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师爷”有人认为,清初的绍兴人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

“师爷”有人认为,清初的绍兴人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

时间:2023-08-20 10:36:47来源:萧家老大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萧家老大的《有人认为,清初的绍兴人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希望大家喜欢。

有人认为,清初的绍兴人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

“师爷”这种角色古已有之,而且在历史上并无任何贬义。从战国时期信陵、孟尝、平原、春申“四大公子”门下养士起,中国历代政治舞台上出场人物的身后,总是少不了门客帮闲。

这些人或出谋划策,或代笔捉刀,或随吟清谈,或承宣接洽,各持其事,各为其主,成为政治上的重要配角。只是他们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职业群体。

直至明代晚期,特别是清代,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幕友佐治,才得到法律及社会的广泛认可,门客幕友,才成为各项政务不可或缺的人物,各级官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预政务,尤其是府、县两级衙门,至少要聘请刑名、钱谷、书谷、挂号等四五名幕友,于是便有“无幕不成衙”之说。

有人认为,清初的绍兴人邬思道,是“绍兴师爷”的鼻祖。关于邬思道的生平,说法不一,还是要先从田文镜说起。

田文镜是汉军旗人,非正途出身,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授县丞,用了三十多年才升到侍读学士。雍正元年,奉派去华山致祭,揭发山西巡抚瞒报灾情,从此,开始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两年就升为河南巡抚。

田文镜与邬思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据说,绍兴人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当时,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

邬思道是如何赢得田文镜的信任的呢?有这样一个故事:邬思道替田文镜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像以往屡遭批驳。另外,有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问是什么事,邬先生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给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你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窥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其他人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章,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章发交六部核议,办了隆科多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邬思道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皇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雍正皇帝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使以邬思道为代表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所瞩目。

这位邬师爷,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归家后,著有《游梁草》《抚豫宣化录》两书,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皆述游幕之道。此两书,后被师爷们奉为枕中鸿宝。绍兴师爷名气由此大振,师爷以绍兴为贵,也为各地官署所公认。

邬思道离开了田文镜。没有了邬思道的田文镜,后来如何了呢?

田文镜为政过于严苛,譬如,推行垦荒、摊丁入亩、追讨积欠,为完成任务,一味迎合上意,对下属和百姓残酷刻薄,世人不无非议。

此外,雍正喜闻祥瑞,田文镜颇为迎合,《永宪录》说:“河南总督田文镜进瑞谷一茎十五穗。”到雍正后期,田文镜多次瞒报河南灾情,为雍正所察觉,雍正皇帝上谕:“田文镜近来年老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欺诳……”此时,田文镜其实没病,雍正皇帝实际上是劝他知难而退。不久,田文镜奏请解任,“旋卒”,谥号端肃。显然是和失宠后思想落差太大有关。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盛名的,有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

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而对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春藩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为李鸿章制订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辞了。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政制,削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之弱化。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公元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五万多所,有学生一百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使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

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其毕业生便以其所学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至没落。

(本篇完)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