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眼镜”叆叇与眼镜的不解之缘

“眼镜”叆叇与眼镜的不解之缘

时间:2023-11-10 10:35:27来源:袁载誉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袁载誉的《叆叇与眼镜的不解之缘》,希望大家喜欢。

叆叇,这是中国明朝时期对眼镜的一种别称。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眼镜,以玻璃片或水晶为之,所以助目力者,相传出自西域,明时始行于我国,亦名叆叇”。

叆叇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叆叇”原本用来形容天空云彩的浓厚与层叠。比如,晋人潘尼的《逸民吟》中的描述:“朝云叆叇,行露未晞”,便体现了这一词义。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诗人常用“叆叇”来描绘云彩的壮丽,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叆叇与眼镜的不解之缘

到了明朝,这个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明万历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叆叇”一词被用来形容一种能够改善视力、使视线变得更清晰的工具——眼镜。“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这个转变并非偶然。眼镜的作用就像拨开浓厚的云彩,让视线变得清晰,与“叆叇”原意不谋而合。因此,人们开始用“叆叇”来称呼眼镜,象征着眼镜能消除视觉障碍,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世界。

甚至在后来的清朝,这种称呼依然被沿用。清·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卷九中就曾提及:“相传翁覃溪……六七十时犹能於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不假叆叇”。

叆叇一词的演变带来的思考

从古至今,“叆叇”的意义经历了从形容天空云彩的浓厚与层叠到指代眼镜的转变,这个演变过程充满了语言与文化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涵义,也展示了文化的连续性与变革性,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同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创意。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中国古代服饰词典(作者:孙晨阳、张珂)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