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他没有那么聪明,刘备对他也没有那么信任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飞鱼侃史的《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他没有那么聪明,刘备对他也没有那么信任》,希望大家喜欢。
文|江隐龙
对于诸葛亮的功绩才华,史家多有评价。《三国志》作者陈寿距诸葛亮的时代较近,其言极为详尽也极为公允: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除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八个字的概括外,还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陈寿口中诸葛亮的功绩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等,均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开府治事时才完成的。有着良史之称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在刘备生前的功绩一字不提?
其实这与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的取舍原因相同:诸葛亮在刘备生前,除了规划出《隆中对》战略、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之外,其功绩实在是乏善可陈。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真相:刘备在坐镇荆州时期并没有将诸葛亮当做谋主,“如鱼得水”之语只是刘备为宽慰关羽、张飞二人的辞令。这四个字,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实在有些言过其实;如论其深意则又表明了诸葛亮与刘备旧部关系不合。
《三国演义》中不仅虚构了诸葛亮的诸多军功,也虚构了他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诸葛亮自出山后刘备便事事以其为师并托付以军政大权的情节,并未史实。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隆中对》之后,唯一像样的功绩是在缔结孙刘联盟中承担过外交使节。这一次外交事件中,舌战群儒一段为《三国演义》所虚构,历史上的诸葛亮直接与孙权交流,并在鲁肃的支持下缔结盟约。在此之后,诸葛亮一直从事调整赋税、充实军资的内政工作,至于应变将略之事则一概莫为;至于随即而来的平定益州之事也主要是庞统之谋,后因庞统意外阵亡诸葛亮方才入蜀——《三国演义》借此虚构了“落凤坡”一段,也是颇有功力了。
然而就是在几乎与军政绝缘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未能平息关羽的忌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因有联结孙权之功而被刘琦称赞为“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关羽专注于“养兵”,长坂坡之战中“羽军独全”,刘琦引起关羽的不悦自是情理之中。王夫之认为“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将这一忌妒的结果一直延伸到了襄樊之战,亦颇有道理。
由上可知,《三国演义》针对此时的诸葛亮进行了两方面的虚构或者说是强化,一是其用兵,二是其与刘备的关系。《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写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令其迎战夏侯惇的十万大军,这可以说兼具两方面的虚构了。
诸葛亮用兵的才能可以通过其真实战役推断而出,而其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则因为《三国演义》等作品的影响而极具迷惑性。事实上诸葛亮直到刘备死后——或者说是刘备临终前才真正掌握了说“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的权力,此时距诸葛亮出山已经过去整整十五年。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之情,终究是少了一丝温情脉脉。
甚至白帝城托孤也成了千古谜案。刘备在托孤时,究竟有没有安排刀斧手?陈寿评价刘备“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是不是真的“无贰”呢?个中的真相已经不可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