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人力粮草充足,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得中原者真的能得天下吗?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萌可可说娱乐的《人力粮草充足,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但得中原者真的能得天下吗?》,希望大家喜欢。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譬如“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又称中州,泛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地背靠天山-昆仑山-秦岭山脉,自有天然屏障,地貌平坦广阔适宜耕耘居住。
这一方水土自然成为了华夏民族繁衍子息的源发地。在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之前,中原大抵便是这样的地理概念。自这场大乱后,许多汉人被迫远离故土南迁。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对家乡日夜思念,使得中原更拥有了华夏故地汉族正统的特殊意义。
中原地带古都林立,极其著名的有洛阳、开封、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地因自身的独特优势历来是兵家相争之地。但很多大一统的王朝并不是以中原之地为基础的,譬如秦与西汉都是以关中之地为根据地一统天下的。
而只以中原之地为根据地建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都次第被周边势力消灭,国祚不长。
随着中原战火的破坏,经济重心不断南迁,中原逐渐失去天下心腹的地位。等到元灭亡后,朱元璋便是以南方为根据地消灭北方势力最终一统天下建立的大明王朝。可见常言所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绝对。
一、天下群雄征伐路上总对中原之地寤寐思服
1、首先粮草兵马充足可以为得天下做补给
中原之地由黄河滋养,地势平坦开阔,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可以说具有极高的先天优势。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神农氏一族遍尝百草,教会人们辨识草木,开创了中原地带的农业时代。
夏禹擅长治水,不仅平息了各地的水患危害,更掌握了用水之法,兴盛了九州水利,既促进也保障了农耕的稳步发展。
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便是选择了如今的开封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城,取名自“启拓封疆”,为启封,后来为了避讳汉景帝名字改为开封。可见整个中原农业耕作的繁荣,毕竟在古代能够拥有储备粮食的能力,便是有了军事战备能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子民。物资充沛,自然有精力发展科教文化,此地滋养出了影响后世的佛道儒文化。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丰富的人口储备,可以作为军队兵力的有利补充。军队的基石就是能拥有新鲜的兵力输入。
其次古往今来都流传一句俗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地人力粮草充足,自然会被争夺天下者视为重要夺取地。
2、再者地处心腹之地方便对周边辐射
除了拥有充足的人力粮草储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原之地一直位于版图的心腹之处。位于中心地位同时,整体地貌平坦交通便利,各朝在此处建都的君王都有对其交通的修缮,方便运送补给。其中就有隋炀帝杨坚修建京杭大运河这样震古烁今的大手笔。
恰如位于人胸腔中的心脏,可以为周身供血补充。更兼之,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不似南方山林地势复杂,极大节省了运送粮草的时间与成本,所谓兵贵神速,其中厉害可见一斑。
二、得中原者果真能夺得天下?
1、首先中原之地常年与北方戎狄缠斗
中原之地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依靠着黄河水的滋养,天然的平坦易耕作的地貌,在长久的岁月里,可以说是绝对适宜人们居住繁衍发展的。但恰如《道德经》中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般福祸相依。
中原之地的物产丰富,适宜人居,终成为周边各国尤其是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觊觎。定都中原之地的王朝,终身都要与北方的戎狄之族缠斗一生,甚至丧生于敌手。西汉时期的宿命对手自然是匈奴,不仅打出了: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历史名句,更是铸就了汉武帝威名。
可是为了与匈奴作战,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将文景之治的基业全部付出,历经几十年才恢复生机。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更是惨烈异常,差一点我华夏汉民族就要亡国灭种了,致使中原之地陷入战乱几百年,生灵涂炭。
隋唐虽然国力强盛,武力值极高。但战争依旧是极其消耗的一个过程,北方的游牧民族全部对中原宝地虎视眈眈。柔然、突厥、吐蕃次第来袭,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最终在经年累月的战斗里,惊艳古今的大唐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2、再者诸多仅依靠中原之地的朝代国祚不长未成大业
在中原定都的恶劣之处已然不必多说,细看各个称得上大一统的朝代,最初的源发地多不在中原之地。秦与西汉以及北周来自关中,东汉起于河北,北魏与唐朝来自山西。他们均是从偏北方地区成立最初根据地,这些地方比较苦寒偏僻,易守难攻,可以作为初期准备以及最后的退路。
这些王朝均是在有这样一个大后方的基础上夺取中原之地,再借中原之地本身物资丰富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完成统一大业的。反观只以中原之地为自己建业基础的朝代国祚不长不说,基本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譬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都次第被周边势力消灭。
极好地诠释了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交通便利使其没有很好的守备屏障,极其容易被攻击,自身的丰茂也容易被他人觊觎。所以常常等不到完成统一大业的契机,就被他人当作了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为她人作嫁衣裳去了。
三、为何中原之地的天下心腹地位不断衰退
1、其一经年战火生灵涂炭
曾经的中原之地,便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更是夏商周三代的根据地。几千年来,整个民族的智慧与勤劳都灌溉在了这片土地上,如果时针拨动到那个时候,得中原的天下是担待得起的,因为当时的天下便是中原。
最美好的一切都深藏其中,也因此招来外族觊觎侵扰。无情的铁骑,冰冷的弓箭,践踏这片安宁的土地,残杀这里无辜的百姓。虽然华夏子孙不屈不挠地反抗,但这片土地已经吸收了太多的煞气逐渐不适宜居住安守。
建设繁荣可能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的细心呵护,辛勤付出,但毁灭他只需要一瞬间。整个中原之地可以说在各个朝代里,伴随着周边觊觎的游牧民族终生,从头到尾都活在战火以及战火的威胁报复里。
2、其二生态环境逐渐恶劣
除了人为战乱的破坏,人类为了自身繁衍昌盛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也导致这个曾经物资丰富的宝地逐渐匮乏贫瘠。在古代,朝廷最重要的收入便是赋税,百姓为了能够满足朝廷的发展需要,就要不停地进行开荒栽种,改换水稻。
逐渐地曾经丰茂的土地承受不住人们无节制的垦荒,最终变成了没有营养的土坡。孕育滋养周边百姓的黄河也不再具有温柔的生命力在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灌溉的目的无情地改造中变得凶残粗暴,造成中原之地水患频繁。
彻底改变了这片沃土曾经的模样。虽然大自然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但是不知节制地开发,从古至今都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曾经心腹之地作为供血之能的地方,在超负荷的运转下走向了衰弱。
3、其三天下繁荣昌盛的中心向南迁徙
在北方与中原之地长期遭受战火与过度开发时,远离权利中心的江南地带在相对安宁的环境里稳步发展,最终登上了历史大舞台。虽然东汉之前,南方地区普遍落后中原,但是为了躲避战火的中原人纷纷逃难到此,除了带来了家财物资,更是带着先进的科技文化来到此地。
教化当地民众摆脱蛮夷气息。更是有效提高了此地水稻的种植技术,在不断革新中,已然成为了粮食的有利供应地区。依托长江灌溉,水利也特别兴盛。江河湖泊遍布毗邻海洋,能提供的物资比中原多了好几倍。逐步形成了人们熟悉的“鱼米之乡”。
隋炀帝兴修大运河就是为了江南物资能够被自己有效利用,才如此大费周章。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在朝代更迭不断地发展里,中原所能产出供给军队所用的物资已经远远不够了。到元末时,明太祖朱元璋便是依托着江南地区的有利物资保障击垮了北方势力完成了大一统事业。
这一笔,彻底颠覆北方势力强于南方势力的传统,更从中可看出中原之地心腹能力衰弱供血不足,以及江南之地的崛起。
四、总结
在历史长河里,曾说过得传国玉玺方为正统,又有言说得民心者方可真正得到天下,自然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老生常谈了。成就大业,从来都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人心浮动。天时地利在不断更换它的形成条件,而浮动的人心也在不同时节呈现不同状态。
死记硬背的做事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觉得只要抓住一样关键便可取胜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判断当下最正确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形成条件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诗经》
《史记》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