那些莺莺燕燕管理得井井有条。她制定下了一系列管家规矩,并且以身作则,对那些侍妾们则是刚柔并济,能关心爱护她们,但是却不允许出格之事发生,赢得了所有家眷的钦佩和尊重。
比起大哥李元吉,李世民无论是人品还是实力都要强上好多,这让李元吉不得不去忌惮这个弟弟。而常年征战在外的李世民,也是个沉默寡言的暴躁脾气,兄弟之间的关系渐渐也就疏远了起来。
长孙氏深信丈夫能够成就一番大业,但是她并有像寻常妇人那样迫切地逼视丈夫建立功勋,也没有去拉拢其他朝臣结党营私。
相反地,她一如既往地尽心侍奉李渊,竭力周旋于李世民和兄弟之间的矛盾,就连后宫嫔妃和那些妯娌她也不忘殷勤恭顺相待,为的就是让他们消除对李世民的误会。
可当玄武门之变不可避免地爆发之时,长孙皇后又一改之前温和恭顺的态度,她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的背后给予支持,对其一干将士亲切慰勉,亲自给战士们打气激励他们的斗志。
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长孙皇后在其中的润滑作用不容小觑。
最令人敬佩的是,长孙皇后深知功高震主需要避嫌的道理,她没有任由自己的家族培植起庞大的势力,反而竭力劝诫自己的哥哥激流勇退。一方面,长孙皇后不愿意长孙家族做大引起外戚干政,另一方面,她也避免了家族受到猜忌,可谓是一举两得。
临终前嘱托李世民,奈何终成空
在生活上,即便是贵为皇后,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态度,甚至时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对待后妃,在她的管理之下,后宫也鲜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情,让李世民能够不受干扰专心处理政事。此外,长孙皇后对于政事也是非常有见地的,但是她却谨守着后宫不干政的本分,转而自己的方式对李世民进行劝诫。每次李世民发怒之时,她就表明自己跟丈夫是同一态度,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进言,让李世民收获了一大批如房玄龄、魏征这样的能臣。可惜的是,636年,年仅36岁的她,因病去世,在临终前,她握着丈夫的手,说道:“我死后不要为我伤心,也不要为我厚葬,请陛下不要再让我的家人委以重任。”
李世民泪眼朦胧地点头,可他还是没能依了她的愿,继续让长孙无忌成为自己的心腹。毕竟在他看来,长孙无忌是挚友,是良臣,是他可以依靠之人。哪怕在李世民病重时,都会惦记着长孙无忌,让褚遂良在他死后,要保护好无忌,前往不要被人进谗言,害他于危险中。但天不遂人愿,永徽六年,当唐高宗李治执意册封武媚娘为皇后时,曾强烈反对的褚遂良被发配蛮荒之地,而长孙无忌也被武则天怀恨在心。公元659年,武皇后授意许敬宗将长孙无忌拖入一场骗局中,称其图谋造反,一年后,长孙无忌自缢而亡,长孙家族及驸马长孙诠都被流放岭南为奴。
结语
早已去世的长孙皇后深知“过盈则亏”的道理,曾多次劝诫胞兄长孙无忌辞去高位,但奈何事与愿违,结局令人唏嘘。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子,自律自省,深刻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先前她是李世民的妻子,所以事事都以李世民为准绳,之后她是大唐的皇后,更要为大唐的基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