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大宋朝的一位威武神将折克行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震旦说的《“朝廷”大宋朝的一位威武神将折克行》,希望大家喜欢。
大宋不乏名将,而出一个英明神武的名将就很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折克行算是大宋的威武神将。
折克行是北宋镇守边疆的大将,爷爷折御卿就是大宋名将,曾经使契丹人闻风丧胆,即使大病也要出战,马革裹尸。父亲折继闵曾经守城有功,只是中了敌军埋伏,被抢走过冬的军服物资,而被免职,后来又官复原职。折克行继承了爷爷和父亲身上能战善战的传统,屡立战功,甚至不禀告上司,擅自出击,孤军作战,居然也能取得不错的战绩。
折克行最初在幕府做官,没有什么出名之处。西夏人侵犯环庆的时候,大将种谔带兵抵抗。皇帝命令河东派出军队援助种谔。折克行请求带兵前去,朝廷答应了。大将种谔派折克行带领三千兵力保护运送粮饷的通道,折克行不负众望,在葭芦川作战。他身先士卒,首先登上城头,斩首四百多人,收降千户人口,缴获马匹牲畜数万头,战功卓著,一战成名。老将们都惊讶地说:“真是折太尉的儿子啊!”因此,折克行被越级提升为府州官员。
第二次成名的战役仍然是和西夏军队作战。秦州军讨伐西夏国,张世矩带领黄河以外的军民,折克行跟着张世矩,但并没有带兵权,他们一起和西夏人交战。朝廷方面认为地方官员难以独自行事,不认为张世矩能对抗西夏兵马,诏令折克行选派军队隶属于与张世矩。折克行上表,要求率领部队作为先驱,朝廷方面还没有回信呢,折克行就将自己所管之事托付给别人,带病西行而去。
这一举动本身是十分冒险的,因为没有大部队做后援,也没有朝廷的诏令,擅自用兵出击,无论胜了还是失败了都没有什么名分。大宋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把大将们的兵权都收归国有,让他们带兵打仗的时候才给他们带兵权,防止大将拥兵自重,反叛朝廷。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平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真到打仗的时候,兵将配合不好,还要时时听朝廷方面的指挥,而朝廷方面如果不是皇帝御驾亲征,大多都远在大后方,对前方情况并不了解,于是作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随机应变、贻误战机的情况。折克行似乎已经知道其中关窍,要出奇兵致胜,还真让他打胜了。
西夏军队大首领咩宝吴良率领一万多骑兵跟踪折克行,以为他带的兵少,可以轻易打败他。不料折克行把握先机,估计敌军有一半度过关口的时候,突然发兵攻打他们,打败西夏军队,斩杀咩宝吴良。只是,折克行带兵返回的时候自知擅自行动的过错,自己上书弹劾自己,朝廷方面没有处理他。
自此以后,折克行威名大震,每次出兵必胜。西夏人都很怕他,增加了左厢兵,专门来对付折克行。
折克行用兵如神,虚虚实实,令敌人摸不清头脑,损失惨重。太原孙览和部下商议在葭芦筑城,诸将的意见不一致,召折克行过来询问对策。折克行要实行虚虚实实的用兵策略,孙览准许了他。他带领军队停驻在土浑河,约束队伍,做出要深入敌军纵深地带讨伐的样子。敌人怀疑他的举动,又不敢轻易进攻。等孙览带人筑城完毕之后,折克行突然带兵进入津庆、龙横川,斩首敌人三千多人,威名大震。
折克行善于审时度势,利用士兵的士气,还能够看清战场形势和敌人虚实,简直料事如神。朝廷命令河东的将士们建筑八座堡垒大寨,打通通往鄜州的道路。延州统帅派遣秦希甫前来商议,折克行请求两路合力建筑,把最远的放在最先建筑。秦希甫说:“由近及远,这是常法。折克行说:“不行,事情各有不同,现在乘士气旺盛,优势在于迅速,因此先进行远的工程,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慢慢谋划,士兵就要懈怠了。”秦希甫不同意,把两种意见都送到朝廷,朝廷方面采用了折克行的计划。折克行经常带兵打仗,了解兵士们“一鼓作气”的士气,接着就是“再而衰,三而竭。”建筑城堡大寨,先远后进,实在是符合士兵们士气的决策,不逆规律而动,也更人性化。
城堡筑成之后,间谍报告,有敌人过来。军中立刻全员戒备,如临大敌。折克行观察之后,制止士兵的戒严,说道:“他们只不过是自乱罢了。”后来果然是这样,又一次被他言中。
折克行英明神武,多谋善断,在边疆驻守三十年,善于安抚士卒,所立战功最多,西夏人称呼他为“折家父”。他去世时官至秦州观察使,死后被朝廷赠予武安军节度使。折克行能驻守边疆三十年,并且智勇双全,英明神武,屡立战功,没有辱没他将门的名声,后世一直传扬他的美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