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娱乐天地 > “长孙”从当朝宰相到褴褛囚徒:一代名相长孙无忌为何不得善终?

“长孙”从当朝宰相到褴褛囚徒:一代名相长孙无忌为何不得善终?

时间:2022-08-13 16:25:38来源:五百年来谁著史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五百年来谁著史的《从当朝宰相到褴褛囚徒:一代名相长孙无忌为何不得善终?》,希望大家喜欢。

导语: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且是长孙皇后之兄长。他出身士族,身份矜贵,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能文能武,年少时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参与谋划无数场战役并且取得胜利,是李世民最为看重的谋臣之一。最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依旧不骄不躁,对朝廷忠心耿耿,被文武百官所敬重,三朝肱骨之臣。为何最终却落得被流放,甚至最终被迫自缢的下场?接下来就让笔者为大家解读这位文臣兴衰荣辱的一生。

才华出众,年少成名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与太宗友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世民在高家见到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无垢(在历史上,长孙皇后并没有留下真名,后文统一称长孙无垢),并且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分赏识,而长孙无垢也对他一见钟情。当时三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参杂任何政治利益,这也是为何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后,依旧希望能够与长孙无忌坦诚相交的原因之一。

不久之后,李世民便去高家提亲,而高士廉也看出了李世民日后必定不凡,因此两家乐意交好。原本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就互相赏识,外加这一层亲戚关系,长孙无忌更加乐意于追随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之一。

策划玄武兵变,担任丞相

隋炀帝时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数农民组织揭杆起义,当时最被看好的就是瓦岗军,诸侯氏族也因此十分振奋,纷纷效仿反隋,想要取而代之。最终李渊带领自己的三个儿子力压群雄,是为唐高祖,唐朝建立,并且册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在无数场的战役之中,李世民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为自己收获了无数门客,他们在日后的玄武门兵变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势力的爪牙无处不延伸,在地位与权势的蒙蔽之下,即便是之前一起奋战抗敌的亲兄弟,也终有一日会拔刀相见,朝堂的势力关系就如同一张网,覆盖了每一个角落,稍不谨慎就会被吸附吞噬。由于李世民的势力太过于庞大,又有长孙无忌等人的谋划策略,李建成逐渐感到了威胁,因此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刚开始忍气吞声,甚至被迫上阵反击突厥,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想要借助这次机会除去李世民。在此之前,李建成一直向唐高祖暗示:李世民的势力太过于庞大,朝堂上有一半都是他的心腹之臣,唐高祖也因此心生嫌隙,将房玄龄等人赶出天策府,最终只剩下长孙无忌为之出谋划策,多次帮助李世民死里逃生。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与策划下,他们说服了尉迟敬德,最终在玄武门之下击杀了李建成。这是一场非生既死的战役,无数人的生命都掌握在这场战役之中,这也是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策划的最成功的一次战役。试想一下,假若没有玄武门之变,历史的结局又会如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会是什么下场?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长孙无垢出生名门,才德具备,并且是很好的贤内助,深受太宗的赏识和大臣的敬重,因此被册封为皇后。而长孙无忌在此前的多次战役中出谋划策,是为天策府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功劳甚大,因此被封为左武侯大将军。

自太宗继位以来,长孙无忌在朝堂之中扮演着多重身份,他既是能够谋划政事的文臣,也是能够排兵布局,在多次反叛战役中起到核心指挥作用的军师,更是深受太宗和皇后信任的皇亲国戚,毫不夸张的说,他当时在朝堂当中的地位无人企及。同时他也是慧眼识炬之人,朝中的很多智士猛将都由他一手提拔,因此人人称道。

久而久之,一些朝臣担心长孙无忌的权势过大,因此上书太宗,劝谏太宗削弱长孙无忌的官职,以防此人日后反叛,李姓后代只会被打得措手不及。太宗看了劝谏表后,立马召来了长孙无忌,将劝谏表递给他看,以表君臣同心,不让双方之间产生嫌隙。

第二天上朝,太宗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盛赞长孙无忌的品行,并且警告那些挑拨离间的权臣,自此以后,太宗在位期间,无人敢在朝堂上恶意诋毁长孙无忌。而长孙无忌却在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体会到了危机感,他一心想要辞去丞相的官职,甚至想要告老还乡,聪慧如他,或许早已在此时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太宗无可奈何,并且深知其品性,只好将他降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唐太宗不顾长孙无忌的推辞,册封他为司空,并且为他写下了《威凤赋》,称赞长孙无忌在青年时期陪同自己实现宏图伟志的功劳,并且坚持允许长孙无忌能够进入自己的卧室议事,如此盛宠,当代只此一人。

赋予重任,辅佐新帝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临终前他召来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他们辅佐心智单纯的太子,尽管二人悲痛欲绝,但是为了大唐社稷,他们立马收拾好心情,在朝政混乱之时,及时稳定大局,辅佐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而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主持辅佐在旁,尽进忠言,主持朝政。根基不稳的李治对长孙无忌十分敬重,朝中政事无论大小都要听其意见,有心怀不轨之人向高宗进言诋毁长孙无忌,高宗直接命人将此人斩首,可见长孙无忌不仅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朝臣,还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师友和长辈。

这样的信任和依赖一直持续到了武则天的出现,在主持审判吴王李恪和房遗爱之后,长孙无忌就受到了有心之人的忌惮。房遗爱在死前污蔑长孙无忌玩弄朝政,以公报私,这也隐隐在高宗心目中埋下了防备的种子,在朝堂,即便亲如一家人,各自心目中也会怀有鬼胎。

武则天重回后宫,高宗心中十分欢喜,想要废除王皇后,让武则天取而代之,此举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对,高宗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武则天来到长孙无忌家中,想要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而长孙无忌却偏偏顾左右而言他,此类话题避之不谈,二人只好失望而归,武则天也因此暗暗记恨长孙无忌。

后来唐高宗固执己见,不顾朝臣反对,以皇位要挟,将王皇后贬为庶人,不久之后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大势所趋之下,朝臣们都开始趋炎附势,极尽谄媚,纷纷向武则天示好,而几个年迈的前朝重臣开始在武则天的势力笼罩之下被孤立。

被贬流放,无奈自缢

显庆四年,许敬永上奏唐高宗,奏折中提到了长孙无忌勾结权臣谋反,唐高宗命他彻查此事,而许敬宗早已看透了武则天的心思,长孙无忌是必除之人。因此他绞尽脑汁极力误导高宗,唐高宗也生怕长孙无忌权势过大,生怕查案之人过早暴露,一旦长孙无忌的势力范围察觉了蛛丝马迹,长孙无忌一定会立马采取行动。

同时武则天又日夜旁敲侧击,高宗对长孙无忌的信任被逐渐瓦解。然而他又犹豫这件事会被记入史册,影响后代人对自己的看法,许敬宗立马向他列举了历史上大义灭亲的例子。最终唐高宗下定决心,在长孙无忌猝不及防之时将他贬谪流放黔州,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受到牵连,被除去官职流放到了岭南,高宗亲手断送了母方氏族的权势,意味着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庇护伞,同时也让朝中忠臣感到失望。

同年七月,高宗记起了长孙无忌的恩情,于是便让许敬宗复审谋反案件,武则天和许敬宗自然不会让他的势力再度崛起,因此便派心腹袁公瑜去黔州复审。袁公瑜一见到长孙无忌,就开始嚣张跋扈,甚至对他进行辱骂殴打,长孙无忌不堪羞辱,最终被迫自缢,一代忠臣落得如此下场,亦是整个朝堂的悲哀。

待到唐高宗再次追复其官职的时候,一切名利声望又显得十分可笑,也令其后代以及那些忠臣良将感到心寒。

唐太宗给予了他多大的恩宠,那么唐高宗就给予了他多大的失望。少年时期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两人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并肩作战,太宗甚至曾言:“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即便后来官至丞相,他也一直谦卑谨慎,因此人人视他为朝堂的主心骨。

结论:

高宗虽然心性纯善,但是为人懦弱,没有主见,容易被心怀鬼胎之人左右心思,原本忠言逆耳的朝堂盛行谄媚之风,朝臣们满心算计互相揣测,长孙无忌等人也更加如履薄冰。他的一生从巅峰跌落之谷底,也的确让人惋惜。

参考文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