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兵说历史的《小贩冒死给红军带路,吴焕先留下一张纸条,晚年追认功勋》,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东旭
1934年11月中旬,武昌蒋军行营。
蒋氏盯着40军军长庞炳勋问:“有把握消灭这股敌军吗?”
“委员长,绝对有把握!”庞炳勋信心十足地说。
蒋氏所说的这支敌军,指的是红25军,由程子华和徐海东率领,他们将要从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
这支红军有很多是娃娃兵,其中有不少红军烈士遗孤,有的还没有步枪高。
但是,蒋氏却不放过。
为消灭这支红军,他部署了30个团(以19路军60师和庞炳勋的20军为主)进行合围,要这支部队消灭。
“据可靠消息,现在他们没枪、没子弹。还有,马上就进入冬天了,他们还穿着单衣,路上冻也冻死他们。”庞炳勋神气地说,“即使他们侥幸突围了,等在他们前面的,还有人鸟儿也飞不过的蟒岭,不用开一枪,也能把他们饿死在里面!”
蒋氏点头说:“好,这就好!完成任务,你就是功臣,军饷武器都不是问题。”
庞炳勋
庞炳勋两脚一并,“啪”地一声来了个立正,大声说:“多谢委员长,保证完成任务!”
听到庞炳勋的表态,蒋氏如释重负,开始稳坐行营,静等胜利的消息。
可是后面发生的事让他始料未及,红25军竟然突破了20倍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在12月上旬到达陕南。
消息传来,蒋氏大发雷霆,大骂庞炳勋“饭桶”,“放虎归山”。
蒋氏说得不错,红25军脱险,对蒋军来说确实是“放虎归山”。
这支队伍后了出了不少猛将,给蒋军带来不小麻烦。
(注:1955年授衔,25军出了97名将军:徐海东大将;韩先楚、刘震上将;李耀、林维先、梁从学、张池明、张天云、陈先瑞中将;方升普、方毅华、刘振国等88名少将)。
红军时期的徐海东
蒋氏百思不解,红军有神助吗?
他做梦也想不到,拯救这支队伍的,竟然是一名小贩。
1934年11月,奉总部的命令,25军开始长征。
11月上旬,红25军的4个团冲破敌人的阻挡,到达豫西的卢氏县。
此地山川纵横、地势凶险,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的战略是:“杀出重围,直达豫陕边界,开辟新根据地”。
然而,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根本就无路可走。
从伏牛山进入陕西,可以一直往西,走“阳关道”——从朱阳关和五里川两个隘口通过;但是蒋氏不答应。
蒋氏早已在这里布下重兵,修筑工事,架起机枪、大炮。
换言之,前进没有可能;那往南呢?
南面是“内乡王”别庭芳的地盘,此人是反共先锋,手下有10万兵力,向南没有希望。
后退可以吗?更不行。
蒋军“追剿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在屁股后紧追不舍,距离红25军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
向北,则是黄河天险。
至此,红25军陷入危险境地。
因此,蒋氏认为红25军“插翅难逃”,庆功会已经准备好了。
此时,红25军中也呈现一片悲壮气氛。
伤病员们不想拖累大家,要求首长给他们发枪,给大部队断后,和敌人同归于尽,大家遗书都写好了。
但是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不同意大家这样做,他们认为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程子华说:“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我就不信,除了大路,没有向西的路!”
大家一听,觉得这话有道理,他们随即行动起来,分头走上街头,向当地群众打听,看能不能找一个向导。
然而,由于蒋军的妖魔化宣传,当地居民看到红军避之不及。
他们要么钻到屋里关上大门,要么躲到地主民团控制的山寨,大街上空无一人。
眼看敌人越追越近,怎么办?
就在程子华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门外响起一个战士的兴奋的叫声:“首长,找到了,找到了!”
程子华
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同时站起身来,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门外。
战士带来一个二十多岁的老乡,他穿着长衫,脚蹬布鞋,干净利落,眼睛里流露出精明的目光,一看就是生意人。
“你知道通往陕南的路?”情况危急,程子华也没时间客套,直截了当地问。
“不瞒老总说,我是贩盐的,大路不敢走,专走羊肠小道,没有我去不了的地方。”
“太好了兄弟,把我们带过去要多少钱?你开个价;别不好意思,在商言商嘛”,程子华开门见山地说。
那人没有回答,反问程子华:“你是山西人?”
程子华笑着说:“鄙人程子华,运城市人,你怎么知道我是山西的?”
那人听了,惊喜地说:“久闻大名,我老家就山西晋城的。”
原来这个盐贩名叫陈廷贤,是山西晋城人,时年23岁,
他17岁开始就从山西贩盐到河南去,后来在卢氏县落户,因此他听出了程子华的山西口音。
陈廷贤作为一个生意人走南闯北,早听说过程子华的大名,知道他带领的红军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
红军在卢氏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出现在卢氏县的红军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然而,没有一个人去骚扰百姓,表现得彬彬有礼,哪怕买一个柿饼,也要把钱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乡。
快到冬天了,他们还穿着单薄的军服,但是他们宁愿睡在街头瑟瑟发抖,也不去打扰老乡。
所闻加上所见,让他更加确认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红军和只知道吃拿卡要、大骂百姓的蒋军的军队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这样想着,陈廷贤对红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老总,我不要一分钱给你们带路,但是我有个条件,等你们再过来了,让我也加入你们的队伍。”
程子华一听,激动地握住了陈廷贤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了!”
程子华阅人无数,看得出对方是真心帮助红军的。
情况危急,事不宜迟;他和吴焕先、徐海东交换了一下看法,当即做出决定,让陈廷贤带路,从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过去,到陕南去。
为了不让敌人发觉,军部还专门派出战士到朱阳关附近的村子,在那里到处张贴标语,造成红25军将从朱阳关入陕的假象。
如此一来,敌人果然被迷惑,不停向朱阳关方向调兵遣将,铆足了劲打算在那里将红军一举歼灭。
他们不知道,红军不会恋战,就要跟他们再见了。
1934年12月5日黎明,红25军3000将士在陈廷贤的引导下出发了。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在三天里先后穿越了大石河、水峪河和文峪峡谷,顺利突破敌人的封锁,陕南就在眼前。
就这样,蒋氏想要在卢氏县消灭红军的梦想破灭了。
红军脱险了,陈廷贤也要告辞回去了。
看着风尘仆仆的小伙子,程子华心里充满感激,他紧紧握住陈廷贤的手,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我们印象中,军长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都是叉腰挺胸、霸气十足的,怎么会那么感情用事?
我们别忘了,25军是“娃娃军”,指挥员年龄也不大。
吴焕先政委当时27岁,程子华军长时年29岁。
所以程子华虽然是个军长,其实还是个“大孩子”。
吴焕先毕竟是做政治工作的,考虑周到,他随即拿出了一个早已准备了200大洋的包,塞给陈廷贤:“小兄弟,辛苦你了,这点钱微不足道,收下吧。”
陈廷贤早就把红军看成自己人,他怎么肯收呢?
【长征途中的吴焕先(左)与徐海东】
无奈之下,吴焕先写了一张纸条,盖上了印章,递给了陈廷贤:“兄弟,从现在起,你就是红军的人,这纸条你要保存好,将来起大作用。”
陈廷贤收好纸条,小心翼翼装进鞋底,依依不舍和大家挥手告别。
让程子华他们没想到的是,陈廷贤把“你就是红军的人”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直到终老。
送别红25军后,陈廷贤又跋山涉水回到了家中。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当地保安团那黑洞洞的枪口。
原来,陈廷贤离开的那天下午,敌人没有看到红军踪迹,就怀疑有人带路,挨家挨户搜查。
他们看到陈廷贤没有在家,又是贩盐出身,熟悉山上的道路,就怀疑他给红军带的路。
于是,保安团就在他家蹲守。
看到陈廷贤出现,敌人一拥而上,将枪口对准他,说他“通匪”。
但是陈廷贤坚称自己这几天回山西老家了,根本就没有见到红军。
保安团的人不信,仔细将陈廷贤浑身上下搜查了一边,然后将他押送到了县团部严刑拷打。
拷打了三天三夜,敌人一无所获。
这时候,陈廷贤开始为自己辩解:“我是商人,如果我给红军带路,能不要报酬吗?可是你们从我身上搜到了什么?”
敌人一听也觉得有理,只好放人了。
回到家后,陈廷贤不敢大意,那张字条藏在了房梁上。
可是后来,这张纸条找不到了。
原来在1944年6月,日军入侵三门峡,在卢氏实行“三光”,将很多民房付之一炬,陈廷贤的家也没能幸免,那张纸条自然也化为灰烬。
纸条没有了,心中的希望还在。
战火纷飞中,陈廷贤没有灰心,他一直期盼,希望“自己人”来到家乡,消灭敌人。
1947年,他翘首以盼的“自己人”来了,卢氏县城解放了,陈廷贤笑逐颜开,积极帮解放军做事。
但后来因为形势变化,解放军不得不暂时撤离。
红军撤离非常仓促,布匹、药品等军用物资等军用物资来不及带走。
这时候,陈廷贤挺身而出:“交给我保存吧,我也是共产党。”
由于这些天陈廷贤积极帮解放军做事,尽管没有什么凭据证明他就是共产党,但大家还是相信了他,将那些物资交给他保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陈廷贤高兴得彻夜难眠,他到处炫耀,将自己给红军带路的事向乡亲们娓娓道来。
临了,还不忘强调一下:“首长说了,我跟他们是自己人”。
不光如此,他还向自己所在的食品厂领导提出要交党费,参加党支部会议。
组织上问他那支部队的番号和首长名字时,陈廷贤却答不上来。
因为当时红军的行动是保密的,番号和首长名字也是机密。
那张纸条上肯定写了首长的名字,但是纸条早已不在,陈廷贤又不认得上面的字,因此无法让组织采信。
有的人还因此嘲讽陈廷贤,把这事当作笑料来讲,说他想当官。
这让他有点失落和伤心,不再讲述当年的事。
难过是短暂的,陈廷贤很快恢复了精气神,经常起早打扫工厂,帮助孤寡老人,走到哪好事做到哪,经常受到厂里表扬。
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廷贤也会想,那些红军首长是不是把我忘了?
他不想得到什么,只是非常想念他们。
其实,程子华也没有忘记这位对红军有救命之恩的山西老乡,曾经6次派人打听。
但是因为工作人员疏忽,把陈廷贤写成了“陈廷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1983年编写红25军军史,沿着红军当年长征路调查的时候,陈廷贤给红军带路的往事才浮出水面。
然而此时的陈廷贤已经被病魔缠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当他得知程子华在寻找自己的时候,他感动不已,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尤其是得知,因为自己带路而脱险的红25军中涌现97位将军的时候,陈廷贤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临终前,陈廷贤断断续续对子孙们说:“我死之后,把我安葬在县党校旁边,首长说过,我也是组织上的人。”
说完,这位73岁的老人溘然长逝。
根据老人遗愿,当地把陈廷贤安葬在了党校旁的公墓。
在红25军军史上,陈廷贤也留下了重要一笔,被称为“军史布衣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