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崇祯”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曹化淳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崇祯”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曹化淳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时间:2023-09-30 10:35:49来源:史说新语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史说新语的《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曹化淳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希望大家喜欢。

“忠贤若在,时事何以至此?”

面对如热锅上蚂蚁一般的崇祯皇帝,心腹太监曹化淳脱口而出。崇祯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重修魏忠贤墓碑。

五天之后,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歪脖子树上上吊而亡。

自1368年朱元璋南京建都以来,国祚延续近300年的大明王朝画上了句号。

曹化淳为什么认为魏忠贤一死,大明王朝就垮了呢?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官宦之争,贯穿始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是没有宦官专政现象的。

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不幸早逝,为了防止其他儿子觊觎皇位造成自相残杀,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皇太孙朱允炆。

朱元璋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天下。

不是正统方式得来皇位令他时刻忧心忡忡,总担心有人再造他的反。

朱棣对大臣甚至皇亲贵戚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反而是宦官赢得了他更多的信任。

自朱棣时代起,明朝形成了特有的官宦抗衡的制度。

当文官力量更为强大时,皇帝就会有意无意扶持宦官群体;当宦官力量更为强大时,皇帝就会有意无意扶持文官群体。

天启年代依然如此,这时的宦官头子名叫魏忠贤,是天启皇帝专门为了对抗东林党文官群体而有意扶持他做大做强的。

要论文化水平,魏忠贤根本不具备多少才学;要论家庭出身,魏忠贤也不是名门之后,而是出身贫苦之家,否则也不会净身当太监。

天启皇帝驾崩之时膝下无子,传位给亲弟弟朱由检。

天启皇帝弥留之际拉着朱由检的手对他交代后事,让他一定善待魏忠贤,告诫他国不可一日无魏忠贤。

朱由检含着热泪,频频点头,可他哥哥咽气,朱由检变成崇祯皇帝,就把遗言忘到了九霄云外。

上任三个月,就罢了魏忠贤的官,细数其罪过,经审判后让其流放。

流亡途中,崇祯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追上魏忠贤,命令其就地自杀。魏忠贤早已预感到这一天,他异常平静的自缢而亡。

此后,雄心勃勃的崇祯皇帝并没有过上预想中的好日子。

他忘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天启皇帝临终时,握着他的手要求他善待魏忠贤,不要杀了魏忠贤。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天启皇帝是什么意思,就主观臆断除掉了魏忠贤,也就迎来了一个他并不希望的结局,这也就应了老人常说的那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当皇帝十七年的过程中,各地农民起义你方唱罢我登场,东北方向后金部落更加强大发展起来,不断袭扰明朝土地。

终于在1644年被李自成攻入北京,他个人在煤山上吊身亡。

那么,魏忠贤果真对于明朝那么重要吗?我们不妨从魏忠贤发挥的几个作用说起。

忠贤作用,不可小觑

天启皇帝严格来说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天才的木匠。

他每天醉心于木工活,将朝政大权交于魏忠贤上下打理。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魏忠贤知道,扩充国库是最重要的。

他创造性的设置了工商税,用于向东南地区富商们增收重税,用以增加国家收入。

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天启时期农民的税收与之前基本持平,没有出现农民课税过重的情况。

因此,如果将工商税制度一直坚持下去,老闯王高迎祥与新闯王李自成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至少会大大延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朝堂文官集团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东林党来自于江浙地区,他们是当地名门望族和巨商的代表,工商税的征收无疑动了他们的奶酪。

将东林党前赴后继对魏忠贤弹劾完全归咎于工商税也不现实,但无疑工商税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不过,纵使东林党们再怎么努力,天启年间魏忠贤一直活的好好的,甚至还出现了弹劾者杨琏、郑缦等惨死的情况。

崇祯杀了魏忠贤之后,阉党土崩瓦解。在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下,工商税彻底收不上来了。

在国家各项开支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崇祯只能在其他地方想方设法充盈国库。

首先,崇祯把更多的赋税压在农民身上。既然工商税收不了了,那就只能更多增收农业税。

而此时明朝王室经过200多年十几代不停繁衍生息,早已枝繁叶茂,农民土地大量被兼并,仅仅供养明朝宗室就逐渐力不从心了。

农业税再增加,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怎么会把心思放在种田和扩大生产上面呢?

其次,一个大臣向崇祯建议大量裁撤驿卒。想钱想疯了的崇祯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但如果崇祯事后有知,他肯定会将当时所有的酷刑在这个大臣身上用一遍,只因为被裁撤的驿卒中有个日后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叫李自成。

再次,崇祯号召大臣们进行捐款。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关键时刻,崇祯主动缩减宫廷用度,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后宫也变卖首饰。

他也号召大臣们多多捐款,但应者寥寥,如首辅魏德藻,与崇祯还是儿女亲家,却仅仅拿出相比其身家九牛一毛的财产。

魏忠贤在制止东林党一党独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启年间,东林党人逐渐击败了浙党、楚党等党派,成为文官集团的主要代表,他们占据了朝廷很多关键岗位,并且由于全是知识分子,较为轻松掌握着舆论导向,东林党的势力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魏忠贤广泛收徒弟,徒弟再大肆收徒,因此徒子徒孙众多。

魏忠贤变本加厉卖官鬻爵,并趁机将通过自己走动而获得官位的人员拉拢到阉党名下。

渐渐地,阉党与东林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实事求是的讲,魏忠贤在世时做过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独断专行,擅权妄为,贪污受贿,残害忠良。

特别是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仅仅因为和自己政见不和,魏忠贤就在背后向皇上说坏话,为此不少将军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但魏忠贤确实带领着阉党对东林党形成了打压和遏制,他不停炮制冤狱,客观来讲有些罪名无疑是“莫须有”的。

天启皇帝也不是傻子,他默许魏忠贤这么做,目的早已昭然若揭了。

魏忠贤及其阉党集团还获得了前线监军的机会,名为监军,实则抢功分子。

每次明朝军队打了胜仗,论功行赏的时候排名前面的总不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而是魏忠贤及其徒子徒孙们。

也正是对这个制度极其不满,镇守辽东的大将袁崇焕才愤然离职回乡。

在各种因素推波助澜之下,魏忠贤个人权力和名望到达了顶峰,很多人私底下称呼他为“九千岁”,各地建设了不少生祠来为其歌功颂德。

东林党人恨得牙痒痒,但暂时也是无可奈何。

魏忠贤能够为皇帝背锅,使其在政策上能够能屈能伸。

纵然魏忠贤成为了“九千岁”,纵然事实上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其本质依然是一个太监,说的难听一点是皇帝身边的一条狗。

同时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魏忠贤不可能拥有亲生的子孙,这注定了其不可能谋反篡位。

且作为宦官,所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来自于皇帝本人,这决定了皇帝对其发自内心的信任。

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在子民面前树立九五之尊的良好形象,同时为了保持各个党派各位大臣之间的平衡,很多事情不可能亲自去干。

而魏忠贤全然没有这些顾虑。

打压东林党集团,天启皇帝让魏忠贤当马前卒,为其操枪弄炮,遏制了东林党快速发展势头。

为了监视前线将士,魏忠贤的徒子徒孙们作为监军,钦差大臣的做派完全束缚住了手握重兵大将的手脚。

崇祯时期,魏忠贤一死,东林党全面上位,这些知识分子们一个个自恃清高,完全没有人给皇帝干脏活累活委屈活。

已改名为满清的后金部队全面占领辽东地区,不断对内地袭扰。

将主要精力放在陕北剿匪上的崇祯分身乏术,私底下命令兵部尚书陈开甲与皇太极议和。

家童却不小心将这个消息透露了出去,一时间东林党群情激奋,纷纷谴责,没有任何人出来给崇祯说话,更没有人主动背锅。

最后陈开甲被杀头以平息天下舆论。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东林党内部没有统一的首领,而是互相攻击互相掣肘。

这有利于皇帝统治,却并不利于国家大事的发展。

忠贤既死,全面溃败

国家面临危险存亡之际,没有任何人能够统揽大局,而都是从自己的私心出发,尔虞我诈,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几次都苟延残喘,马上就要灭亡了。

可关键时刻明朝军队不是临阵换将,就是弹劾主将,给了李自成东山再起的机会。

袁崇焕镇守着关宁前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仅仅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崇祯就将其下狱,并残忍的凌迟于市。

明朝自断长城,满清部队失去了最大的敌人。

当战局明显具有不可逆转之势时,迁都南京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好面子的崇祯希望有人进行提议,希望群臣进行上书,可他左盼右盼,群臣就是缄默不语。

甚至当李自成已经攻到昌平,闯王自己反而胆怯了,他派使者觐见崇祯,要求封自己为西北王,然后撤兵。

本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以东林党为首的大臣们却态度坚决,“我堂堂大明怎可与反贼妥协?”

终于,北京城破,大明灭亡。

“诸臣误我!”崇祯帝无奈高呼此言后,自缢而亡,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慨叹。

“天子守国门,君臣守社稷。”

纵然明朝在内忧外患之下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但毕竟成王败寇,之后满清入关。

“三千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历史没有如果,但作为后人的我们依然想问,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能否阻挡明朝败亡的命运呢?

历史大势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有一点是确定的,魏忠贤如果不死,明朝败亡时间或许能大大推后,至少不会败亡于李自成之手,满清也不会趁机而入,中国的历史也许会大大改写。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