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中国”汉字寻根之国庆特辑⑦|“国”:方方正正温温润润的宝玉之地

“中国”汉字寻根之国庆特辑⑦|“国”:方方正正温温润润的宝玉之地

时间:2023-10-08 10:35:41来源:红网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红网的《汉字寻根之国庆特辑⑦|“国”:方方正正温温润润的宝玉之地》,希望大家喜欢。

制图:谭文平 佘履安 彭婧 郑玉焓

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追溯“国”的印记:

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志相遇;

邂逅“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

铭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

“国”,这个触及心底最柔软地方的汉字,你真的了解吗?

在历史的长河里,她带着金戈出发,一笔一画,勾勒成“或”,演化成“國”,终有一天,那把“戈”变成了温和而平静的“玉”,“國”成为了“国”。

本期,我们走进“国”,认知“国”,见证国人心目中最清澈、最美丽的家园;我们热爱国、追随国,以梦为马,不负家国。

以“国”字演变 看何为中国

汉字的演变,往往伴随着文化革新与发展,也隐藏着时代的变迁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就如同一个“国”字所蕴含的无限深意。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国”字。

最初,甲骨文和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國”。“國”字的大“囗”,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

《说文解字》说:“國,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将“國”简化为“国”。武力保护下的人口和土地,被“玉”所代表。

玉是珍宝,是美好事物的具象化产物,意指让我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玉也被作为权力的象征。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也象征着中国是一个德化之国、文明之邦。

3000多年前,国从“或”字开始,带着“戈”出发;3000多年后,“國”里的那把“戈”,变成了温和而平静的“玉”,寓意着国家应该是国人心目中最美好、最美丽的家园。玉口国成,透过“国”字,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和平的推崇与坚守。

以“国”字发展 观中国人的家国同构

“国”字在新华字典中第一释义是:国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密不可分。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也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汉代以后,基于这些重要思想逐步形成了“家国同构”。

今年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在主旨演讲中曾提出:汉文明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体现在有着“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理念,形成了在世界史中尤为突出的中国特色。

可以说,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始终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无可分割。在古代,“国”的概念,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

殷商时期没有“国”的概念。《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

《说文解字》又言:國,邦也。到了春秋时期,慢慢地不再用“邑”,往往用“邦”来表示“国”的概念。

时至今日,我国仍称友好的“邻居国家”为“友邦”,国与国之间的访问交往仍称为“邦交”,这便是从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文化惯性。

在古代,“国”有时意为国都,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到“去国怀乡”,“去国”即离开京城。“国”有时也代指某个地方,如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其中南国一般指岭南地区。

而在很多诗词中,“故国”亦有故土、故乡之意。

以“国”字诠释 何为最清澈的爱

从古至今,“国”字的写法、含义虽然不断有变化,但人们对“国”的热爱与守护从未改变。

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将“国”立于心间、刻在骨里,勇于担当,顶天立地,创造了一个个非凡壮举。

为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开创今日之盛世中华。

建国初,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隐姓埋名,与大漠黄沙为伴,舍小家为大家,铸就大国重器,捍卫华夏尊严。

“人民公仆”焦裕禄拖着患病的身体,依然拼命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时代楷模”黄诗燕,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长眠黄桃之乡。

19岁的陈祥榕,用生命书写了何为“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有国才有家,有国家才安。

人世间最深沉、最浓烈的情感,莫过于“爱国”。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亦是“爱国”。

1963年,一件最早写着“中国”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

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

倏忽三千年,当镌刻于方寸之间的“中国”,停止休眠,重现于世,迎接它的,是奋进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新“中国”。

在浩瀚千年的“中国”,我们看见或听见——文天祥豪情壮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路遥深情追问“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祖国到底是什么?”李四光说,“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文化总有源头,人生亦有归处,两者汇集,便寻到了我们的“国”、我们心心念念的“中国”、我们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中华文化精神IP的“中”出发,由春华秋实演变为华夏一家的“华”,再从天地之性最贵者的“人”,到立国兴邦坚实底座的“民”,经由相互扶持奔赴大同理想世界的“共”,聚合起“最中国”时代价值“和”,最后汇聚于方方正正温温润润的 “国”。

这一趟汉字寻根之旅,跨越时空,从瑰丽的汉字宝库中,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字的起源,体味文字变迁和文化魅力,一定可以感悟这些字符背后,涵养着的民族精神气质、澎湃着的不朽时代力量,以及绽放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华彩。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高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