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生活常识 > “与人”《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与人”《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时间:2023-08-10 10:36:15来源:大道知行

今天,黄埔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来自大道知行的《《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希望大家喜欢。

《尚书·伊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文中伊尹讲述商汤始修为人纲纪,有过则改,从谏如流,必先贤之言是顺的美德,要求居上则明,居下则忠,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感叹如此才能拥有天下万邦,这一切得之不易。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两句话蕴意丰富。

其一是宽以待人。如前述,“与人不求备”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这一点是中国传统伦理所十分看重和强调的,如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责”,正是要求“无求备于一人”,亦是“与人当宽,自处当严”。

这种“不求备”,还内蕴了对他人应有厚德载物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应宽容他人的过错,“不念旧恶”,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后来荀子以“以绳”“用枻”的对比,更为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薄责于人”之意:“君子之度己则以绳,待人则用枻”。文中之“枻”本意为舟楫,“用枻”比喻为与人方便,体恤、照顾他人;而“绳”意指墨线之直,它是刚性的,不可弯曲,不可通融,故所谓“度己以绳”,即不求自我方便,而严格照章办事。

其二是严以律己。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即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即“反求诸己”,亦如孔子所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中国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于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又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再如:“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孟子·离娄下》)文中的“如射”“求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体表现,其宗旨都是主动与自觉的“处己严”,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自加压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检身若不及”,特别强调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长以陵物也”的谦和品格与忠恕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一贯的鲜明价值取向,在立身处世与人际交往中,非常着意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导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与妥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指向,而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则突出地宣示了此意。

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论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导的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其着力点则是强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然,不论是忠敬之心抑或礼敬之心,既体现出一种审慎戒惧的持己态度,更显示出一种对“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觉的谦逊,而绝不是自以为是的飞扬跋扈,其底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所说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南方站长网 潍坊旅游网 白银理财网 大军事网 水缘网 58足球 功夫资讯网 科技金融网 霍林郭勒网 亚太家具网