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茂县营盘山遗址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启动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茂县营盘山遗址将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启动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希望大家喜欢。
7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期,该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组建“营盘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项目组”前往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前期调研。这标志着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式启动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远眺营盘山遗址
据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馆长蔡清介绍: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营盘山遗址保护规划》迫在眉睫,一方面为保护好营盘山遗址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利用好、展示好营盘山遗址,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有特色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基础条件。
受茂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委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这项工作。
2006年,营盘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副馆长郭亮介绍: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为四川之最,亦是岷江上游乃至川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也为研究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地区的古代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
营盘山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
从2000年就开始参与营盘山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剑介绍,川西北考古材料证明:距今6000年~5500年间,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人群已经从北向南进入了川西北高原山地,距今5300年左右,在仰韶文化向马家窑文化过渡阶段,更大规模的人群自北向南移动,使得仰韶文化对川西地区的影响尤其明显。
在距今5000年左右,也就是仰韶文化之后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生了波浪式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在岷江上游的川西北山地,就发现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可以证明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已经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强烈影响。
陈剑认为,对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是解决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古文化关系的关键一环。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蜀人到底来自哪里?
而对营盘山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可以帮助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更好地寻踪探源。
营盘山遗址出土文物
营盘山遗址坡度平缓,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如今的营盘山遗址上,种植了50亩果树,有苹果、梨树、桃树、李树、甜樱桃等品种。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实地了解,这片果园的负责人早已被当地文物部门告知:该区域不允许种植根系深的植物,所以果园里种植的苹果都是矮根系的。
当地文物部门对遗址的重视和保护,令文物保护规划团队的成员们感到欣慰。
在本次考察工作中,规划团队对营盘山遗址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徒步现场调研,对遗址周边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现存建筑等都做了详细记录,数据包括建筑的层数、质量、风貌协调性等等。
这份详细的调研数据将作为编制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接下来,规划团队将进行大量的案头工作,就营盘山遗址文物本体现状提出更好的保护措施,并规划一个能够合理保护利用营盘山遗址的规划方案。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段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