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诸葛亮死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知道阿斗并不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娱美人娱记凌云的《诸葛亮死前,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才知道阿斗并不傻》,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分别是魏国、吴国和蜀国三国,其中魏国的国力最强,因为地处中原,无论是人口还是粮食都是吴国和蜀国不能比拟的。
蜀国的建立者便是著名的汉昭烈帝刘备,据史料记载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可以用十分艰辛来形容,其中也离不开诸葛亮的辅佐。
但是刘备在蜀国建立三年后就离开人世,刘备的儿子刘禅成为了蜀国新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年。
史书中关于刘禅的记载比较少而且比较片面,因为刘禅的才能实在过于平庸,而且同时期蜀国的猛人太多,如诸葛亮、姜维、魏延等人。
因此记载蜀国的史书更多是记载蜀国这些大臣和武将的,对于刘禅的介绍则更多是诸葛亮和姜维等人如何辅佐他。
可以说,史书中的刘禅是才智十分平庸,甚至有些愚昧的一个人,但是通过一些事情我们能够看出刘禅并不是真的愚昧。
刘禅的生平
刘禅出生于207年,小名叫做阿斗,刘禅出生时,刘备的势力并不强大,所以幼年时期刘禅的生活过得并不好,时常都处于躲避战乱中。
最出名的典故莫过于赵子龙千里走单骑救阿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出了赵云的勇猛,也说明了刘禅幼年所处时期的背景。
后来刘备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结为夫妻,在吴国和蜀国关系即将破裂时,孙尚香要携带阿斗返回东吴,多亏赵云和张飞的阻拦,刘禅才得以逃脱。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将刘禅立为王太子,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禅也因此成为皇太子。
真正的刘禅
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但是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战争失败,刘备也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在刘备临死前,他亲自召见刘禅和诸葛亮,将仅有十七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成为刘禅的相父。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都认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才智十分平庸,所以史书中的记载按理来说应该是正确的,但是真实的刘禅真的如此吗?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曾经五出岐山,希望能够北定中原,但是每一次都有意外发生,导致诸葛亮的梦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自己也病死在了最后一次战役的归途中。
在诸葛亮快要去世前,刘禅曾经派遣秘史前去看望诸葛亮,并且询问诸葛亮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如何安置。
如果仅从表面去理解这一段话,很多人一定会认为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刘禅询问诸葛亮只是希望询问如何重用诸葛亮的儿子。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由于蜀国的朝臣多数以诸葛亮马首是瞻,蜀国的真正掌控者并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
但诸葛亮死后,继承权力的一定会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如果诸葛瞻是一个对权力充满贪恋的人,一定会对刘禅的帝位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取而代之。
所以这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蕴藏着刘禅的智慧,诸葛亮在听到这段话后感到十分地震惊,因为他才明白自己一直都小瞧了刘禅的智商。
诸葛亮也很快明白了刘禅这段话的意思,于是便说自己家里还有几百棵桑树,这些足够诸葛瞻一辈子生活的开销。
使者也将这段话传给了刘禅,刘禅在听到后感到十分地高兴,虽然诸葛亮的离世对于刘禅来说会有一些悲伤,但同样他也是十分高兴的。
因为自己终于不用一直处在别人的阴影下生活,冒着时刻被废掉的风险,如今所有的权力终于回归到了自己的手中,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掌控者。
刘禅的作为
诸葛亮去世时是234年,这时距离蜀国灭亡足足还有快三十年的时间,如果刘禅是愚昧的皇帝,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消灭掉。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蜀国直到三十年后才被灭掉,其实刘禅作为一位皇帝,虽然他的才能和其他皇帝相比可能有限,但并不是个呆子。
蜀国的官员大致分为荆州派和益州派两个派系,两个派系在蜀国存在的过程中始终是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这微妙的关系能够一直维持,自然离不开刘禅暗中的调和,而且在刘备死后,政权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刘禅手中,这些都可以看出刘禅是有大智慧的。
在刘禅投降司马昭后,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想要回到蜀国,刘禅笑着回答说这里更快乐,不思念蜀国,这便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很多人只是认为刘禅是贪图享乐之人,只是想通过这么回答来保全自己的性命,让自己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其中却蕴藏着刘禅的智慧,如果刘禅回答思念蜀国,这很有可能引起司马昭的疑心,认为刘禅还有复国之心,肯定会借机除掉刘禅,蜀汉的降臣也会受难。
所以刘禅的回答不仅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也能保全很多将领的生命,刘禅很清楚地知道司马昭所问之言背后的意义,刘禅凭借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又一次摆脱了困境。
结语
关于刘禅的争议自古以来就纷争不断,有人认为他是个愚昧的皇帝,有的人认为他是个擅长隐藏自己的智慧,没有太大野心的一位皇帝。
不论这些关于刘禅的争论是对是错,蜀汉确实是在刘禅的手里走向灭亡的。
当然这也不是刘禅一个人的责任,但是他作为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但这些并不能让我们去否定刘禅是一个聪明人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