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德国”国家数量从21个变44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欧洲,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国家数量从21个变44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欧洲,到底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2-09-03 17:35:25来源:一堂历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一堂历史的《国家数量从21个变44个,越来越碎片化的欧洲,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二战史:德国篇一,阳谋和德国!

全文7300字左右,请保持耐心!

引言:被移除普林斯顿大学的总统。

2020年6月月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宣布,将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从公共政策学院和威尔逊学院中除名!

至于原因,则是威尔逊曾经坚持种族主义立场,原因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的时候,居然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反而对3K党非常赞赏。

这两年前的故事,让我不由寻思!

这个理想主义总统,以倡导14点原则闻名,诉求民族自决的人,居然是种族主义者!

那么他在一战结束后的一系列做派就耐人询问,充满了双标了!

至于双标在哪,看完这篇文章,就懂了美国的大战略思维。

这思维,让欧洲从一战前的十多个国家,分裂成了四十多个,再也没有了威胁美国的能力。

可谓史上最强阳谋!

一:纵火犯德国

一战和二战中的德国,都是欧洲著名的“纵火犯”。

一战时,德国四处拱火,用遍布的肌肉,到处彰显自己的力量,引爆世界大战。

二战时,德国更为夸张,用满溢的仇恨,到处彰显自己的疯狂,又引爆了世界大战。

切实地说,如果不是德国的纵火行为,一战和二战或许都打不成。

但一切的行为都有因果,这里不谈一战,只谈二战!

是什么让德国人有了纵火的欲求和动机,以及适合纵火的世界环境跟机遇?

如果从这几个角度分析的话!

我们或许会明白,单纯说德国引燃二战,貌似非常不公平,因为纵火犯另有其人。

现在,将时光回溯到1918年1月那个关键节点,看看一战最后岁月的德国人经历了什么。

(一战德国士兵)

二:神奇的1918,神奇的呼吁。

1918年是神奇的一年,特别是那年1月,发生了很多奇葩事。

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迎来逆转的时刻。

西方战线上,因为美国加入,协约国力量获得极大提升,士气高涨的英法开始预谋反击。

东方战线上,沙皇俄国接连经历2月和10月两次变故,早已不复存在,新生的苏俄政权正在积极寻求停战,退出战争,也没了继续打的动力。

协约国士气旺盛,但强悍的德国,依旧没有放弃!

东边,它不断压迫新生的苏俄政权,指望用割地赔款的方式,打造自己的战略大后方,稳定局势后,在将全部精力投入东线争夺,指望能一鼓作气打赢战争。

正在德国踌躇满志,准备绝地反击结束战争的时候,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传来了扰人心魄的声音,这声音震得德国人五迷三道,有点迷糊,进而犯傻!

(威尔逊总统)

这声音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月8日国会演讲中发表的十四点原则。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

如何理解这个14点原则,需要看看细节,一个个解读,再看深远影响!

备注:原本准备一笔带过,但还是贴出来比较好,不愿意看的可以跳过这段,不影响阅读。

(1)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合约(当一切都被放在台面的时,就少了暗箱操作空间)

(2)确保海上航行自由(这是拆台英法,让他们占据的海洋贸易节点,不再成制约)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这是让英法,特别是英国殖民地贸易壁垒消失)

(4)裁减军备(这是反战行为,让霸权不再凌驾于世界之上)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时,既要顾及殖民地人民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这是名为公正,实为世界市场扩张的呼吁)

(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社会(这是稳定欧洲大国,用诱惑的方式,让苏俄看到希望)

(7)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督促德国体面和解条件之一)

(8)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督促德国体面和解条件之一)

(9)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让中南欧碎片化)

(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让中南欧碎片化)

(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领土予以恢复(让巴尔干新国家有更多力量互斗)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土耳其部分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肢解奥斯曼帝国,保障自由贸易权)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恢复波兰,在苏俄和德国之间营造缓冲国)

(14)以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方式,设立国际联合机构(营造一个稳定战后局势的国际协调机构)

看完这14点原则,再看当时的欧洲格局,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非常不利于德国吗?

(一战前局势图)

三:14点原则的何以让德国欣喜。

德国虽然按照这14点原则,损失也不少!

首先:他要吐出曾经获得的战争成果,甚至要割让普法战争中获得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

其次:波兰,这个德国死敌将会重生,继续成为德国的掣肘。

最后:德国的血盟兄弟奥匈帝国将会消失。

可这明面上的得失,跟彻底战败无条件投降比,其实好了不少,至少德国基本盘没有多少损失,反而获得了战前自己致力于获得的利益。

德国为什么要引爆二战?

根源就是英法这两个殖民大国,占据了世界大部分殖民地,并且在殖民地弄贸易保护,让德国的世界市场无法扩展,除了贸易保护之外,英法两国弄的原材料垄断,也让工业发达,产品竞争力十足的德国徒呼奈何。

相较于德国少之又少,还占据了不少的殖民地,英法这两个大国,才是殖民大国。

美国的举措步步针对的都是殖民地。

如果按照美国的算盘,完成了和解,德国将欣喜地发现,自己战前诉求的世界市场,将在战后迎来开放,有了市场,海量的产品,就有了出路,德国就不会迎来内卷了。

同样的,民族自觉原则,对于德国的冲击也很小,反而帮助很大。

民族运动的崛起,是一战爆发的因由之一,萨拉热窝的刺杀,就是民族主义分子策动的。

那么谁才是最担心这民族自觉原则的国家?答案是多民族国家。

这多民族国家,在当时的欧洲可不少,英法控制的广袤殖民地都不是本族的,沙皇俄国还有奥斯曼和奥匈,也都是民族众多,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帝国。

反观德国,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的德国,境内的德意志人占据了主体民族地位,就算要分裂,也分裂不出多少地方。

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当然可以继续存续,或者延缓海外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但奥匈、沙俄、奥斯曼等帝国的瓦解,或将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这三个国家都是处于德国周边的大国,他们要是瓦解了,变成了众多小国家,德国的安全困境将不复存在,不仅不复存在,德国还将凭借体量的庞大,和德意志民族地区的回归,迎来一个彻底的德意志大一统帝国。

奥匈帝国、沙皇俄国中的德意志人将会回归,德国虽然失去了不少,但却收获了同心同德的德意志民族地区,这账怎么算怎么划算。

(德意志人分布图)

这样的局面如果奠定了,将一改德意志区域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神圣罗马帝国也曾强悍无比,为何会衰弱分裂,成为松散联邦?

不就是法国践行分而治之战略,英国弄离岸平衡战略,不断拱火四处作妖弄的吗?

分裂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因此成了列强争夺的战场,弄得德意志人民不聊生,三十年战争让德意志人口减半,正因为这战争的伤害,还有拿破仑战争的风潮,才有德意志人呼唤统一,才有普鲁士俾斯麦时代德国的小统一出现。

1871年诞生的德国,是德意志北部邦国和中部邦国的小统一。

如果借助于14点原则,将当年没有统一的德意志区域全部统一,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权利格局,将迎来逆转,这是俾斯麦都没能践行的大德意志梦想。

结果这大德意志梦想,居然在威尔逊的14点原则中,能用公投的方式出现。

德国人当然会高兴?

但高兴归高兴,德意志人会信吗?

(战争为什么)

四:战争为什么?

诉求大德意志的梦想,争夺世界市场,世界殖民,是德国人发动一战的根源。

美国人的理想计划,解决了德国人最关切的两个问题。

天上掉馅饼如此容易,德国人不敢相信啊。

这就是当时德国不少人的心态,他们纷纷认为,如果公投有用,那还要战争干什么?

进而将这份宣传,等同于一种策略,一种为了瓦解德国军队士气的宣传。

德国人不相信,欧洲其他国家也不相信。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纷纷说:这是美国人的梦呓。

在他们对威尔逊的建议嗤之以鼻时,还纷纷表达了看不懂最后一条,组建国际联盟的用意。

在他们看来,这个组织不是世界政府,也谈不上世界议会,即没有军队,也没有领土,仅有的武器,只有道义上的宣传和舆论上的高地,指望用投票和道义,解决国际纠纷,结果只会是什么都能谈,什么都谈不成,最后成为一个表演的舞台。

有求于人的国家,在上面大声疾呼,占尽优势的国家,在上面皮糙肉厚就是不搭理。

寻思完这一切后,英法等国纷纷将目光从美国拉回欧洲,开始继续战斗。

顺带筹谋一战后欧洲的重建。

在英、法、意看来,美国确实有必要尊重和拉拢,因为他财大气粗有钱啊。但,政治理想这东西就算了,我们也不会听的。

英、法、意心思是,这14点原则是宣传上的好帮手,可以瓦解德军士气,仅此而已。

那么威尔逊对此态度如何?

这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在14点原则在欧洲遭遇冷遇后,依旧不依不挠,不止一次地说:只要按照我的想法来,一战将是最后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不按照我的来,战争还要继续爆发。

如果和平不是终局,反而是停战协议,这和平有什么意义?只有建立新的国际规则,特别是让所有国家的政治体制,变成倾向于和平的民主制,才有永续的和平出现。

基于此,才有了威尔逊在遭遇冷遇后,依旧极力推销这14点原则拯救世界的理想。

这理想,在后续被称呼为“威尔逊精神”。

那么“威尔逊精神”真就那么好吗?

(和平使者威尔逊)

五:理想还是阳谋?

美国总统威尔逊(第28任),是传教士出生,还当过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1902年出版的《美国人民史》让他赢得偌大声望,也是美国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总统。

从出生和资历还有学术背景看,不少政客将他视作书呆子是有道理的。

一个虔诚的传教士,一个醉心学术的教授,一个哲学博士的总统,左右看都不接地气。

这不接地气,就让“威尔逊精神”宛如伊甸园一样,空有乌托邦幻梦,却少有实践可能。

当时的欧洲政客都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在1919年,给了他一个安慰奖(诺贝尔和平奖)以资鼓励。

可事实真如此吗?答案从不是表面那么简单的!

一个大国领袖,乌托邦了,伊甸园了,国家利益还要不要?

无论他是真乌托邦,还是假道学家,结果证明一切。

这不,14点原则发布之后,就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8月8日这天,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亚眠发动攻势,新生的坦克纵横在战场上,力有不逮的德国人一败涂地!

德军军魂鲁登道夫在遭遇这场惨败后,无奈说道:这是德军在一战中最黑暗的日子,我们从未输得如此彻底。

(鲁登道夫)

这话,意味着德国军心士气的瓦解,德国失去了斗志,盟友当然也是见风倒。

无奈的德国,发出了和平的呼吁,别打了,大家坐下来谈谈吧?

至于咋和平?聪明的德国人说,美国人不是说14点原则吗?就按照那个来谈吧?

这下,英、法懵逼了,尴尬了!

这是美国的宣传策略,我们不反对,不代表默认啊?

年迈的劳合·乔治拉着老脸说:德国人蹂躏了法国工业区。可当我们将要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却说“我投降”。更让人尴尬的是,战败者不仅喊投降,而且说投降要有条件,有条件到居然通过投降来分到战场上没有争到的收益。

得,美国的宣传,遭遇打脸,而且是双重打脸,因为德国人,真就按美国说法干了不少事。

首先:他们用牺牲不多的政变,让专制的威廉二世下台,成立了美式宪政的魏玛共和国。

其次:德国赞同大规模裁军,说一切为了和平,我们欣然接受。

最后:德国表态说,我会退出侵占的领土,但公投还是要进行,德意志要统一。

这下,美国人尴尬了,英法也尴尬了!

因为威尔逊的宣言,在协约国刻意为之下,早已深入人心,弄得不少地方的人,都在寻思,这不是解决世界和平问题的准则吗?

一大群跟威尔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指望世界和平。

并说,威尔逊是世界第一好人。

就连北洋政府都心动了,指望在战后的胜利谈判中,追回曾经失去的领土。

北洋心动了,亚非拉那些遭遇欺压的小国和殖民地,也纷纷鼓噪起来,独立运动开始泛滥。

眼见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英法等国老练的政客也慌了。

这事干的,让如何结束战争成了问题啊?

如何做,怎么办?配合劳合乔治对德国发言的态度,英法等国决定,说一套做一套。

(国际联盟)

六:表里如一从未有,表里不一才是真。

为了安抚世界各地的理想主义情绪,英法等国决定,遵从民意弄国际联盟。

因为理想和原则不能否定,但实际利益还是要的,那就从无关大局的方面入手呗。

国际联盟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一个面子工程。

可面子工程虽然有了,但依旧缓解不了大国之间的矛盾啊?

此起彼伏的罢工和独立运动,还有办法解决,大国的利益诉求如何办?

而且英法组成的国际联盟,也非常不公正。

战败国德国初开始并没有席位,苏俄因为政体不同也被排除在外。

就连美国人,都因为不听我的,我就不愿意参加,为了能自由行动不参加!

日本和意大利虽然参加了国际联盟,但是野心勃勃的他们,不断挑衅带头闹事,弄得英法,这两个因为美国理想而拉群的人,烦躁不安。

反而是促成这一切的美国,在暗中观察!

从这个角度看,国际联盟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束缚了英国和法国的行动自由权,让德国和苏俄感受屈辱,也让日本和意大利不满。

简言之,出气筒而已!

国联是出现了,但实际问题也要谈啊。

于是凡尔赛会议召开了,最后达成的“凡尔赛体系”,才是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凡尔赛体系”)

在这场旷日持久充斥不公的会议上,英法两国用妥协和安抚的方式,换来了局势的缓和。

日本收获了利益,意大利收获了利益,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见了上帝,德国遭遇了清算。

满满算计之后,英法两国维系了所谓的大国地位,也让苏俄、德国、美国这三个最有力的挑战者,游离在了貌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之外!

德国是无力抗争,苏俄是不被接纳,至于美国那是不想参合。

这个披上“十四点原则”的合约,在彰显理想主义和道德高地后,污垢遍布落下一地灰尘。

这落下的灰尘,就是在帝国陨落后,诞生的一众诸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波兰、奥地利这样的中小国家。

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在英法两强谋划中,夹在苏俄和德国之间的这些小国,将是抵御苏俄扩张和德国复起时的缓冲区,是能帮助英法夹击德国的帮手,是共同对抗苏俄的助力。

这格局的诞生,让英法自以为能稳固欧洲局势,当然就不再诉求美国帮助,开始自说自话。

财大气粗的美国,无疑是那一刻的失意者。

意见没有被采纳,插手欧洲的想法也没有实现。

不过美国并不在乎,因为他知道,事情还没完,自己还没到时候,不如继续咆哮(咆哮的20年代,柯立芝繁荣)继续繁荣。

美国撒下的欧洲动乱种子,总会有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生根发芽)

七:撒下一片种子,撒下一片希望。

美国用14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在欧洲撒下了一片种子,这种子就是刚刚诞生的不少小国。

为何说他们是种子?

因为这群小国,从诞生那一刻起,就经常为了民族问题和领土纠纷冲突不断。

这群本就力量不咋地的小国,伴随着无尽冲突,又如何能承担起英法诉求的东方缓冲,东方前线作用?他们的存在,只会让苏俄和德国寻思,这是可以起心思的地方。

没有成为帮助,反而沦为窥伺的目标,英法为何在后续自食苦果。

原因无他,德国不满啊?而且德国有实力!

论人口数量,遭遇清算的德国依旧人多势众。

论工业基础,虽然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德国的鲁尔区依旧在。

论人口素质,从俾斯麦时代就弄的义务教育,让德国人文化素质不用说。

这三大必要项的叠加,就是德国必然复兴的基础,唯一的变量是,如果有外力的帮助,这复兴的进度会更快。一旦德国复兴了,这些东方小国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虽然战败,但地缘状况却因为大国的被肢解,得到了改善。

正是因为看见了这可能的未来,才有英法两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处处双标出现。

口头主张民族自决的英法两国,在面对德意志人问题的时候,处处设限,不让公投,反而自作主张弄了不少暗手。

比如,德国和奥地利,那是妥妥的兄弟国家,按照原则应该是合并的,可国联却规定说,德奥合并要国联所有国家一致通过。

这就是套路啊,法国会投赞成票吗?

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那也是妥妥的德意志地区,可还不是给了捷克斯洛伐克?

威尔逊的理想,停留在了纸面上,留给德国的只有割地赔款还有了严厉的军备限制。

如此不公的对待,符合大国外交的本质,也道明了博弈时代的真谛。

如果真按“威尔逊精神”结束了一战,那才是有鬼了。

不过这“威尔逊精神”的种子依旧种下了,收获了一众欧洲小国,也收获了一个深感不满的德国,更收获了诉求独立的殖民地世界。

这宣传的深入人心,让无数民众都有了理想主义精神,弄得不少政客都自觉理亏。

因为英法国内,在一战结束后,可有不少德国的同情者。

他们同情德国的遭遇,同情德意志民族的遭遇。

这股逆流,让后续主政的英、法、美的领导者,都或多或少,选择了帮助德国。

这也成了后续德国,能在英法哪里不断诉求利益的根源。

只要理想主义的思潮,还在英法蔓延,英法两国还在持续衰弱,他们就有理由,在民意鼓动下,选择对德的妥协和退让。这宛如德国的资本,只要德国原因,有高明的政治家带领,就有步步兑现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看,德意志民族的大一统,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撕裂世界)

尾声:德国的问题,美国的机遇。

说了这么多,就会明白!

一战后的德国,处于一个奇怪的状态。

表面上看,他受到彻底清算,一片凋敝,实质上看,他却迎来了最好的格局和机遇期。

这格局是小国众多带来的,让德国有了扩散影响力的博弈基础,这机遇期是理想主义民意带来的,让德国有了被同情的资本。

但德国的问题就是,这个理性和疯狂并存的国度,在军事和技术上能领先世界,却少有真正深谙大国战略博弈的政治家出现。

简言之,俾斯麦这样的人太少了,他们不懂适可而止,不懂深谋远虑,反而急功近利。

二战中的希特勒不就是如此吗?

在吞并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后,就基本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那个时候的英法,对于德国是容忍的,民间对于德国也是谅解的,如果明智止步,或者放缓步伐,不是会更好吗?

可德国没有止步,这就给了美国机遇。

全文写完,我对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更多认为是阳谋,一个人类史上最杰出的战略阳谋。

这阳谋,让美国在欧洲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和战争的种子。

于是,欧洲的国家越来越多,德国在经历战败后一蹶不振,美国反而成了二战最大胜利者。

图谋十年是一时之雄,希特勒是!

图谋百年是一世之雄,威尔逊是!

那么现在的世界,谁是?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14点原则,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让欧洲越来越碎片化!

一战前的欧洲,才十几个国家,可现在的欧洲,居然有40多个国家,美国人用民族自决弄的欧洲越来越碎片化,真是666啊!

简言之一句话,虚伪!

(今日欧洲)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