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他严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开一代公文新风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萧家老大的《他严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开一代公文新风》,希望大家喜欢。
他严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开一代公文新风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公元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在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在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在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在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出身贫苦,小时候没钱读书。当了和尚以后,才有机会“立志勤学”。有了权力和地位后,朱元璋在众多儒生的影响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问益进。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更加喜欢文墨,他认为,写文章要“质实”,主张文章应该写得明白清楚,要“通道术,达时务”,说白了,就是要适应政治上的需要。
据明太祖宝训卷六《务实》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公元1367年)正月,朱元璋尚未称帝时,就曾对中书省的官员说:“古人祝颂其君,皆寓警戒之意,适观群下所进笺文,颂美之词过多,规戒之言未见,殊非古者君臣相告以诚之道。今后笺文只令文意平实,勿以虚词为美也。”又《明太祖实录》卷四十记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他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漠》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杨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这是朱元璋关于整顿文风的第一道明令。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闰三月,朱元璋审定翰林所撰武臣诰文有“佐朕武功,遂宁天下”之句,提笔改为“辅朕戎行,克奋忠勇”,并对大臣们说:“此言大过……自今措词,务在平实,毋事夸张。”朱元璋再次强调了关于文风的主张。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朱元璋从制度上采取了措施,颁布《文书式》,“诏禁四六文词”。并谕各部官员:“……朕常厌其(指唐宋文风)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务为浮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谕臣下之词,务从简古,以革弊习。尔中书(省)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不但发布禁令,而且还颁布了样板以供效仿,这比前期单纯的禁令更进了一步。
明初受元朝的影响,文犊主义盛行,案犊繁冗。朱元璋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明太祖实录》卷记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二月庚戌朔,颁建言格式。时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论时务五事,累万徐言。上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虚文多而实事少,次夕于宫中复令人诵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才五百徐言。因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联所以求直言者,欲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行其言之善者,且为定式,颁示中外,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又命令廷臣讨论研究,制定了《案犊减繁式》。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又亲自起草颁布了“御制行移减繁体式一册”。这些法令、条例的颁布,对于克服繁文之害,沉重打击文犊主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深化文风整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严禁在公文中冗文浮言,格之以禁令,导之以模式,并且以政府的命令大力推行贯彻,开创了公文的一代新风,使公文更加趋于简明通俗。明代公文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是与朱元璋对公文制度整顿是分不开的。清代(包括太平天国)的公文制度是对明代公文制度的全面继承,并有所发展。自“中华民国”之后,虽然传统的公文处理方法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有所变化,但是,明代公文制度其中的一些公文思想、原则、手段,尤其是对公文工作严格、规范的精神,对于后人进一步健全公文制度、提高行政工作效律、加强公文管理,仍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